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 中文
  • EN
  • Français
  • 日本語
  • 한국어
  • 繁體中文

【新闻】仙境有花开 与美好不期而遇 ——湖南省博物馆开启“桃源刺绣”非遗公益守护计划

news_publish_date: 
2021-04-27 13:59
news_author: 
文/马金灿 图/谢天
Body: 

领略仙境花开,桃源刺绣的民俗韵味;

体验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恬静;

回归诗情画意的桃源生活。

陶渊明笔下的美好生活,是回归自然的闲适与安逸,也是乘物游心的超然境界。为了与观众来一场不期而遇的美丽邂逅,4月24日,湖南省博物馆开启了“桃源刺绣”非遗公益守护计划。活动向社会公开招募了20位幸运观众参与其中,活动现场展现了刺绣女红的针尖艺术,再现了桃源地方性表演唱艺术,打通了非遗文化与普通民众之间的壁垒,用艺术将文化传承,复原桃源风采,感受桃源刺绣的精湛工艺和文化魅力,从而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刺绣,共同守护、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桃源地方演唱惊艳开场 展示区域文化内涵

“宋元明清越千年,轻弹琵琶唱丝弦,天上飘下画一幅,人间仙境在桃源……”伴随着一曲桃源特色演唱《人杰地灵传千年》惊艳开场,让观众近距离欣赏到了具有常德地域文化特色的传统民间艺术。艺人老师们表演着朗朗上口的唱词加上悦耳动听的伴奏,真是独具韵味。观众的目光追随着她们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意犹未尽,观众频频鼓掌。充满激情的艺人们将曲目演绎得或婉转悠扬,或铿锵有力,他们的表演热情感染了现场每一位观众。

赏仙境花开,品针尖国粹

步入展厅,只见两位绣娘将桃源刺绣的针尖艺术表现得淋漓尽致。随着她们指甲轻轻一挑,手指上下翻飞,一根细细的绣线就分成了四股、八股、十六股……分后的丝线细得好像随时都能消失。绣娘们现场飞针走线,引得许多观众驻足围观,一些观众惊讶之余纷纷拿出手机记录这与桃源刺绣亲密接触的瞬间,嘴里不时发出“啧啧”的赞赏声。随后,教育员就桃源刺绣的技法特点、婚俗中刺绣的艺术以及传承价值、刺绣工艺及色彩搭配和绣花架的操作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现场气氛活跃。观众们一边认真倾听,一边赏心悦目地欣赏着精美的绣品。许多现场观众表示,他们对桃源刺绣非常感兴趣。

刺绣绘春意,花开正当时

“经年劳累在夫家,昼出耕耘夜纺纱。新岁娘家坐半月,飞针走线巧盘花。”这是流传在湖南桃源县的一首民谣,“盘花”是什么意思呢?其实指的就是刺绣,桃源当地人称之为“做花”、“盘花”。一针一线一世界,大家带着浓厚的兴趣和认真的学习精神在博物馆教室先后完成了穿针引线、绣花、换线、缝制口金槽等步骤,在刺绣过程中一边交流,一边探索,用自己的巧手和小小的银针,织就出了一件美丽的刺绣作品。活动现场欢声笑语,每个人都在穿针引线间感受刺绣之美,体会古老传统的刺绣艺术。观众杜富能学习刺绣已有八年之久,见到绣娘在现场刺绣,心痒痒的他立马与绣娘切磋起来,只见针线在他手中来回穿梭,手上动作麻利而娴熟,满足了一时技痒后,杜富能不禁感叹一句:“刺绣是非常神奇的一件事,虽然只在方寸之间,却能达到让人瞠目结舌的效果。”

“非遗+直播”:助力文旅融合创新发展

此次网络直播以新媒体技术助力非遗传播为目的,通过博物馆自媒体平台以及芒果V直播、抖音、新浪等主流网络直播平台,将“桃源刺绣”的非遗项目与现场观众进行了一次深度的互动,带给观众一段奇妙的非遗之旅,让观众在互动中感受“桃源刺绣”非遗文化的深厚底蕴,并进一步助力文旅融合的创新与发展。此次网络直播吸引了两百多万名网友前来观看,互动评论超过百余条,不少网友纷纷赞叹:“非遗原来还能这么潮!真是大开眼界!”

此次活动不仅让公众亲身体验了非遗“桃源刺绣”民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唤醒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知度,更助力了传统刺绣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