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展回眸

大爱•大美——徐悲鸿与周令钊、戴泽艺术成就展

湖南省博物馆一楼特展一厅、二厅
2019.08.28 -
2019.10.30

徐悲鸿是近现代绘画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中央美术学院首任院长。周令钊、戴泽都是由徐悲鸿聘请到中央美院任教,他们始终坚持徐悲鸿开创的艺术教育与艺术创作方向。三位先生为创立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体系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是20世纪中国美术先驱、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奠基者。
2018年8月30日,在中央美术学院100周年校庆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周令钊、戴泽等8位老教授回信,向他们致以诚挚的问候,并就做好美育工作,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提出殷切期望。希望学院“以大爱之心育莘莘学子,以大美之艺绘传世之作,努力把学院办成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
为纪念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回信一周年,并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我们特举办“大爱•大美——徐悲鸿与周令钊、戴泽艺术成就展”,共组织全国公私机构所藏300余件展品参展,力图用徐悲鸿、周令钊、戴泽三位关系紧密、德艺双馨的艺术家的作品、艺术主张以及存留的历史资料,来展现他们在艺术教育与艺术创作领域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倡的美育精神作出生动的实证。同时,我们希望通过展览,使公众对三位艺术家的艺术风格与高尚品质有更为深切直观的体会,从而推动中国美术教育、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归真——张继陶现代陶艺作品展

湖南省博物馆一楼特展一厅
2019.07.10 -
2019.08.08

张继陶,1931年出生于湖南长沙,现定居于台湾。1949年去往台湾,先后毕业于兵工学校和军官外语学校。1976年,师从台湾著名陶艺家林葆家先生学习陶艺,从此便俯首于陶艺创作中。张继陶先生始终遵循师父“陶艺生活美学”的理念,其作品融合“古”与“今”,贯通“美”与“用”,多以中国传统古典器形为基础,结合现代陶瓷的实用技能与造型,搭配独具个人特色的釉彩,充分展现生活创意巧思与文化美学。
2014年11月,张继陶先生向湖南省博物馆捐赠其创作生涯中代表性的陶艺作品75套(99件),既有与文字书画巧妙结合的陶瓷板画,又有灵活多变的动物群像类陶瓷雕塑,更有釉彩幻千的色釉瓷。这批作品凝结了张继陶先生对生活的感悟,承载了其创作多年的寻真心境,也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思,为我们带来一场现代陶艺的文化大餐。
 

楚骚回响——刘一原水墨艺术展

湖南省博物馆一楼特展二厅
2019.06.15 -
2019.06.30

刘一原的现代水墨艺术创作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他近半个世纪以“心象”、“点线”、“感时” 为关键词的现代水墨艺术实践,为中国画坛提供了一系列意味深长的当代水墨叙事。刘一原立足本土生存体验,运用中国传统绘画“澄怀味道”、“以形媚道”的水墨艺术方式,以悟对和反省的姿态面对当今之生活世界。他1980年代至本世纪初的作品,沿用宋、元以来中国传统绘画“因心造境”、“以手运心”的创作方法,发挥笔墨的书写性特质,将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融入到形象和笔墨之中,表达人在“现代性”之后所生发的诸多生存感悟,引起了广泛的共鸣。他的作品是关注中国文化当代转型问题的理论家、批评家们研究的对象。一直以来批评家们从不同角度不断揭示刘一原作品的历史感、现实性及其创作方法论特色,为中国当代水墨的艺术实践开拓了新的起点。

画吾自画——馆藏齐白石绘画作品展

湖南省博物馆三楼专题展厅
2019.05.18 -
2020.01.06

齐白石诗、书、画、印四绝,而尤以绘画艺术成就最高并最具代表性,它不但拓展了文人画发展的新空间,而且把“阳春白雪”的中国画艺术推向大众。本次展览从馆藏齐白石作品中遴选出绘画精品近百件,包括花鸟、山水、人物诸画种,亦涵盖其早、中、晚各个时期,希望观众能由此了解齐白石绘画风格的演变脉络,感受齐白石特立独行而充满魅力的艺术世界。

瓷之画——从长沙窑到醴陵窑

湖南省博物馆三楼专题展厅
2019.05.18 -
2021.05.18

瓷器上出现绘画装饰,目前发现最早为三国时期南京地区的褐彩瓷绘,题材多为羽人、瑞兽,应与当地信仰和葬俗有关。这种特殊瓷画到西晋就消失了,以后的几百年瓷器上没有绘画装饰。
直到唐代长沙窑,瓷器绘画出现了第一个高峰。长沙窑绘画的题材以花鸟为主,也有少量山水、人物、建筑、云气等。长沙窑首次运用褐、绿、红三彩作画,标志着瓷器绘画进入了多彩时代。
    宋代宫廷贵族仍然崇尚素瓷,瓷器绘画装饰以民间窑场为主,北方磁州窑和南方吉州窑是最优秀的代表。迨至元代,南北的绘画技艺汇聚景德镇,使之出现了令人惊艳的元青花。
    明清时期是彩绘瓷器发展的鼎盛时期。除继承前代的绘画技艺外,斗彩、五彩、粉彩、珐琅彩、浅绛彩、釉下五彩等新品种层出不穷,花鸟、人物、山水绘画技艺越发精湛。官窑绘画规矩严谨,民窑绘画随性洒脱。
瓷因画而灵动,画因瓷而不朽。

激逸响于湘江兮——潇湘古琴文化展

湖南省博物馆三楼专题展厅
2019.05.18 -
2022.09.30

“古琴”原名“琴”,又称“七弦琴”、“瑶琴”等, 是中华民族历史最为久远的乐器之一。在古代备受文人推崇,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二〇〇三年十一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湘楚大地作为古琴的故乡,其琴风琴事可谓是源远流长。舜作古琴,歌《南风》而天下治。南宋琴家郭沔曾移居衡山谱写《潇湘水云》,千百年来以为美谈。朱熹、张栻、王夫之、左宗棠等贤哲传扬礼教、以琴治心,为潇湘古琴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彭祉卿、杨宗稷、顾梅羹、查阜西、李静等近现代琴家都曾在湖南从事琴学活动,在古琴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湖南省博物馆收藏有五十三张古琴,其出土或斫制年代自西汉至民国,前后延续两千余年,这些丰富的遗产无疑是中国古琴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激逸响于湘江兮,堪比德于遗老”,在麓山的明月中,在湘水的余波里,琴声与天地合一,与万物同奏。希望本次展览能为各界人士开启一扇了解潇湘古琴文化的窗口,感受潇湘琴韵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