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 中文
  • EN
  • Français
  • 日本語
  • 한국어
  • 繁體中文

北宋龙泉窑青瓷五管瓶

北宋(960-1127)

口径7.9、足径8.5、盖子口径6.2、通高28.1厘米

整体造型似宝塔。瓶身直口,短颈,五重塔式长圆腹,口下第二级一周等距离安置五根直立圆柱状小管,管孔与瓶身不相通,圈足。瓶盖作覆盆式,葫芦形钮,钮中空,五出葵口盖沿,子母口。

瓶身内外施青黄釉,聚釉处呈黄色,无开片,底部露胎。胎土细,胎质坚,胎色灰白,修胎精细。瓶身一次拉坯成形,五根空心小管下部有明显压印痕迹,为胎接工艺粘接于瓶身的。

这件龙泉窑五管瓶通体光素无纹,全凭釉色和造型取胜。

深入探索

北宋龙泉窑青瓷五管瓶的年代与功用

1、龙泉窑简介

龙泉窑位于今天浙江省龙泉市境内,该地区早在魏晋时期便开始烧造青瓷,然产品质量不高,主要为供应当地百姓所需的土器。

到了五代、北宋时期,龙泉窑不断吸收越窑、瓯窑、婺窑的先进技术,积极进取,终于在青瓷系统中初露头角。南宋、元代是龙泉窑发展的鼎盛时期。尤其是南宋时期龙泉窑烧造出了肥厚莹润的梅子青和粉青釉,达到中国青瓷釉色美的巅峰,为历代鉴赏家称誉。梅子青鲜翠欲滴,如青青的梅子色,粉青比梅子青颜色略淡,带着粉嫩的色泽,煞惹人爱。明代早期,龙泉窑瓷一度成为与景德镇瓷并驾齐驱的宫廷贡瓷,器物造型、装饰纹样与景德镇的官窑瓷器十分相似。南宋至明早期是龙泉窑在青瓷体系中独领风骚的时期,龙泉窑成为了我国最后一个庞大的青瓷窑系,也是我国青瓷生产工艺的集大成者,该窑的制瓷风格不仅统领了浙江青瓷,还影响到了福建和广东地区的青瓷窑口。其产品远销国内外,目前国内大多省份都有这一时期的龙泉窑瓷出土,海外远销到南亚、东南亚、西亚等国家和地区。

南宋龙泉窑粉青釉花插  四川遂宁窖藏出土

元龙泉窑青釉男俑荷叶灯 龙泉青瓷博物馆藏

然而,明中期以后,龙泉窑在竞争中败给了景德镇窑,不再为朝廷生产瓷器,失去贡瓷地位后逐渐衰败。到了清代其产品质量大不如昨,一派颓势,进而停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周总理的光环下,恢复了龙泉窑的生产,仿造出了南宋时期龙泉窑最辉煌时期的梅子青和粉青釉色。如今,在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龙泉窑生机勃勃、不断创新,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清龙泉窑青釉刻花花觚  龙泉青瓷博物馆藏

龙泉窑敦煌飞天瓷塑 二十世纪七十年 董柄华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龙泉窑古窑址考古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不仅发掘了明初专为宫廷烧造青瓷的枫洞岩窑址,而且找到了南宋时期专为宫廷御用烧造瓷器的溪口窑、小梅窑等。溪口窑、小梅窑的大多数产品黑胎厚釉,紫口铁足、釉面开片、造型优美,器形精致小巧,具有很高的审美情趣。有学者认为这些出土的瓷片特征与一直未找到窑口的哥窑相似,认定龙泉可能是哥窑窑址所在地。除了特征类似外,这些学者还从文献出发,《龙泉县志》记载龙泉这个地方在宋代有哥哥窑之说,现在当地老百姓间仍流传这一说法。也有学者认为龙泉是不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哥窑产地还需要更多的材料论证和进一步研究。

