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
- EN
- Français
- 日本語
- 한국어
- 繁體中文
【学术】“社区文化系统中的馆藏乐器”学术研讨会纪要
10月30日下午
“乐器与数字典藏”专场
主持人:陈叙良(湖南省博物馆)
《东方乐器博物馆的数字典藏之路》
邢媛 (上海音乐学院)
东方乐器博物馆作为全国最早在艺术院校中成立的博物馆,在博物馆数字典藏的路上也进行了较早的尝试和有益的探索。乐器博物馆成立初期进行了乐器资料的数据化实践,基于馆藏陈列进行多媒体开发;网络时代下乐器博物馆网上数据库的实践,上海音乐学院用三年时间建成音乐网上博物馆,完善数据库内容,并且简要介绍了数据库分类与检索的方法,比如按照乐器名称、类别、民族、功能等划分类别;简述了全球网络一体化背景下乐器数字化的新发展,举例说明了MIMO数据库目前有12种语言,64070条目,属于学术型数据库。
《中国民族博物馆乐器藏品简介:乐器收藏与征集》
苗艳 (中国民族博物馆)
主讲人介绍了中国民族博物馆及其馆藏概况,作为一个民族学、人类学性质的博物馆,其宗旨是利用民族文物及研究资料,系统展示各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此外,博物馆也进行了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主讲人对博物馆数据资源建设标准进行了案例分析,还简要介绍了中国音乐文化遗产乐器数据库的分类标准(H-S分类法):体鸣乐器、膜鸣乐器、气鸣乐器、弦鸣乐器。
《云南少数民族簧管乐器的采录与数字化保存研究》
杨琛(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少数民族乐器的总体特点为多样性、原生性、天然性、可再生性、传承的紧迫性。簧管乐器是指以簧振动作为振源的管乐器,用金属或植物制成的弹性薄片,一端被夹在共鸣腔体的封口处或簧室内,通过气流冲击簧片振动发声,此种振动本身音量很小,需通过共鸣腔体的耦合来扩大音量,改变音色。这类乐器在我国西南地区最为普遍,尤以云南种类最为丰富也最具特色。为了对其形制和材料结构进行全面的保护,将其结构数字化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研究方法。3D max 软件可以对乐器的形制和细部结构进行 3D 建模,从而 360 度全面细致的展示乐器的所有零部件的特点。通过观看采录视频使观众更加认识到对云南少数民族簧管乐器采录与保存资料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湖南省博物馆音乐文物知识图谱项目》
张加万(天津大学)
将海量、多源、异构的文物领域数据,包括文物本体、环境、历史文献、考古资料、研究成果、网络数据等,通过利用自然语言处理、大数据分析、文献计量学、软件科学等组织起来,能够支撑文物和博物馆各项业务需求的知识表达和知识呈现体系。知识图谱的运用范围也及其广泛。智慧博物馆需要文物知识的持续集成能力;强大的文物知识供应能力需求。文物知识谱图的数据来源广泛,包括:政府、博物馆、历史文献和考古报告、百科、数字博物馆、历史文献和考古报告等。文物知识图谱赋能博物馆转型升级。阐释湖南省博物馆音乐文物知识谱图项目建设目标:构件音乐文物专题知识体系的理论模型和标准规范;实践完善文博垂直领域专题知识图谱构件的全过程;改造博物馆文物知识生产和组织的传统方法和体系;打造文物知识体系支撑下的知识图谱典型应用。例举湖南省博物馆音乐文物知识图谱项目内容:音乐文物知识表达模型、音乐文物数据整理和加工、构建音乐文物知识谱图技术平台、音乐文物知识图谱典型应用等。
“古琴典藏与展示”论坛
主持人:李村(西安音乐学院艺术博物馆)
《浙江省博物馆古琴的收藏与利用》
范佩玲 (浙江省博物馆)
浙江省博物馆古琴收藏概况:三十余张古琴,其中唐琴6张、宋琴3张、元至明琴5张,另有清琴数张,涵盖了唐宋元明清各个时期,系列完整,品相尚佳,不仅藏琴数量多,而且质量好,更难得可贵的是基本上是可以使用的老琴。浙博藏琴来源主要有四:一是徐桴后人捐赠的杨宗稷“五十琴斋”的藏琴;二是浙博旧藏古琴 ;三是原杭州孔庙彝器“雅乐之琴”;四是近年接受捐赠和拍卖所得的古琴。并举例详述了几把名琴特征。浙江省博物馆推出了常设展览“非凡的心声——世界非物质遗产中的中国古琴”与临时展览“千年清音——唐宋古琴特展”,前者是中国首个古琴的专题陈列馆,大规模地专题展示古琴的历史与文化;后者以古琴发展的繁荣时期唐宋两代为时间轴,以古琴形制、唐琴宋琴之特征、古琴斫制技术为叙述结构,将馆藏古琴与古琴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结合,全面地呈现给观众。
