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
- EN
- Français
- 日本語
- 한국어
- 繁體中文
浏阳菊花石花屏
1956年
高23.5、底径13厘米
花瓶扁状,瓶口呈椭圆形,平底。整体采用镂雕而成,瓶身正面利用了菊花石天然的纹路,将三朵高雅淡洁的菊花巧妙地置于枝叶之中,花瓣似积蓄了一夏的时光,片片卯足了精神,如银针放射状激情迸发。洁白饱满的花瓣点缀在黑亮的瓶身上,气韵醒目翩然。作者还以阴刻、圆雕、浮雕等工艺表现出菊叶及其筋、脉。
花瓶背面亦有两朵菊花,并贴有戴清升特有的“全球一•浏阳菊花石”商标。整器雕工精细,颇具匠心,富于自然生趣,为菊花石雕中的精品。
深入探索
浏阳菊花石的发展历史
菊花石是湖南省浏阳市的独特手工艺品,用生成于2.7-2.75亿年前的菊花石雕琢而成。菊花石广泛分布于我国湖南、广西、江苏、贵州等地的二叠系栖霞期地层。此石像菊花一样,花芯有单芯、双芯、三芯和无芯,花型有类似竹叶菊、绣球龙葵菊、蒲叶菊和金钱菊等。雕琢艺人利用菊花石这些特点,精工雕琢,理出花瓣,添枝加叶,浮雕成丛丛菊花。菊花石质地细腻,花态逼真。白色晶莹的菊花,陪衬黑色基质岩石的底色,黑白分明,古色古香,充分展现了自然造化的神奇。若再以精工雕琢成工艺品,更是锦上添花,精美绝伦。近年来,菊花石更突破平面造型,发展到立体多层花卉,并使人物进入这一独特的工艺品,如雕琢成“黄巢咏菊”、“天女散花”等人物神话故事作品。
湖南浏阳菊花石凭借精湛的雕技工艺,巧妙的构思,闻名于世。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我国工艺大师戴清升创作的“映雪”花瓶、“梅、兰、竹、菊”屏风,一举荣获“稀世珍品金奖”,至今保存在联合国博物馆。而戴清升先生也被国家授予“高级工艺美术家”的称号。
据科学家考证,早在两亿多年前,湖南浏阳的东乡一带是浅海,几经沧桑,自然界慢慢形成了由白色方解石组成的菊花瓣状的石菊花。由于日月的磨砺,石菊花便显得形态各异,绚丽多姿。菊花石是地质中的一种天然“花卉”,它由天青石或方解石矿物组成花瓣,花瓣中心由近似圆形的燧石构成花蕊,活似怒放盛开的菊花,故名“菊花石”。天然菊花石,又名“石菊花”,我国最早发现的菊花石产地是浏阳大溪河底岩石层中。《浏阳县志》记载,约在清乾隆年间,浏阳永和镇的欧锡藩偶然发现了菊花石,并取石雕砚,一时传为奇物。解放后,浏阳县政府重视这一独有艺术资源的开发,建立了菊花石工艺厂。菊花石艺人们传承先辈技艺,不断推陈出新,创作出一批造型新颖、刀法精炼的新作品,如“山巅巨瀑”、“群蝶采菊”、“秋菊夜吟”、“琼阁赏菊”、“彩蝶恋菊”等,从大型凭雕到中小型珍镌,都因石造型、各具神态、栩栩如生,获得国内人士的广泛赞誉和喜爱。
如今,浏阳登记注册的菊花石工艺品加工厂和销售门店有26家,从业人员500多人,年产值2000余万元。在浏阳,现已探明的菊花石储量有2340吨。为保护这一稀有资源,尽量满足市场的需要,浏阳市确定了“限量开采、提高品质、规范经营、扩大影响”的总方针,2005年7月成立了菊花石行业协会,旨在进一步规范发展,抢占市场份额,提高知名度还影响力,打造浏阳的一张名片。同年10月,浏阳菊花石在全省30多个参选项目中脱颖而出,成为“湖南十大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4月浏阳市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明确把菊花石纳入保护范畴,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一五”规划。2006年,湖南省将菊花石雕刻技艺列为第一批升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予以公布。
菊花石雕融自然性和艺术性一体,既有观赏性,又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历来为馈赠之佳品。1959年国庆十周年时,浏阳人民将一尊巨型立体雕件“石菊森山”呈献北京人民大会堂,供各族人民观赏。1997年—1999年,举国欢庆香港、澳门回归,浏阳人民特意创作了两件具有纪念意义的菊花石雕,分别献给了香港、澳门特区政府。2005年5月8日,湖南省委、省政府向回湘祭祖的亲民党主席宋楚瑜赠送了一件名为“岁岁平安”的菊花石工艺品。2006年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期间,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春贤代表湖南团向驻地京西宾馆赠送了菊花石,这块精美石雕也因此成为北京与湖南两地的友谊见证。2006年10月,长沙雕刻家张其麟用菊花石雕出奥运“马术”图标,捐赠给北京奥组委,展现了菊花石的独特魅力。同年10月,由浏阳市菊花石雕艺人苏波创作的“绝代双娇”在中国“天工艺苑·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大赛中捧回银奖,浏阳菊花石雕再度名扬四海。
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菊花石再次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除了湖南馆门前的巨型菊花石“桃花源里”外,浏阳菊花石还被雕刻成世博会湖南馆模型,并被用作湖南馆的官方礼品赠送给参观的嘉宾。
相关评论
《探寻发展菊花石雕艺术之路》,李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