1234

  • 中文
  • EN
  • Français
  • 日本語
  • 한국어
  • 繁體中文

十字路口上的博物馆学——美国博物馆学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

news_publish_date: 
2012-07-17 14:08
news_author: 
湖南省博物馆/编译
Body: 

  一. 回顾

  从前,有一位名叫Goldilocks的文科教授。一天,她路遇一家博物馆,就走进去瞧瞧。馆长告诉她,“博物馆太火了,平均每15天就会新建一家,但真正懂得运营的人却不够。帮帮我!”

  所以Goldilocks到她所在的大学寻求帮助,向领导请示她能否开办一些培训课程。领导说,“你的想法太冷僻了,文科不是为了培养工人,我们会破坏学校体制的。”这段对话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而Goldilocks碰巧是个勇于挑战传统的人。她写信谋求赞助,投资者非常欣赏她的想法。博物馆学的时代来临了。

  博物馆学繁荣发展,所有人各得其所。这时候,Goldilocks有点累了,她决定睡一觉。40年后,她醒了。她发现她的电子邮箱里收满了三类邮件。第一类来自博物馆,“博物馆学太热门了,但是我们不需要那么多实习生,也没那么多学生项目,僧多粥少,快缩减专业!”第二类是大学领导的邮件,“博物馆学课程太冷门了,我们要录取更多学生,让拨款人看看我们文科实用性也很强。快扩招!”第三类是学生,“我们的文凭有什么用?工作岗位早被其他人霸占的一干二净了。”

  “帮帮我!”Goldilocks吓坏了。她赶紧返回博物馆学的道路,想找出所以然来……

  二.   现状

  博物馆学正处在十字路口,也可能是残酷现实中破灭的童话故事。最初,只有屈指可数的几所大学针对性地开设了博物馆学专业,既填补了博物馆的专业需求,也为这个亟待研究的机构生产了知识。20世纪70年代,有关博物馆历史、理论、管理等的文献寥寥无几,而现在,我们已经有成千上万优秀的出版专著,而且平均15天就会冒出一门新培训课程。除了较普遍的艺术管理、博物馆教育、策展研究,全世界的有志青年现可在逾250种学位证书中自由选择。这场欲将博物馆学在学术界正名的战争大获全胜。

  而前方的胜利却加剧了后方的挫败。博物馆学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大学、博物馆、毕业生——对今天博物馆学专业并不认同。大学要的是学生,学生要的是工作,而博物馆夹在其中,进退维谷。博物馆已预见新时期领导层的缺失问题,却并不相信大学能为他们提供所需人才。

  大学博物馆学课程有颇多值得骄傲之处。学校课程整体提升了该领域的理性调查、研究及体系构建水准。从业者往往陷入每日常规工作,无暇思索和顺应新趋势,而大学的长处则在于它具备反思与超前思考的空间,学生得以在课堂内外通过各类授课、作业和项目进行知识挖掘与延伸。大学的主要专业一般都围绕某一课程(如海洋生物学、现代艺术等)开设,而博物馆学集多门学科理论、方法论、研究为一体,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综合与对比。博物馆学专业的毕业生为这个领域注入了新知识与新思维方式,已让无数文化机构受益。

  “博物馆学的最大贡献之一就在于它激励学生对博物馆及其周围的世界批判式思考。”纽约大学的Bruce Altshuler如是说。日常工作中的勤勉对短期运营而言固然重要,而博物馆学设定的目标则是为了机构的长远生存与发展,尤其是在经济危机、网络技术迅猛发展、人口结构变化等多种挑战并存的今天。

  作为商业实体,大学同样面临这些挑战,这也是博物馆学具吸引力的又一原因。博物馆学是一个低成本又受学生欢迎的专业,很多课程的教授只需请其他相关专业的教师或客座讲师即可。大多数博物馆为获取免费资源都开设有实习岗位,学生实习期间大学可照常收取学费。近几年出现了一个严峻的问题——毕业生数量超过了工作岗位数量。但即便这样又如何,大学可不认为自己是职业介绍所,博物馆学专业的学生聪明能干,让他们也和别人一样去市场上竞争吧。

  三. 问题

  对于这样的剧情,难道不是学生和博物馆都皆大欢喜吗?毕竟,层出不穷的课程意味着渴望进修的学生有更多选择;而对博物馆而言,也会有更多、更积极的学生来完成工作。那又为何怨声四起?原因如下。首先,博物馆学专业的蓬勃发展给从业者带来虚假信号,误使其认为博物馆就职困难的局面只是局部地区的现象;其次,博物馆为实习生提供免费指导、幕后导览、课程、材料资源等,但非营利性质的博物馆为何要为营利的培训项目费资费力?再者是质量控制方面的顾虑,心理学、建筑学等专业学位都有美国心理协会、国家建筑认证委员会之类的专门机构来评估,而博物馆学应势而生,并无实质外部监管机制。这条河流本已走向难料,如今又泛滥着各类有失规整的课程,处理起来更加棘手。

  四. 出路

  博物馆必须提高对博物馆学专业的要求,毕竟,没有博物馆,博物馆学就无从谈起。现在,众多大学都想在拥挤的实习单位中占据一席之地,博物馆大可利用这史无前例的机遇寻求资源,激发活力。当博物馆提供实习生指导、学生项目协助或教学时,即使这些聪明能干的学生为工作带来了诸多乐趣,但博物馆没有理由无偿服务。大学可考虑减免博物馆定向委培学生的学费,为博物馆开放其图书馆,为其购买或捐赠设配、技术或空间,支付博物馆提供的多种服务费用,诸如此类。一些大学已付诸实际。博物馆学一直以提高博物馆学术性、专业性为己任,在目前的经济气候下,大学更应全力切实支持它们为之奋斗的机构。

  那么,又将如何对博物馆学领域的众多学科进行评估呢?不少人认为这一学科领域相对较小,如若引入外部认证机构恐又要产生不必要的细分。但想在基础课程、评估、学生学习结果、能力这些关键方面设定更高目标,追求卓越和完善又有什么不对呢?各类专业委员会都不断强调制定更高标准,但真正响应的却只有个别几个学科。博物馆和学校是时候应坐在一起,深入探讨和商议高质博物馆学学科的特性了。

  更需直言不讳相告的群体是毕业生——所有博物馆学不同学科的毕业生。当然,他们未必认同,尤其是对如何或是否需要平衡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技能这样争议不绝的教学问题,但必定会有看法一致的地方。毕竟,这批最早接受博物馆学教育的毕业生已经将他们的观点和技能带进了工作领域,他们知道什么可行什么不可行,他们对母校和其他领域都有影响力,他们有能力制定教学标准,并表达我们所有人的希望:博物馆由胸有成竹,深谙运营的专家来引导。如果毕业生、大学和博物馆能摒除一己之见,为共同的目标齐心协力,那这个童话故事才能有幸福的结局。

(Marjorie Schwarzer/著;李慧君/译)

作者简介:

  Marjorie Schwarzer:于1996—2011年在肯尼迪大学研究生博物馆学专业担任教授和主任,《财富、竞争和激进:美国博物馆百年》获奖专著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