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 中文
  • EN
  • Français
  • 日本語
  • 한국어
  • 繁體中文

红缎绣“麻姑献寿”寿幛

清末

横152厘米,纵336厘米

寿帐,亦称“礼幛”、“贺幛”。为旧时送给做寿之人,挂于厅堂正中的锦帛类礼品,颇为高雅考究,多为官绅互赠或赠送得功名者。明清兴盛此风。

这幅寿幛以红色缎料为材,用多色丝线绣出寿星及麻姑献寿图。寿星即南极仙翁,科头露顶,广额白须,面带微笑,身披织锦寿字宽袍,一手执杖,一手捧桃。膝下小鹿,口含灵芝。

麻姑束髪高髻,冠匝花插,右肩荷锄挑花篮,篮中盛有寿桃、石榴、佛手等,左手握一灵芝,眉清目秀,姿态婀娜。麻姑身旁亦有一仙鹤相随而行。

幛面正上方绣王母骑青鸾,翱翔云间,寓意“青鸾献寿”。传说中青鸾是西王母座驾,恰逢汉武帝寿辰之日,殿前一只青鸟从天而降,武帝不知其名。东方朔答曰:“此为西王母座骑”青鸾”,王母即将前来为帝拜寿。”果然,顷刻间西王母携七仙桃飘然而至。由此,后人常以此为祝寿题材.。王母下方采用簇金绣绣有团“寿”字。幛子的周边则以仙鹤、蝙蝠、蝴蝶、绶带鸟、花草、金瓜、葫芦、松树、假山等围绕。

此幅绣品运用了撒针、锁针、钉针、圈金、滚针等针法,色彩重艳,线条明快,纤毫毕现。人物肖像形神具备,花鸟、草木栩栩如生,且尺幅巨大,保存完好,具有相当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

深入探索

中国的刺绣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远古时代,就伴随着玉器、陶器和织物而诞生。黼黻絺绣之文,见于尚书。虞舜之时,已有刺绣。《汉书卷五·帝纪第五》载:“雕文刻镂,伤农事者也;锦绣纂组,害女红者也”。湖南地处长江中下游南部,气候温和,阳光、雨水充足,适于农桑,自古纺织、刺绣就很发达,早在战国秦汉时期,湖南刺绣就达到了很高的水准,1958年长沙楚墓出土的龙凤纹绣品,精美绝伦,是迄今中国发现最早的刺绣实物之一。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烟色菱纹罗信期绣”、“黄褐色对鸟菱纹绮地乘云绣”等大量刺绣丝织品证明了湖南汉代织绣艺术成就的辉煌。

马王堆汉墓出土 “信期绣”、“乘云绣”  湖南省博物馆旧藏

西汉以后,织绣生产的重要产区逐渐转移到中原及齐蜀等地。清代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湖南民间刺绣工艺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主要是形成了独具风格特色的刺绣体系,前后创造出了锁针、点针、打籽针、钉针、织绣、网绣、垫绣、贴绫绣、挑花等七十多种针法,线色万千。如清末,湘绣艺人首创掺针绣法,能表现物像的浓淡阴阳、色阶渐变、色调混合,再与极为精细的劈丝技术相结合,使文人绘画的精神得以充分展现,湘绣更被普遍认为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

清湘绣“狮、鹿、象、马”挂屏   湖南省博物馆旧藏

与此同时,湘西和湘西南地区的苗族刺绣、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及桑植、永定等区域的土家织锦、湖南新晃、通道的侗族织锦和湘南地区的瑶族挑花,这些开在山野的奇葩,和汉民族一样,形成了各自独具特色的刺绣艺术风格,令人惊叹。

为了保护、传承和弘扬湖南民间刺绣技艺,湖南省博物馆新征集、整理了近现代湖南民间刺绣的珍品佳作1200余件,时间主要为清、民国和当代的湖南民间绣品,其中大多十分珍贵,经专家鉴定为二、三级文物。

中国的刺绣,数千年来大体是沿着这样一条线发展的:先是刺绣衣裳,进而扩展到起居的刺绣日用品,之后才上升到刺绣观赏品。所以直到现在,依然是分作两类,即刺绣生活用品和刺绣书画。湖南省博物馆入藏的这批刺绣,主要是民间服饰和日用品两种类型:

一、民间服饰:传统的民间刺绣主要是作为穿戴的装饰,这些装饰,又多在妇女、儿童身上。

1、童帽

童帽是湖南民间刺绣作品中最为丰富多彩的一类。汉族童帽除绣有花、鸟、鱼、虫等纹饰外,还绣有“平安吉祥”、“自力更生”、“智勇双全”等吉祥文字,无不寄托了父母愿子平安和望子成龙的美好夙愿。苗族童帽不仅图案艳丽多姿,上面还多半镶嵌有银箔敲制的帽花。瑶族童帽,多半采用辫绣和打籽绣等手法,绣出细密而流畅的花草或动物纹,色彩艳丽又不失沉着,风格古朴自然。侗族童帽,多数采用剪贴绣与挑花相结合的手法,在青布底上剪贴红、黄、蓝等色彩艳丽的图案,再用彩色丝线镶边并挑绣精美的花纹,华丽繁复。

