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
- EN
- Français
- 日本語
- 한국어
- 繁體中文
“寻味湘博”:花间一壶清甜酒——韵味悠长的桂花米酒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李白·月下独酌其一
酒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有人说,酒是上天赐给人类的礼物;有人说,是猿猴无意间品尝到发酵的魅力;还有人说,远古时期人们就已经掌握了酿酒的物质基础,酿制酒也成了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其实,不论是哪种说法,都恰恰印证了中国酿酒工艺与饮酒文化的源远流长。
中国是酒的发源地之一,在诸多的考古发掘与历史文献都能见到酒的身影。湖南处处青山绿水、物华天宝,优渥的自然环境为酿造美酒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自古以来就是产酒、产好酒的地方。
湖南以农立省,出土了距今一万五千余年的稻谷标本,还有着彭头山、八十垱、城头山等几十余处史前稻作遗址,是全国最早种植水稻的地区之一。稻谷为酿酒提供了原料,在许多传说典故中,已经出现了不少关于酿酒记载:黄帝部落用坏饭酿醪、商部落用谷芽造醴、东南夷用唾液酿酒等等……尽管目前尚未有酒液的出土,但在许多的遗址中,专家们找到了不少可用于盛水或盛酒的陶器。
红陶鬶 新时期时代(距今4500-4000) 湘乡岱子坪遗址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红陶鬶出土于湖南湘乡岱子坪遗址,距今已有四千至四千五百年的历史了。鲜艳的色泽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小小的流口只需要轻轻一捏就做成了,颈部十分细长,具有湖南本地特色。最奇特的地方是它的三只足,每只足都像口袋一样鼓胀,既能增加器身的容积,又可以稳稳地站立在地面上。三足的中部还能加热,这样人们就能喝热水或热酒了。 到了夏朝,谷物酿酒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战国策·魏策二》中就有“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的记载。商周时期,人们对上天、神明充满敬畏,鼎彝礼神是湖南先民生活中最重要的礼仪习尚。随着中原人南迁,先进的青铜铸造工艺与湖南先民的奇思妙想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了许多神秘诡谲的青铜重器。 “皿而全”铜方罍 商(公元前1600-前1046) 1919年桃源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1919年,湖南桃源的居民在耕地时发现了一件精美绝伦的青铜酒器——“皿而全”铜方罍。罍在商代晚期开始出现,主要有方罍、圆罍两种类型。这件罍的器盖中写有“皿而全作父己尊彝”的铭文,因而被称为“皿方罍”,是皿氏家族为祭祀祖先所铸造的一件酒器。器物上装饰有威严的兽面纹、神秘的夔龙纹、灵动的凤鸟纹等等,集立雕、浮雕、线雕与一身,是迄今所见最高大的方形罍,被誉为“方罍之王”。 除了皿方罍以外,湖南地区还出土了四羊方尊、人面纹铜方鼎、豕尊、象尊、鸮卣等工艺精湛、全国少有的青铜艺术杰作。精美的烹调饮食器具必然要盛装精美的食物,这也表明当时在湖南大地上,必然有着较为先进的食物烹饪和酿酒技术。 楚人豪放善饮,对酒的消费和需求很大。被流放至湖南的爱国诗人屈原在《楚辞·招魂》中,以“挫糟冻饮,酎清凉些”八字精炼地概括了一种楚人处理酒液的方法:用茅草沥去酒糟,用冰块冰镇美酒。过滤、冰镇后的酒液清醇凉爽,还能避免上火。湖北随州曾侯乙墓中出土了可以用来冰镇的铜鉴缶,论证了《楚辞》的记载,可见当时“冰拔冷酒”是楚国的一大特色。战国时期,湖南的大部分疆域都属楚国统治,想必在制酒工艺与饮酒文化中也与都城地区十分相近。 曾侯乙铜鉴缶 战国早期 1978年湖北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 汉代湖南地区的科学技术十分发达,酿酒工艺也不断精进。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养生方》中,就有对酒酿制作和饮用的记录,并介绍了食用“甜酒冲鸡蛋”来美容的方剂。