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 中文
  • EN
  • Français
  • 日本語
  • 한국어
  • 繁體中文

龟纽“宣成公章”金印

西晋

印面2.5×2.5厘米,重165.8克

1991年安乡县黄山镇刘弘墓出土

龟首高昂,龟背拱起,尾下垂,四肢粗壮,腹下镂空。篆体阴刻“宣成公章”四字,是墓主的爵位。同墓还出土了两枚印章,一为双面铜印,刻有“刘弘”、“刘和季”,为墓主的姓名及字;一为“镇南将军章”金印,为墓主的官职。据《晋书•刘弘传》的记载:“刘弘,字和季”,“以勋德兼茂,封宣成公。”“太安中,张昌作乱……以弘代为镇南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刘弘,西晋时先后拜荆州刺史和宁朔、车骑、镇南建军,并以“勋德兼茂” 封宣成公。这两枚金印的出土,既证实了史籍所记的可靠信,也印证了晋代“四镇”将军位从公爵,皆假金章的制度,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深入探索

一、刘弘墓出土的金银器

1991年安乡县黄山镇发掘的西晋刘弘墓保存情况比较好,文物内涵相当丰富,墓主身份又高,这在已发掘的西晋墓葬中是极少见的。随葬品中的金印、金带扣、玉樽、玉卮、镂雕玉佩等都是较为罕见的珍品。

刘弘墓出土了5件金银器,分别是“宣成公章”金印1枚、“镇南将军章”金印1枚、嵌宝石龙纹金带扣1件、双股金钗1件、银带扣外框1件。

嵌绿松石螭龙纹金带扣

西晋 长9、首宽6、尾宽5.5、厚0.3厘米,重50克

1991年安乡黄山镇刘弘墓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镇南将军章”金印

西晋 印面2.5×2.5、高2.2厘米,重131.5克

1991年安乡县黄山镇刘弘墓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两枚金印印纽雕刻工艺精致,细部工致不苟,令人称绝。“宣城公章”龟纽形态饱满浑圆,龟甲凿刻重环纹,细腻规整,甲边四沿饰以规整工致的垂幛纹,显示出绮丽而不失庄重的风韵。“镇南将军章”的龟纽造型稍见明快简洁,但细部装饰亦甚工致。两印印面、印体都光洁如镜,璀璨夺目,充分显示了西晋时代金属工艺的高度发达。尤富意味的是,两印文字书体风貌迥然不同,特别是“宣城公章”作悬针篆,为现存古代官印所仅见,别有一股清朗细劲的风韵。“镇南将军章”为标准的缪篆,平正端严,不失汉篆遗韵。

嵌绿松石螭龙纹金带扣,器圆首长方形,外沿饰綯索纹,镶嵌有绿松石44颗,已大部分脱落。中部饰一飞腾的螭龙,颈部排列由小到大的金珠,身中部嵌一直径0.9厘米的绿松石,尾分两叉,四爪弯曲有力。首部有长条形穿孔,为扣舌,可以活动。首端还饰有青龙、白虎。金带扣内包有皮带板。

金钗、银带扣外框器形简洁,光素无纹。

二、湖南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金银印章

以黄金或白银打造而成的官印,堪称集中展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特征的产物。黄金本是财富的象征,一旦与官印结合,便成为等级地位的体现。两汉时期,金印堪称文武百官印信中的极品,按制度规定,只有皇太子、诸侯王、王后、列侯、丞相、御史大夫、大将军等皇亲勋贵才能享用。但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王朝更迭频繁,政局动荡不安,官印需求量激增,原本明确而严格的等级制度渐趋瓦解,以至于武职中的“征”、“镇”、“安”、“平”将军及等而下之的杂号将军也都进入佩享金印之列,这也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所遗金印较国势强盛的两汉王朝多的原因。湖南出土了多枚金印,正反映了这一时期印章等级制度的瓦解。

 从已发掘出土的这一时期的金印看,除北燕冯素弗墓出土的一枚金质龟纽“范阳公章”及北周“天元皇太后玺”外【1】,其余多为西晋政权所颁赐。如《秦汉南北朝官印征存》中著录有7枚西晋政权授予鲜卑、乌丸、羌等少数民族首领的金质官印【2】。此外,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凉城县蛮汉山南部沙子沟出土的“晋乌丸归义侯”金印、“晋鲜卑归义侯”金印,甘肃西和县出土的“晋归义氐王”金印、“晋归义羌侯”金印以及1957年湖南省长沙市陈家大山20号墓出土“关中侯印”【3】金印等都属于西晋政权所颁赐。

