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楼苗风俗图》
清
纸质
纵30.9厘米 横24.5厘米
《黑楼苗风俗图》画面描绘了一男子在远处一数层高的聚堂中击鼓,楼下众人手执长镖利器聚集于前坪,其中一人牵牛,正与另一人交耳窃谈,似在商量要事。画面左侧题“黑楼苗”揭示画面所描绘的主体对象,右下角钤“皖北余氏珍藏书画”收藏印章一枚。《黑楼苗风俗图》构图空旷疏朗,画面留白较多。纸本设色,所施色彩柔和淡雅,工笔写意兼施。
我馆收藏两种不同版本的《百苗图》册页,其中一套有风俗图32幅,另一套有风俗图26幅,《黑楼苗风俗图》是32幅中之一。《黑楼苗风俗图》所描绘的内容,我们可以从《黔记》中找到答案。《黔记》中记述的黑楼苗为“临近诸寨。共于高坦处造一楼。高数层,名聚堂。用一木竿,长数丈,空其中,以悬于顶,名长鼓。凡有不平之事,即登楼击之,各寨相闻,俱带长镖利刃,齐至楼下,听寨长判之。有事之家,备牛待之。如无事而击鼓,及有事击鼓不到者,罚牛一只,以充公用”。据此,我们可以明了《黑楼苗风俗图》所表现的内容。《黑楼苗风俗图》中表现的有事之家在聚堂击鼓召集族人,众族人听到鼓声后即手执长镖利器齐集于聚堂前坪等,画面中的牵牛者应为记述中的有事之家,画面中的“聚堂”在某种意义上已具有当今侗乡鼓楼所具有的社会功能。
《黑楼苗风俗图》是以侗族的风俗习惯为表现题材的风俗画,侗族是生活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现主要居住于贵州、湖南及广西三省(区)的毗连地区。鼓楼是侗乡的三大标志性建筑之一,它是侗族—村一寨或一族姓的政治、文化活动中心。鼓楼一般高三到七层,也有超过七层的。鼓楼的前面,开设有一个四方形的能容纳本寨人集会的广场,称为“鼓楼坪”,侗族过节、各村寨集会、甚至于婚丧大事等,均在“鼓楼坪”而不是在鼓楼的底层举行。
鼓楼因鼓而得名。鼓楼之内,均置有一牛皮大鼓,并配有一对击鼓棒槌。牛皮大鼓或悬挂于楼上,或架设于楼下一侧。鼓楼的鼓是用于非常特大的紧急情况时,如发生火灾、被强盗抢家劫财以及耕牛刚被盗偷去,要快速追贼等紧急情况时,发现者和目击者即到鼓楼击鼓,人们听到鼓楼传出击鼓之声,就知道有大的紧急事情发生,全村寨人立即出动,同心协力扑灭火灾或追捕强盗,非重大紧要的事是不能击鼓楼的鼓的。
(余斌霞/文)
深入探索
我馆所藏《百苗图》中几幅侗族风俗画册页
《百苗图》是以嘉庆年间生活在贵州地区八十二种苗民的风俗习惯和生产生活习俗为表现题材的大型绘画图册,相传为清嘉庆年间贵州八寨苗同知陈浩首绘。自此以后,出现了多种版本的《百苗图》,时至今日,国内外公私机构和个人收藏的《百苗图》版本达百余种之多。
侗族是生活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现主要居住于贵州、湖南及广西三省(区)的毗连地区。侗族是从古代百越的一支发展来的,是古代百越人的后裔。历代对侗族的称谓各异,据史籍记载,秦时称其为“黔中蛮”,又称“武陵蛮”;三国时称其为“仡”;隋代称其为“南蛮”;唐代称其为“僚”,宋代称其为“仡伶”;以后还称为“仡佬”、“仡缆”、“峒”、“洞僚”;在明清两代文献中,称之为“峒蛮”、“峒苗”、“峒人”、“洞家”或泛称为“苗”。建国后,确定称为侗族,现在在民间又习惯称之为“侗家”。
我馆收藏有两种不同版本的《百苗图》册页。现借助于《黔记》中的有关记述,解读其中几幅以侗族为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风俗画。
