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 中文
  • EN
  • Français
  • 日本語
  • 한국어
  • 繁體中文

【湘博讲坛】第18期阿伊·哈努姆:希腊文明的东方挽歌

news_publish_date: 
2019-01-08 15:40
news_author: 
王卉/文 黄桢/图
Body: 

12月28日晚,我馆的跨年大展“来自阿富汗的国宝”在艺术大厅举行了隆重的开幕式。本次展览是我馆联合阿富汗国家博物馆、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共同打造的文化盛宴,共展出231件(套)来自阿富汗的法罗尔丘地、阿伊·哈努姆、蒂拉丘地、贝格拉姆四大考古遗址的文物。
开展第一天,湘博讲坛第18期特别邀请到清华大学巴基斯坦文化传播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梁晓新为大家带来《阿伊·哈努姆:希腊文明的东方挽歌》学术讲座。报告厅内聚集湖南省博物馆业务人员、预约听众、志愿者及文化爱好者共300余人。讲座由湖南省博物馆副馆长陈叙良主持。

梁老师首先讲到阿富汗位于亚洲内陆心脏位置,被称为“兴都库什山脉馈赠”的神奇土地,不但是珍贵青金石蕴藏丰富的宝库,也曾是重要的世界文明融合交汇的十字路口。阿富汗已探知超过1500个考古遗址,年代从15000年前至公元17世纪,充分说明阿富汗有着悠久而深厚的的历史沉淀。

在这些众多的遗址当中,阿富汗北部发现的阿伊•哈努姆古城遗址是世界考古史上的重要发现之一,它是希腊化时代在最远东的地方出现的最后一座希腊式城市。这里形成了一种以希腊文化为基调的融合式文化,对整个东方世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促使东西方交往向更深层次发展,并开启了人类文明史上第一次真正的东西方大融合时代——希腊化时代。
阿伊•哈努姆古城遗址的发现,更有力地证实了规模庞大的希腊化运动的扩张,使海洋文明与本土文明在东方创造了一个比希腊更大的新世界,东西方文化互鉴吸收,彻底改变了人类世界的视野与格局,从而奠定了文化融合的基础,为下一个更为壮阔的丝绸之路的发展拉开了历史的帷幕。

犍陀罗佛教造像艺术的诞生,也是希腊化运动开出的另一朵鲜花。在希腊化时代,人神共体的造像形式直接或间接地催生了犍陀罗人形佛陀造像的诞生,成为佛教的载体,向东亚传播。
梁老师在讲座最后总结到:从希腊化之路,到丝绸之路,到佛陀之路,再到今天的一带一路,文明文化的发展,最终必将走向大融合,它不仅仅推动全球性商业经济的发展,而是传播与创造一种更为智慧的、包容性、开放性的社会价值观,是人性的和谐,也是真正的国际主义。

本场讲座使听众对阿伊•哈努姆古城遗址、声势浩大的希腊化时代及犍陀罗艺术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于理解阿富汗的历史以及展览中的考古遗址及文物有非常大的帮助。

专家简介:

梁晓新,毕业于伦敦苏富比艺术学院,曾任伦敦苏富比艺术学院中国首席代表,现为清华大学巴基斯坦文化传播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大同一带一路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香港丝路文化协会联席主席,北京佳趣雅集陶瓷收藏协会理事,独立学者。对明清陶瓷、古代佛教艺术与丝路佛教艺术研究颇深。多次随清华大学访问团前往巴基斯坦及中亚丝路沿线国家考察文化遗址,举办了多场公开学术讲座,包括策划了香港中央图书馆举办的《一带一路系列:古丝路文化研讨会》,主持策划《延熏秀色——康熙瓷器与宫廷艺术珍品特展》、《梵亚传珍——犍陀罗与长安的艺术瑰宝》大型古丝路佛教艺术展览、《雄奇昳丽——十七世纪青花与五彩瓷特展》等多个展览。出版著作多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