南宋龙泉窑青瓷瓶 溪口窑出土 龙泉青瓷博物馆

明洪武龙泉窑青瓷壶  枫洞岩窑址洪武官窑地层出土

2、年代分析

青瓷五管瓶是龙泉窑特有的产品,其他窑口不曾烧造。目前,我们见到的龙泉窑烧造的五管瓶最早可追溯到五代时期。北宋,五管瓶大量烧造,种类丰富,品种繁多,装饰多样。器盖而言,有葫芦钮、莲花钮、振翅的小鸟、打鸣的公鸡、仰吠的小狗;小管而言,有四管、五管、六管、七管,其中五管最为常见;管口而言,有圆形、花形;还有的不是管状的,而是叶形的,有五叶、四叶等;装饰而言,篦划纹、莲瓣纹、素面无纹。南宋,五管瓶渐少,出现了龙虎瓶之类的新品种。

北宋龙泉窑青瓷五叶鸡钮盖瓶 龙泉青瓷博物馆藏

南宋龙泉窑青瓷虎瓶 龙泉青瓷博物馆藏

湖南省博物馆藏的这件龙泉窑青瓷五管瓶的釉色青黄,釉层较薄,釉流动性强,是典型的石灰釉。石灰釉的特征是高温中烧造黏度较小,易于流釉,质薄而透明度高,光泽较强,釉中气泡和未熔石英颗粒很少。而龙泉窑数代工匠经历了上百年的不断努力和不懈探索终于在南宋时期烧造出来的代表龙泉窑特点的釉水是石灰碱釉。石灰碱釉的流动性减弱,允许工匠在胎体上数次罩釉,数次入窑烧造。因而,这件龙泉窑五管瓶年代到不了南宋,应为南宋之前的产品。

龙泉市塔石乡秋畈村的一座北宋墓中出土了一件龙泉窑青瓷五管瓶,口径7.5、底径7.8、高27.9厘米,有很好的学术价值,因为出土这件五管瓶的宋墓有准确纪年,下葬时间是北宋元丰元年,即1078年。这说明墓中出土的五管瓶年代下限在1078年。湖南省博物馆藏的五管瓶与该瓶在釉色、器形、器物大小上都非常的相似,可推其年代也应差不多。所不同的是湖南省博物馆藏的五管瓶通体光素无纹,更接近龙泉窑南宋时期的风格,因此,推断该瓶的制作年代应该略晚于1078年,可能是北宋晚期的产品。

龙泉窑青瓷五管瓶 龙泉市塔石乡秋畈村北宋元丰元年墓出土

3、功用探索

开启龙泉窑窑址调查的第一人陈万里先生曾记述过,当年他看到浙江一带墓葬出土了不少的五管瓶,由于是墓中出土,国人认为晦气,洋人却很喜欢其独特造型,买去带至海外。建国以后伴随着田野考古,龙泉窑青瓷五管瓶从龙泉、庆元一带的五代,尤其是宋代的墓葬中不断被发掘出来。这些材料证实了五管瓶是当时该地流行的一种陪葬品。

考古资料表明,青瓷五管瓶通常与青瓷盘口瓶成对出现,上文提到的葬于1078年的五管瓶便是与盘口瓶放置在一起,同一座墓葬出土的。有的五管瓶和盘口瓶上刻划或墨书了文字,为我们了解五管瓶和盘口瓶作为随葬品的具体功用提供了线索。日本出版的《陶瓷全集》中就记述了一件流失在日本的有制作年代的五管瓶,“元丰三年又九月十五日之增添福寿……”等铭文。龙泉青瓷博物馆藏有一件北宋中期的五管瓶,瓶盖内墨笔题记“五谷仓,上应天宫,下应地中,荫子(益孙),长命富贵”。 英国大维德基金会藏有一件明确纪年(1080年)的龙泉窑青瓷盘口瓶,其腹部刻写铭文“元丰叁年闰九月十五圆日,原烧上邑粮膺承贮千万年香酒归去,阴荟千子万孙、永招富贵、长命大吉、受福无量、天下太平。”原来,龙泉窑五管瓶装谷物,龙泉窑盘口瓶盛放美酒,一同入葬,供墓主享用,为后世祈福。

北宋龙泉窑青瓷盘口瓶 大英博物馆藏

北宋龙泉窑青瓷盘口瓶(局部放大) 大英博物馆藏

可见,青瓷五管瓶作为明器,不仅有使用价值——盛储粮食,而且有精神力量——赋予了吉祥美好的寓意,预示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