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創建
湖南是中國較早出現博物館的地區之壹。
1897年:郴州學會組建了郴州學會博物院,可惜隨著戊戌變法的失敗而夭折。
1904年:經湖南巡撫趙爾巽倡導,士紳梁煥奎、龍紱瑞等籌款,在省垣再次興辦壹所博物館,與圖書館、教育館合署,全稱為‘湖南圖書館兼教育博物館’,主要陳列人體和動物模型。開放約壹年,教育博物館部分被撤銷。
1924年:6月24日,湖南省教育會博物館開館。
1927年:正式定名為“湖南省立博物館”。
1930年:毀於戰火,此後再未恢復。
起航
1951年:3月,湖南省博物館籌備處在長沙留芳嶺的百琴園掛牌成立。
1956年:湖南省博物館在長沙西北環境優美的烈士公園建成開館。
建館之初,湖南省博物館以建設“地誌性博物館”為目標,開展了對能反映湖南歷史、文化、民俗、藝術、自然資源等方面的文物與標本的征集與展示工作,舉辦了“湖南手工藝品陳列”、“湖南礦產資源陳列”、“湖南農業資源陳列”、“湖南楚文物陳列”、“中國歷代貨幣陳列”和“中國歷代陶瓷陳列”6個專題陳列,給人以系統的知識,揭示了館藏珍品的概貌。
1959年至1966年:“湖南人民革命史陳列”對外開放展示。
成長
1972年:考古工作者在長沙東郊馬王堆發現了壹座西漢墓葬。從1972年至1974年馬王堆漢墓三座墓葬的發掘,不僅是二十世紀中國乃至世界的重大考古發現之壹,也對湖南省博物館的發展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數千件精美的文物和保存完好的漢代女屍的發現與出土,使湖南省博物館成為世界關註的焦點,並得到政府空前的重視和社會廣泛的支持與關註,湖南省博物館的藏品與展覽檔次也因此得到極大的提升。
1973年:在國務院的關懷下,我館建造了建築面積為3510平方米的新倉庫(後改造成保護與展示並用的場所),在保護和展示馬王堆漢墓出土文物方面發揮了近三十年的關鍵作用。
轉型
隨著湖南考古發現的增多,館藏品中出土文物所占分量越來越重,尤其是馬王堆漢墓發掘後,湖南省博物館作為歷史考古類博物館的性質特征十分明顯。
1971年:湖南省博物館將館藏的礦物之類標本撥給了湖南省地質局。
1979年:湖南省博物館將館藏動植物標本借給了長沙市第壹中學,至此,湖南省博物館從建館之初的自然、歷史類收藏展示並重,逐漸向以歷史類收藏和展示為主的轉變。
開拓與創新
1999年:由國家和省財政共同投入1.2億元新建的新陳列大樓竣工,新陳列大樓的建設是世紀之交湖南省博物館發展的新起點,推動了各項工作的全面開展。進入二十壹世紀以來,湖南省博物館定位為“歷史藝術類博物館”,並以新陳列大樓開放為契機,大膽創新、銳意進取,打造了以“馬王堆漢墓陳列”為龍頭,包括“湖南商周青銅器陳列”“湖南名窯陶瓷陳列”“館藏明清繪畫陳列”(與“館藏明清書法陳列”定期輪換)“湖南十大考古新發現”陳列在內的1個基本陳列和5個專題陳列。其中,“馬王堆漢墓陳列”被評為2003—2004年度全國十大精品陳列。成功舉辦了各種臨時展覽上百個,在公眾心目中樹立了壹個高水準專業展覽策劃舉辦機構的形象。並通過實施全面質量管理、精細化管理和人性化服務,建立了先進的開放管理模式,創造了許多成功的經驗,在全國文博界產生了壹定的影響。同時,湖南省博物館積極實施新形勢下的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分別於2002年、2005年、2009年推行了三輪以優化內部結構和激發隊伍活力為目標的改革創新,使博物館事業獲得了跨越式大發展,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顯著。
2008年: 作為公益性文化機構,2008年3月20日,湖南省博物館正式實施免費開放。為了讓人民群眾真正享受到優質的公共文化服務,湖南省博物館秉持高度的社會責任感,不忘使命、主動作為,將優質服務延伸到每壹名觀眾身上,在免費開放這項偉大工程中進行了新的探索與實踐,為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作出了應有貢獻。
湖南省博物館成為國家首批壹級博物館。
2009年:湖南省博物館被財政部和國家文物局確定為中央地方共建8家國家級重點博物館(院)之壹。
壯大與騰飛
2010年:為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經過專家的反復研究論證,湖南省委、省政府決定在湖南省博物館原址上實施改擴建工程。
2012年:為確保工程進度及質量,避免建設期間發生觀眾、文物安全事故2012年6月18日起湖南省博物館暫停對外開放服務。
2017年:11月29日,湖南省博物館新館正式對外開放。
湖南省博物館新館建築以“鼎盛洞庭”為創意源泉,以現陳列大樓為基礎,強調總體布局的對稱、簡練、穩重、統壹,將湖南人文與中國傳統文化及現代相結合,形成壹個新舊融合的整體感極強的設計。通過第二輪改擴建,湖南省博物館觀眾接待和服務能力得到進壹步提升,年觀眾接待量達到300萬人次左右,藏品保管保護、陳列展覽和觀眾教育服務設施條件均得到根本性改善,同步實施了管理體制的改革,實現了軟、硬件水平全面提升,為湖南省博物館事業新發展、新飛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