湖南省博物馆新征集的部分童帽

2、围兜

又称“口水兜”,是系在儿童颈脖部接口水或食物,以免弄脏衣服的布制品,有圆形、四方圆形、六方圆形或其他多边圆形等形制,大多采用剪贴绣法,常绣有花、鸟、鱼、虫和其他几何图案,如“八卦纹”等,色彩鲜明而富立体感。

湖南省博物馆新征集的部分围兜

3、围裙和背裙

围裙指妇女系在腰以下的裙子。至今,湘西苗族仍有系扇形围裙的习俗,围裙腰部绣有彩边,下摆两角绣有对称花纹。居住在邵阳隆回、怀化溆浦一代的花瑶则十分喜爱穿挑花筒裙,其主题图案有“双狮滚球”、“双龙抢宝”、“双凤朝阳”等,以蓝、白或黑、白为主调,两侧配红、黄、绿等强烈色彩绣成的几何纹样裙边,浓淡相间,极富民族特色。

湖南省博物馆新征集的筒裙

背裙亦称“背带”,是农村妇女用来背小孩的。最出色的无疑为苗族绣花背裙和侗族挑花背裙。苗族背裙最常见的呈正方形,上部贴有一块小正方形绣片,可翻过来遮盖儿童的头部,上绣几何花卉纹。侗族背裙多以蓝布为底,上用五彩丝线挑绣几何花卉纹,对比强烈,效果清丽明艳。

湖南省博物馆新征集的小孩背裙

二、生活用品:刺绣具备的艺术性主要是美化生活的装饰物,日常生活中的枕套、台布、屏风、壁挂及生活服装等,呈现不同的特色。

1、帐檐

帐檐是悬挂于床架上,起着美化居室作用的装饰物。多以红缎面为地,高约0.4米,宽2米左右,上绣花鸟或人物纹饰。花鸟常见的有“凤戏牡丹”、“喜鹊登梅”等,人物常见的有“麒麟送子”等题材。

湖南省博物馆新征集的部分帐檐

2、门帘

顾名思义,为门口挂的帘子,用来通风、挡蚊虫等。刺绣门帘在民间较常见,富裕人家在喜庆日子必定张挂,其制作有刺绣的,也有挑花的,亦有刺绣、挑花并用的。挑花门帘常见的有花、鸟图案,如“凤凰牡丹”等。

湖南省博物馆新征集的部分门帘

3、被面

主要为挑花被面,尺寸为长1.5米、宽2米左右,一类是湘西土家族的挑花被面,上多挑绣团花整齐排列,图案以牡丹、莲花、佛手为主,中间一朵绣有凤凰或白鹤,表现“凤戏牡丹”或“白鹤戏莲”的题材。一类是以常德、桃源一带为中心的汉族挑花被面,有蓝底挑白花和白底挑蓝花两种,图案以折枝花鸟为主,有“锦鸡菊花”、“喜鹊登梅”等,雅致美观。

湖南省博物馆新征集的部分挑花被面

4、方巾、手帕

方巾、手帕亦为湖南各民族、各地域常见的生活用品,方巾有盖物、包物多种用品,上绣人物、花、鸟图案,也有文字、诗词图案等。手帕的功能主要为妇女送给心上人,充当爱情的信物。其纹饰分为主、次两部分。主图绣在手帕中间,有“鸳鸯戏水”、“蝶恋花”等题材,寓意爱情美满幸福。次图绣在手帕四角,常以折枝花卉为主。

5、枕顶

亦称“枕头档”,旧时枕头两端为方形,枕顶即为枕头的两顶,多有绣花。汉族枕顶多用平针绣和钉线绣,题材多样,花、鸟、人物、动物都有,精美华丽。苗族枕顶多采用平针绣和捆针绣等针法,绣出花、鸟纹,风格灵秀。瑶族的绣花枕顶十分精致,绣着繁密的人物、花鸟、戏剧和传说人物,造型简练生动。

湖南省博物馆新征集的部分枕顶

6、包、袋

刺绣包、袋在湖南民间很流行,各民族、各地域均可见到,形制多样、风格迥异,品种也极多,按用途分,包可分为:褡裢荷包、烟荷包、腰包等。袋包括:扇袋、笔袋、眼睛袋等。刺绣荷包和香包主要是作为爱情信物和礼物在民间流传,其图案生动,色彩明快,是极具情感内涵的民间手工艺品。

湖南省博物馆新征集的部分包、袋

湖南民间绣品种类繁多,缤纷五色,除上述外,还有床单、戏服、腰带、云肩、绣花鞋、桌围、帐飘、镜片等,因数量不多,在此不一一赘述。可以说,刺绣贯穿于湖南民间各类民俗事像中,与民俗文化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如今,湖南民间刺绣正面临创新与发展,面对这种年代最悠久、文化积淀最厚重、情感因素最深沉的民间艺术,我们需要给予刺绣艺人一定的物质上和精神上的鼓励,创造良好的主观环境,尤其是,我们应恢复健康的民俗活动,厚殖民间刺绣的生存土壤,使这朵美丽的艺术之花,开得更加绚丽,历久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