亘古的祈愿——梅山文化圈雕塑与信仰
展览介绍
亘古的祈愿——梅山文化圈雕塑与信仰
梅山文化,指宋开梅山及其后数代,该地随着与其他文化的碰撞融合,层累递进为既流淌着南楚文化基因,又交融着道、佛、儒及南方其他族群影响元素的文化形态。她不仅是古代湖南中部梅山地区的一种文化现象,还是一种流传至今的活态文化,是中国西南地区瑶、苗等多个少数民族文化习俗的典型代表。
上古先秦今湖南境,是“九黎”“三苗”等蛮夷部落的世居之所。春秋战国时期,楚人南下,在此神话、信仰与巫术的沃土中,孕育生长出瑰丽璀璨的南国楚巫文化。楚文化后来逐渐受中原文化的消解同化,但楚地原始神灵信仰和祭奉习俗却在“不与外界通”的湘中古梅山地封存保留。从楚地巫觋到师公、仙娘,从太一、雷公到巫、道、佛众神殿堂,祭祀对象或有变化,但对现实生活原始的、本能的、质朴的趋吉避凶的愿望,却构成了梅山文化圈民间信仰永恒的精神轮廓。
本次展览通过遴选湖南博物院及相关机构藏湘中地区明清以来100余件木雕造像及楚地考古文物,展示该文化圈民间信仰的源流和基本面貌,以期带领观众领略独具湖湘地方特色的文化形态,激发观众对历史文化传承、文化多样性的思考和对生命的感悟。
本展览作为湖南博物院“湖湘文化”展览系列,“遗珍重光——湖南博物院‘发现系列’原创专题展”的一部分,获2023年度国家文物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
展品欣赏
- 青铜虎卣(仿制品)

- 登曹祖父段法信像

- 诸天佛祖像

- 帛画《太一将行图》上的雷公形象
![西汉 长45厘米,宽44厘米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 头戴鹿角的“太一”神右边神像标有“雷[公]”字样(左边标“雨[师]”),据《楚辞·远游》“左雨师使径侍兮,右雷公以为卫”,整幅画面表现了太一神在雷公和雨师等诸神护卫下出行的场景。雷公头戴幞头,巨眼圆睁,口似鸟喙,下着短裙,为半人半鸟形象。直至今日,湘中梅山文化圈的雷神依然保存着古老的鸟形雷公形象。 帛画《太一将行图》上的雷公形象](https://web.hnmuseum.com/sites/default/files/styles/zhuanti_squareimg/public/4%E3%80%8A%E5%A4%AA%E4%B8%80%E5%B0%86%E8%A1%8C%E5%9B%BE%E3%80%8B_0.jpg?itok=1HHGWR-s)
- 普化天尊雷神大将像

- 九子镜

- 九子娘娘像

- 老外祖谢法□像和发愿文

- 度师钊法□像和发愿文

- 尊师生容像和发愿文

- 何法□神像及发愿文

- 湘中 民国十年(1921年) 高43厘米 此类雕像中也有少量的女性神像,多以“某氏仙娘”“某氏夫人”等命名,通常为当地中年或老年妇女形象,坐姿和法器多与男性师公像相仿,也多见持帕或抱子、骑马形象。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