《松石间意——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古琴展》
李晓松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通过精选最具代表性的古琴23件为主要展品,辅助以与古琴有关的汉代陶俑、画像砖拓片、瓷器、书画等馆藏文物,以及琴谱、斫琴工具等展品,组成了《松石间意——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藏古琴展》。展览以年代为主线,按古琴的发展脉络分别从宋、元、明、清诸代切入,梳理古琴发展脉络、反映古琴演变轨迹,展现各朝代古琴的特点。展览辅线则是以通过考证古琴铭文题识和流传,体现其人文精神和历史价值;通过介绍古琴的结构形制和斫琴技艺,以突出其艺术值;通过欣赏古琴,加深对中国优秀文化艺术和民族精神的认同,以体现其社会价值。
《湖南省博物馆馆藏古琴的研究、保护与展示》
陈叙良(湖南省博物馆)
湖南省博物馆在馆藏古琴的研究与保护修复方面作了许多积极努力的工作,并将相关工作成果在《馆藏古琴整理与研究》一书中整理出版。湖南省博物馆在馆藏古琴保护修复领域首开先河,组建文物保护、古琴、材料、艺术设计等多学科人员参与的修复团队,遵循文物保护理念,结合传统古琴修复技艺,于2019年1月顺利完成馆藏古琴保护修复项目,利用CT扫描设备探测古琴构造及内部缺陷,并根据扫描结果比较馆藏“飞泉”琴与故宫藏“飞泉”琴的异同。2019年推出“激逸响于湘江兮”——潇湘古琴文化展,精选馆藏30余件古琴精品作为主要展品陈列,以马王堆出土古琴、王船山独幽琴、礼乐局古琴、斫琴工艺为核心打造四个相对完善而独立的空间,分别展示古琴的起源、士人琴、礼乐琴,展现从古到今湖南古琴文化的演变。
《故宫博物院藏中唐“大圣遗音”琴与姊妹琴》
刘国梁(故宫博物院)
2019年7月17日,故宫博物院推出数字文物库,将故宫藏品数字化——重新定义你与故宫文物的距离;数字建模将每件文物分为一块块的结构,支持缩放,支持关键字检索。“同名琴”是传世古琴中一个较为常见的现象。故宫博物院藏宋代“万壑松”琴的琴铭中有“认尔当年万壑松”的诗句,说明它是以比它更早的“万壑松”琴的琴名命名的。翻检《乾隆御题琴谱册》,发现其中记有一张唐代“大圣遗音”琴。这张琴是故宫现藏“大圣遗音”琴的同名琴,也是目前所见明清宫廷旧藏古琴中唯一的“同名琴”。
《一份有谱、有声、有器的琴学遗产
——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古琴艺术收藏》
邵晓洁 (中国艺术研究院)
1956年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牵头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古琴采访,为日后古琴的研究工作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1997年,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第一批入选《世界记忆名录》;2003年古琴被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中国艺术研究院馆藏92张古琴与两千多首古琴录音。其馆藏琴特点为数量较多、年代有序、琴式多样、类型丰富。琴学文献包括谱——琴学文献;声——古琴录音;器——传世古琴。介绍了古琴修缮的基本原则:保留琴体的历史信息;仅对严重影响演奏的部分予以修整;所有修整皆可逆。
10月31日上午 “乐器与博物馆”专场
主持人:李琴(河南博物院)
《青铜乐器、舞具组合助祭的新线索》
高西省(洛阳博物馆)