洞苗风俗图(图一)
《黔记》中记载洞苗“择平坦近水地居之,种棉花为业,男子衣与汉人同,多衣汉人佣工。女人带蓝布角巾,穿花边衣裙,所织侗帕颇精。通汉语,听约束”。“洞苗风俗画”描绘的是洞苗女子将作物晾晒到晒谷架上的场面。侗族历来喜食糯米,稻谷的种植也以糯稻为主。汉族收获稻谷一般都是在田间脱粒,然后将谷粒搬运回家储存备用,而侗族则不然,他们往往是将稻穗割取捆成把后,晾于通风之处,储以备用。如今在侗乡仍可见到高高的晾谷架,它们或聚或散或疏或密地竖立在村间空地及山坡上,每到收割的季节,侗民们便将稻谷捆好,一束束地晾挂在木排之上。金灿灿的稻谷满布于晒谷架,呈现出一派丰收的景象。侗族也有将收割来的糯谷捆成把后晾挂在自家窗户上或屋檐下的习惯。
清江黑苗风俗图(图二)
《黔记》中记载清江黑苗“男子以布束发,颈带银圈,大环耳坠,着宽裤,男女皆跣足。种树木,与汉人通商,往来称曰同年。爱着戏箱(此处为“装”之误)锦袍。汉人多买旧袍卖与之,以获倍利。未婚男子称曰罗汉,女子称曰老倍。春日晴和,携酒食于高岗,男歌女和,相悦者以牛角盛酒欢饮,奔而苟合。男子生子后,乃曰有后人,方事耕作也”。“清江黑苗风俗图”描绘的是侗族婚俗中“玩山”的情景。画面中一男一女以牛角盛酒饮酒正酣,应为相悦者。
黑脚苗风俗图(图三)
《黔记》中记载黑脚苗“男子短衣大裤,头插白翎,出入三五成群,持镖带刀,以抢劫为能。凡作事,以二螺丝置盆中,观其相斗,以卜吉凶,每多应验,呼曰军师。妇人夫死,不能再嫁。如男不行抢劫者,有女则不嫁之。今亦知畏法矣”。“黑脚苗风俗图”描绘的是黑脚苗信仰习俗中“螺卜”的场面。画面中“以抢劫为能”的黑脚苗四男子已持镖带刀欲行抢劫。在出发前,四男子与二女一童观看两螺蛳在盆中相斗以卜此行的吉凶,其思绪已完全沉浸在螺蛳相斗的氛围中。
峒人风俗图(图四)
《黔记》中记载峒人“性多猜忌,夫妇出入必偶,冬采芦花御寒”。“峒人风俗图”描绘的是侗人冬天采摘芦花的情景。芦花是芦苇种子上附生的细毛。和我国境内许多的百越民族一样,侗族喜以芦花为御寒填料,而罕用丝或草棉填充衣被。
楼居黑苗风俗图(图五)
《黔记》中记载楼居黑苗“男子耕种,性刚而憨,妇人以羊角绾髻。爱居高楼,人死殓而停之,为期合寨共卜吉。以百棺同葬,公建祖祠,曰鬼堂。其它什物,毫不敢犯,犯之以为不祥。性最信鬼,爱养畜牲,人居楼上,畜养楼下”。“楼居黑苗风俗图”表现的是楼居黑苗“好养牲畜,人居楼上,畜豢居楼下”的居住习俗。
六洞夷人风俗图(图六)
《黔记》中记载六洞夷人“短衣色裙,细花尖鞋。未婚男女剪衣换带为凭,卜吉嫁之。邻近女子,执蓝布伞往送,名曰‘送亲’,联袂歌舞。至男家饮唱三昼夜,携新妇同归母家。新郎每夜潜入妇家,与妇同宿。及生子后,方过聘而归夫家。母家以苗布数匹为嫁资。女则纺织勤劳,男亦多读书识字者。丧葬礼悉与汉同”。“六洞夷人风俗图”表现的是六洞夷人婚俗中“送亲”的场面。画面中着“短衣色裙,细花尖鞋”的新娘在“执蓝布伞”的邻近女子的陪伴下与母亲依依惜别。
洞崽苗风俗图(图七)
《黔记》中记载洞崽苗“先代以同群同类分为二寨,居大寨为爷头,小寨为洞崽,洞崽每听爷头使唤,婚姻各分寨类。若小寨私与大寨结婚,谓之犯上,各大寨知之,则聚党类,尽夺其产,或伤命。其俗善舟楫”。“洞崽苗风俗图”表现的是洞崽苗“善舟楫”的习俗。
(余斌霞/文)
相关评论
1.《“百苗图”源流考略——以<黔苗图说>为范本》,胡进,《民族研究》2005年 第4期
2.《九种<百苗图>版本概说》,李汉林,《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