东汉末年出现的“九酝春酒法”是一种补料发酵法,在酿酒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当时湖南已经有了闻名全国的松醪酒、椒酒和柏酒等等。2003年,陕西西安出土了一件凤鸟纹铜锺,里面竟保存下26公斤的西汉美酒。经专家考证,这些酒很有可能是产自湖南衡阳的贡酒酃酒。 魏晋南北朝时期,湖南已经成为全国大米的重要产地与供应地,农业的发展带动了制造业的繁荣。北魏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是当时最早的酿酒工艺学著作,其中就有衡州酃酒的制作方法。晋代文学家为皇家贡品衡阳酃酒写下了400余字的《酃酒赋》,可见当时湖南名酒在全国十分流行,广受赞誉。 隋唐时期,国家安定,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开元期间,“米斗至十三文,青、齐谷斗至五文……”这类对谷物丰收、物价低廉的记录,都佐证着湖南酿酒业的蓬勃发展。唐代晚期,市坊制度被打破,酒肆林立,酒香四溢。湖南多产春酒,因此人们也将酒称为“春”。长沙窑烧制的器物中,有不少都与“春”有关。这件执壶的流口下方书写有一首小诗: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哢春声。诗中八个春字不仅描绘了春天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场面,也将湖南人肆意洒脱、畅饮春酒的生活场景刻画在了一方小小的执壶上。 长沙窑青釉褐彩“春水春池满”诗文瓷执壶 湖南省博物馆藏 宋代人乐酒好饮、蔚然成风、诗酒交融,展现出含蓄内敛的士风雅韵。除了典雅质朴的瓷器外,各类金银酒器也普及于市民阶层中。元代蒸馏技术的普及,使得酒精度数提升,人们盛酒、饮酒的器具体积也较前代更为精致小巧,还生产了许多用以出口的青花瓷。 青花“蒙恬将军”玉壶春瓶 元(1206-1368) 1956年湖南常德窖藏 湖南省博物馆藏 玉壶春瓶颈部细长,没有把手,节省空间,是北方游牧民族喜爱的款式。瞧,在玉壶春瓶的正中,端坐着一位头戴凤冠的将军,他的周围有被捕的俘虏和贴身的侍卫,周围还有花草、篱笆、奇石点缀。将军身后的侍卫的手中举着一面旗帜,写着“蒙恬将军”四字,交代了画面主人公的身份。玉壶春瓶的发现,不仅展现了元代制瓷艺术的繁荣,同样也书写着南北文化交流融合的故事与湖南人饮酒文化发展创新的历程。 明朝以后,江西填湖广,大量人口移民到湖南。吃苦耐劳、勇于开拓的移民与原住民一道,用汗水与劳动,为湖南赢得了“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为酿造好酒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清代湖南酒类品种也达到了空前齐备的时代,传统的酿酒技术在继承的基础上得以发展,蒸馏白酒的品种更加丰富,品质更加上乘。李汝珍在《镜花缘》第九十六回粉牌上列举了五十余种清中期的名酒,其中就包含了湖南衔酒、湖南浔酒、长沙洞庭春色等。 除了汉族的酿造技术以外,湖南许多的少数民族也把酒融入进民族文化中。侗族人常用苦酒待客,苦酒粘稠带丝,甘甜而略带苦味,度数低而好喝。瑶家多居高寒山区,平时劳动强度较大,故男女都喜爱喝酒。宾客来访、举办宴会时,瑶族人还会唱《敬酒歌》,将美好的祝愿都融汇在酒中。湖南苗寨还有拦门酒的习俗,以甘甜的美酒传递苗族人的好客与热情。 源远流长的湖湘文化,浸润着酒的芳香。湖湘饮食文化与湖湘文化一脉相承。甘甜的美酒,不仅是饮食文化的产物,也展示出湖湘儿女吃苦耐劳、自强不息、淳朴重义、勇于进取的精神,值得我们不断挖掘继承,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蒋雁峰著. 湖南酒文化[M]. 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8.12. [2]李建毛.重拼湖南古代饮食生活碎片[J].文物天地,2018,(第3期). [3]何介钧.澧县城头山古城址1997~1998年度发掘简报[J].文物,1999,(第6期). [4]孙福喜.西汉美酒与西汉社会[J].人类文化遗产保护,2005. [5]马相金.历史地理视角下的中国酒业经济及酒文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6]湖南省博物馆.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M].北京:中华书局,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