主讲人通过梳理考古发现和古文献、甲骨文记载中关于礼乐的实物资料和文献资料,认为,中国文明是典型的农业文明,人们处处都想通过各种行为,如在祭天地、祭祖先、祭自然神等等活动中的宴飨、舞蹈、乐器伴奏,以达到使众神最先享用,得到众神的惠顾。青铜礼乐器作为祭祀活动中特有的器具,发挥着其他不可替代的、主导的作用。目前发现最早的青铜乐器、舞具组合助祭,是在二里头文化二期出现的铜铃与牌饰的组合。
《曾国礼乐动地来——曾国音乐文物考古再添新贵》
后加升(湖北省随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主讲人从2019年随州枣树林墓地发掘出两组曾侯夫妇墓,出土编钟三套为切入点,通过对考古发现的曾国音乐文物的梳理,提出了双音编钟贯穿曾国历史全过程的认识。
春秋中期曾国编钟的发现与研究
郭长江(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主讲人详细介绍了2018-2019年随州义地岗墓群汉东东路墓地及枣树林墓地相继发现4套编钟共计88件的出土情况,同时结合已出土编钟资料,对编钟的埋藏位置、编钟组合以及编钟年代作初步探讨。这些编钟均以不同的组合形式葬于曾侯及其夫人墓葬中,一般位于椁室北部,时代为春秋中期,填补了曾国考古春秋中期不见编钟的空白,同时丰富了东周时期中国编钟乐库。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巴人青铜乐器》
王麒越(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主讲人结合文献与考古材料,讲述了在新石器时代已隐约可见,直到战国被秦所灭的“巴人”的历史,分析了他们尚武的民族性格,介绍了巴人在战争中所跳之舞被称为“战舞”。巴人战舞所需乐器必为錞于和鼓。巴人的錞于已有发现,但是鼓至今未见,或许与鼓使用木头与动物皮的原料不易保存有关。主讲人主要分享了现藏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虎钮錞于、钲等青铜乐器的形制、流传历史、出土信息等。
《先秦两汉时期广西出土铜铃研究》
黄秋雯(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主讲人对先秦两汉时期广西地区考古发现铜铃的概况进行梳理,对其出土的数量、位置以及组合情况进行介绍,进而探讨这些出土青铜铃的形制特征以及文化来源,并对其在宗教、祭祀、宴饮等仪式场合的使用功能及符号意义进行初步探索与分析。先秦两汉时期的铜铃在广西较为多见,武鸣、平乐、西林、贺州都有发现。这一时期,广西出土的铜铃一般作为配饰或乐器使用。配饰铜铃一般是连缀而成,或配戴于身,或饰于手脚,其组合情况,发现有3件一组悬挂于胸前的环铃,也有单件戴于手脚之上。乐器铜铃从墓葬发现的情况来看,可单件使用,也有多件大小相次组合使用的情况。
《如何让博物馆藏品“活起来”——东方乐器博物馆的探索之路》
邢 媛(上海音乐学院东方乐器博物馆)
主讲人分享了东方乐器博物馆在与学校第二课堂计划、社会第三方教育等机构形成有效的联动机制,更好的完善博物馆音乐课堂方面做出的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与大多数博物馆的藏品不同,乐器博物馆的特殊之处在于,乐器是可以听得到的“藏品”。博物馆致力于探索如何让乐器发声,如何让博物馆的藏品在普通参观者的面前“活起来”,拉近展品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使博物馆这个教育的第二课堂更加直观、生动。博物馆的经验是以博物馆的藏品讲故事,让学生在“听讲”、“观看”的同时,能进一步“参与”,亲身体验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音乐文化。
《楚文化展中的乐器陈列》
翟扶文(湖北省博物馆)
主讲人梳理了史书中关于周朝礼乐制度中各类乐器的记载,分析了乐器当前的出土情况,介绍了楚文物展中音乐文物的年代、形制、出土情况、使用方法、文物内涵等各方面内容,包括2002年枣阳九连墩墓葬出土编钟、编磬、虎座鸟架鼓、瑟、漆木雕动物座屏、彩漆卧鹿等文物。
《“雪声”琴铭文析读》