1990年湖南平江县梅仙镇钟字林的钟姓农民在挖土烧砖时发现的“蛮夷侯印”金印也是西晋王朝敕封蛮族首领的爵印【4】,且是仅见的一方蛮族金印。平江古属荆州,为当时蛮族聚居地区。该印为蛇纽,其蛇身绕于印台之上,蛇头昂起,生气盎然。它与西汉中期南越王墓出土“文帝行玺”的蛇纽造型完全不同,后者造型是写实风格,着意于动态的表现和细部的刻画,蛇身隆起为穿,将造型与实用融为一体。这枚“蛮夷侯印”的蛇纽则代表了东汉以后的蛇纽造型风格。汉晋时代,蛇纽作为官印的纽式之一,流行时间较短,流传数量也很少,故《汉官仪》中都不见记载。西汉中期以后,中原朝廷颁赐的蛇纽官印,主要用于颁赐给滇、东夷、蛮族等特定地区的民族官员,最著名的有“滇王之印”、“汉委奴国王”金印等,“蛮夷侯印”的出土,无疑给蛇纽金印的研究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新材料。它属封赏内附的南方少数民族首领的信物,白文,结体方正,笔画肥硕,起落宽尖,在魏晋金银器中尚属可观者。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金质官印多出于西晋政府颁赐,究其原委,莫不与统治政权国力强弱,经济盛衰有很大关系。西晋虽然国运短祚,但毕竟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唯一南北统一的政权,无论势力或经济基础,都远非曹魏、孙吴及其以后的东晋政权所能企及,这也许正是西晋一朝金质官印遗存较多的原因所在。

湖南桃源还出土了两枚银印【5】,龟纽 “虎牙将军章”印及驼纽“晋蛮夷率善邑君”印。与之同时出土的还有两枚铜印,均为驼纽,阴篆“晋蛮夷率善邑长”。 龟纽银质“虎牙将军章”印是四方印中尺寸最大、规格最高的一方。虎牙将军,一称西汉宣帝时曾封授田顺领兵击匈奴【6】,一称东汉光武帝封盖延为虎牙将军【7】,魏正式列为八品军职【8】。晋承魏制,仍设虎牙将军一职。桃源所出“虎牙将军章”印与“晋蛮夷率善邑君”印,其尺寸与时代明确的“晋殿中司马章”、“中卫司马”等印相同【9】,字体端正,字的弯角均作直角形,时代当属晋。驼纽印章是汉魏以来对边境各族施行和亲政策而颁发给他们之中的统治者的印信。自西汉以来,印文的排列组合都有统一的格式。除颁发给少数民族的王印外,一般是将汉族朝代的名称放在首位,官职在后,也有将一些少数民族的族名则放在率善之前,小一些的民族族名则放在其后。例如“晋匈奴率善伯长”及“晋率善羌伯长”等。桃源出土的三方印,皆为蛮夷在率善之前,可见这里的蛮夷在晋代是一支大的少数民族。就驼纽印而言,可能是用质地来分等级,出土的三方驼纽印,一方为邑君银印,两方为邑长铜印。按印制银印比铜印高一级。因此,邑君的级别应高于邑长。桃源在魏晋时期属荆州武陵郡。由这几方印章的出土,可证当时有蛮夷族聚居于此。

龟纽“关中侯印”金印

晋   印面2.4×2.4、高2.1厘米,重125克

1957年长沙市陈家大山20号墓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蛇纽“蛮夷侯印”金印

晋  印面2.3×2.3、高2厘米,重91.2克

 1990年平江县梅仙镇钟字林出土  平江县文物管理所藏

“虎牙将军章”银印

晋  高2.1厘米,重69.5克

1978年桃源县漆河镇玉凤坪村出土 桃源县文物管理所藏

注释:

【1】李振石:《辽宁省北票县北燕冯素弗墓出土文物》,《社会科学辑刊》1981年第4期。

【2】罗福颐:《秦汉南北朝官印征存》,文物出版社,1987年。

【3】湖南省博物馆资料

【4】中国金银玻璃珐琅器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金银玻璃珐琅器全集·金银器1》,图207,河北美术出版社,2004年。

【5】桃源县文化馆:《桃源县发现汉代铜器和晋代印章》,《湖南考古辑刊》第3集,岳麓书社,1986年。

【6】《汉书·宣帝纪》

【7】《后汉书·武帝纪》

【8】《魏书·官氏志》

【9】罗福颐:《古玺印概论》,第68页,文物出版社,1981年。

相关评论

1.陈松长 《湖南出土金银器略说》,《收藏家》,2002年10期

2.齐东方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金银器》,《北方文物》,200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