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 中文
  • EN
  • Français
  • 日本語
  • 한국어
  • 繁體中文

“博物馆学新趋势”国际研讨会将在巴黎召开 现面向全球征集会议论文

news_publish_date: 
2013-12-05 14:52
news_author: 
湖南省博物馆/编译
Body: 

  第36届国际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简称ICOFOM)年度研讨会将于2014年6月5—9日在法国巴黎召开,会议主题锁定“博物馆学新趋势” (New Trends in Museology)。

  据专委会介绍,“博物馆学”一词在此处特指博物馆领域内的相关理论与批判性反思。ICOFOM对该术语的定义围绕“公众通过博物馆体验对现实的感受”这一中心,并包含有多种趋势,涉及多种视角,如纯理论反思、社会批判主义、博物馆现象的历史、博物馆政治角色、博物馆性别、博物馆后殖民主义、新技术对博物馆体验的影响、博物馆艺术展览的载体或媒介角色、博物馆学在学术界的地位、参与概念的进程等等。此次会议将对这些不同、甚至彼此冲突的问题同时进行讨论。

  过去30年,博物馆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近几年,随着经济危机的爆发,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关注博物馆未来发展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博物馆机构的发展与人口、技术、教育方式、政治、经济等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博物馆学领域在技术和实践层面上也屡屡探讨过这类问题,并且越来越多地聚焦于对博物馆机构本源与前景的思索上。

  本次国际研讨会的主要目标即是唤起人们对博物馆学理论、认知与实践方面跨机构、跨学科、跨专业的讨论与思索。同时,为配合此次会议,研讨会特面向全世界的博物馆及相关领域专家征集“博物馆学新趋势”主题论文及主旨发言,具体议题如下:

  1. 博物馆学地缘政治

   “博物馆学”(museology)一词在世界各地的用法不同,有些地区更倾向于使用“博物馆研究”(museum studies)、“博物馆理论”(museum theory)等术语,各大洲对博物馆领域的看法也大相径庭。在有些国家,政治与哲学成为博物馆的主导影响思想,也有些国家坚决反对前一观点,而将博物馆学视为本质上是指导专业人员学习与发展的实践性学科,尽管拉丁博物馆学、地中海博物馆学、盎格鲁萨克逊博物馆学等彼此之间也有明显的区别……世界上其他地区的博物馆又是怎样的形态?“金砖国家”(BRICS,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南非五个新兴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国家的首字母缩写)的出现会对现行的观点有何影响?

  2. 博物馆学认知论视角:博物馆学的本质是什么?有何社会或政治影响?

  博物馆学究竟是科学研究还是实际工作?时光流转,这个古老的问题却在不断地自我再创。博物馆学在大学院系中所属专业不同——历史学、考古学、艺术史、信息通讯学等,这也反映了博物馆学在研究方法与知识构建方面的分歧。博物馆学有决心与条件去影响遗产政策的制定、去转变博物馆领域的发展、去分析并为未来博物馆培养专业人士吗?还是仅仅想在大学校园里找个落脚之地?

  3. 与遗产的新关系——藏品问题

  过去几年,随着人们对遗产保护与库存问题的思考,藏品的保存与保护技术一直在不断改进。人们对遗产、特别是文化遗产价值的理解已愈来愈带有商业属性。未来还会出现动摇“遗产”概念根基的新趋势吗?随着人们对藏品管理问题的重视,藏品本身的研究也得以发展,并随之产生了许多关于藏品选择、登记、宣传等问题。共同管理、共享记录、转让、归还等即是最近博物馆行业内热议的话题。而欲得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起草博物馆未来的规划图。

  4. 关于观众、教育、交流的研究

  最近几年,观众研究获得了巨大的进展。信息通讯学领域已逐步建立起严格的操作流程及研究方法,随之产生了大量的相关论文和著作,其中观众利用不同载体(文本、多媒体、讲解等)在博物馆中进行学习等方面的文献尤为丰富。教育、信息与通讯交流等领域的发展同样迅猛,并且正在逐步成为独立学科。博物馆应如何与这些学科相关联?这种关系未来如何维系?

  5. 科学、美术、人类学——当代世界一瞥

  根据思维方式和具体工作的差异,不同种类的博物馆间有清晰的差异,如科技博物馆和现代艺术博物馆。这些不同类型的博物馆对应的博物馆学之间有哪些区别?博物馆的发展是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一部分,也反映了社会对待历史的态度。大多数近几年诞生的博物馆都属于当代艺术、科学中心、人类学、社会学等性质的博物馆,这种倾向在未来会发生变化吗?博物馆界有关策展及新的展览原则的发展趋势是否与之相关?对我们与历史和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有何影响?

  6. 虚拟博物馆学前沿

  数字技术快速融入博物馆,一系列博物馆专业领域新技术应用的培训课程也相继开展。网络虚拟博物馆的出现改变了我们与博物馆的关系,也为博物馆体验开辟了新的天地。科技不断进步,虚拟现实、3D打印等等那些原属于未来主义的概念已变得与手机、平板电脑的使用一般司空见惯。未来还会有哪些转变?这些转变对博物馆及我们与现实的关系会有哪些影响?

  7. 参与型博物馆学:新方法

  随着众包等技术的发展与流行及传统工作方式的演变,参与型协作愈加受到更多博物馆机构的推崇,并逐步改变了博物馆与公众的关系及博物馆知识的权威地位和功用。这种新型的工作模式如何转变传统博物馆的根基,又如何转变原本依赖于博物馆专业人员的挑选、展陈等工作?

  8. 21世纪博物馆道德规范

  博物馆道德规范反映了博物馆工作人员在做挑选、记录、展示等方面抉择时秉持的价值观。在过去几年里,该领域取得了多方面的发展,文物归还、财务变革、收藏新途径等方面的规范制度相继出台。博物馆道德规范在未来还会在哪些方面取得进展?

  9. 博物馆学的过去与未来:构建知识领域

  自20世纪70年代,特别是Vinos Sofka与Jan Jelinek创建了ICOFOM组织以来,博物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和知识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博物馆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领军人物,又产生了哪些想法和构思?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得出对于博物馆学的精准定义。对致力于研究博物馆学知识领域的专家和学者而言,他们目前有哪些挑战,他们的关注点又有哪些异同?

  论文或发言摘要提交截止日期为2013年12月16日;全文提交截止日期为2014年4月27日(投稿邮箱:icofomsymposium@gmail.com)。会议论文在经过同行专家双盲审后将发表于2015年6月第44期的《ICOFOM研究系列》期刊。

 

(李慧君 译自ICOFOM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