李晓松(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主讲人根据对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收藏的明代“雪声”古琴铭文的研究,分享了“雪声”琴的基本情况,隐藏在古琴背后的“永安之战”的历史史料,居巢、居廉与“雪声”琴三方面内容。在该琴的龙池左右铭刻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记载了太平天国与永安之战的历史情况;铭文的撰写者为岭南画派领袖居巢、居廉,由此铭文带出二居与古琴的关系。
10月31日下午 “乐器与社区文化”专场
主持人:王歌扬(河南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藏中唐“大圣遗音”琴与姊妹琴》
刘国梁(故宫博物院)
主讲人分享了“同名琴”现象的历史材料梳理、“大圣遗音”琴琴名的含义,介绍了《乾隆御题琴谱册》著录之“大圣遗音”琴、故宫博物院藏之“大圣遗音”琴、王世襄旧藏之“大圣遗音”琴,并比较了三张“大圣遗音”姊妹琴的异同,分析它们作为中唐古琴标准器的意义。通过查阅档案梳理清代宫廷藏琴的主要收藏地点,找出已经流失宫外的《乾隆御题琴谱册》的相关记载,并根据《乾隆御题琴谱册》研究清代宫廷藏琴的著录方式。
《唐宋时期中原陶瓷玩具中的埙》
李 琴(河南博物院)
主讲人以中原地区窑址出土或博物馆珍藏的唐宋时期的埙为研究对象,结合文献记载,探析唐宋时期陶瓷玩具埙的出现、发展脉络及其特殊的时代背景。我国埙的出现最早可上溯至新石器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到了唐宋时期,埙亦作为一种流行的玩具。在河南巩县黄冶窑等窑址烧造的唐宋玩具中常见有人面形、猴头形埙,这种埙实际上也是一种简单的乐器。
《管中窥乐——以智化寺京音乐管子为例》
王 辉(北京文博交流馆)
主讲人以智化寺京音乐管子为例,分析了管子流传的历史、形制、音律、管子乐师等方面内容。管子,史称筚篥、悲篥等。一般认为这件乐器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筚篥即龟兹语的音译。筚篥在我国的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和宗教音乐当中均有广泛应用,根据形制和运用,逐渐演变出新称——管子。智化寺京音乐所用乐器主要有笙、管子、笛子、云锣和堂鼓,是典型的笙管乐编制。其中,管子是智化寺京音乐的主奏乐器,其音色张力强,艺术表现力丰富,追求音域与音色之“中和”,在以管子为主奏的笙管乐中具有典型代表性。
《不负伟人,不负时代——朱载堉纪念馆宣教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梁丽红(沁阳市朱载堉纪念馆)
主讲人分析了基层博物馆开展宣教活动受人才资金等要素制约,难以深入、有效、可持续的现状,分享了朱载堉纪念馆在宣教工作方面的不懈努力。作为一个没有国家免补资金、仅有四名工作人员、全年无休免费开放的基层人物专题纪念馆,朱载堉纪念馆近年来抓住一切机会,打好自身基础,整合外部资源,积极开展活动,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不仅焕发出了新的活力,也体现了纪念馆的公共服务价值,为传承历史文化发挥了作用。
《体验教育:创造情感纽带让博物馆融入社区
——国际博协乐器专委会2019年会综述》
乔 晴(湖北音乐博物馆)
主讲人分享了今年9月在京都参加的国际博协乐器专委会(ICOM-CIMCIM)年会及相关学术活动的情况,并对此次会议的学术发言及考察调研活动进行了全程记录及主题概述。此次学术研讨会的主题是“博物馆与教育”,来自31个成员国的40多位成员参加了此次会议。
《可听见的多种方法:为了教育目标的博物馆乐器藏品再诠释》
杨 瑾(陕西师范大学)
主讲人分析了当前博物馆乐器类藏品的诠释现状,以及博物馆乐器类藏品再诠释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以西安半坡博物馆馆藏陶埙为例,介绍了该馆的“陶埙教育行动”专项活动。该活动包括学生工作坊、成人参与性活动两大部分。其中,“中小学生DIY活动:我是制埙小能手”以沉浸式、参与式、互动式为特点;成人活动则专设了2000平米的半坡国际艺术区陶埙学习中心,每年接待1万名前来学习做陶埙的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