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
- EN
- Français
- 日本語
- 한국어
- 繁體中文
【新闻】志说湖南——大型史志•文物联展在湖南博物院开幕
11月19日,“志说湖南——大型史志·文物联展”开幕式在湖南博物院一楼艺术大厅举办。湖南省地方志编纂院、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湖南省文物局、湖南博物院、湖南方志馆、湖南图书馆、湖南省文化馆的100余位嘉宾出席开幕式。
本次展览围绕“志说湖南”这一主题,深入挖掘湖南历代志书中的智慧,以史志记载、地方风情和文化传承为线索,生动再现了湖南地区的风土人情和历史变迁,充分展示了这片土地的多元魅力。
展览展品总计近300件(套),涵括书画、青铜、陶瓷、玉石、刺绣等诸多品类。通过史志与文物、史志与非遗、史志与科技的融合呈现,以不一样的方式,从不一样的角度,来贯通古今,生动形象地向观众讲述湖南的历史、湖南的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走进湖湘文化,感受这片土地上人们的智慧与情感。
展览释读
序厅 “志”通古今
地方志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是赓续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具有“存史、育人、资政”的作用。编修方志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活动。自东汉迄于北宋千余年间,地方志曾以地记、地志、图经、图志等名称流布四方。至南宋时,多称为“志”,体例基本定型,内容趋于完备。新中国成立后,因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地方志事业得到长足发展。
第一部分 “志”说政区沿革
湖南,在史前有过古国林立的历史阶段,在三代“九州”的概念中属荆州;春秋战国时期,逐渐纳入楚国版图,设有黔中郡及县邑、封君属国等;秦汉时期,则有长沙郡(长沙国)、黔中郡、洞庭郡、苍梧郡、武陵郡、桂阳郡、零陵郡等;六朝时期,政权不时变更;隋唐以后,政区名称逐渐定型,唐设湖南观察使,宋设荆湖南、北路,元明设湖广行省、湖广承宣布政使司,清代湖广分治,始有“湖南省”之名。
第二部分 “志”说天文地理
湖南位于长江中游,界于东经108°47′~114°15′,北纬24°38′~30°08′之间,东西宽667公里,南北长774公里,总面积211829平方公里,居全国各省市区第10位。古代星野中的湖南,在冀、轸分野,属荆州;湖南地势地貌以“一江一湖三山四水”为特征,形成了北向一马平川、东南西高山耸立的“箕”形。独特的山川地理,影响了湖南的气候与万物生长,也影响了乡村聚落的发展、城镇商埠的形成。
第三部分 “志”说风俗物产
湖南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丰富的天然物产。湖南自古形成的多元民族文化,造就了多彩的民风民俗。这里,有万年的稻作文化积淀、有香飘万里的茶文化、有远渡重洋的瓷文化。这里,也是花炮之乡、戏曲之乡、有色金属之乡。可以说,湖南是天宠之地、物阜民丰之乡。
第四部分 “志”说民族融合
湖南地处中国中部,自古以来就是古代各族群迁徙、交流和融合的重要地区。史前到商周时期,湖南地区有三苗、越人、巴人、濮人等族群在此生活繁衍;秦汉以来,由于战乱和动荡,湖南作为重要目的地和经转地,经历了多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和融合,对湖南族群的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湖南各世居与外来族群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步形成了现有以汉族为主体,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等50余个民族共存的族群格局。各民族在这片热土上共融共生,形成了具有显著中国特色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画卷。
第五部分 “志”说文脉人杰
从高庙先民在白陶上刻划第一个符号起,湖南就开启了文化不断创造、创新的万年历程。商周青铜器见证了本土与中原文化的交融,战国简帛见证了楚文化的绚丽,文庙书院延续了千年文脉,经世致用的湖湘士子将湖湘文化发扬光大。“屈贾之乡”“道南正脉”“革命摇篮”“伟人故里”中的千古风流人物,确证了湖南悠久的历史文化对中华文明的卓越贡献。
尾厅 志鉴湖南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湖南已编纂出版两轮省市县三级地方志书 400 余部、综合年鉴138种。一大批专业志鉴、名镇名村志、特色志、地情资料、旧志点校等地方志成果出版问世。
展厅探秘
展览自2024年11月19日起至2024年12月22日在湖南博物院一楼特展二厅免费对公众开放。观众可登录湖南博物院官方微信公众号、支付宝小程序预约门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