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西方遇见东方——马克·吕布摄影回顾展在湖南博物院开幕
9月25日下午,“西方遇见东方——马克·吕布摄影回顾展”在湖南博物院一楼艺术大厅举办开幕式。展览由湖南博物院、法国国立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联合主办,马克·吕布之友协会、法国驻华大使馆、法国文化中心协办。展览从9月26日至12月10日在湖南博物院三楼特展三厅免费对公众开放。
仪式上,湖南博物院党委书记、院长段晓明,马克·吕布之友协会代表佐伊·巴泰勒米,中共湖南省委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一级巡视员邱爱华,法国驻华大使白玉堂, 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颜长文先后致辞。法国驻武汉总领事胡建谊,法国驻华大使馆文化、教育与科学事务公使衔参赞裴国良,法国驻华大使馆新闻参赞顾兰,马克·吕布侄子阿兰·朱立安,湖南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熊汉泉,以及省内外各相关博物馆与机构同仁、湖南博物院领导班子成员和策展团队、省内外摄影家代表、新闻媒体代表等出席开幕式。
此次展览遴选法国国立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馆藏马克·吕布118件/套经典摄影作品,其中包括摄影师从1957年至2010年间二十多次访问中国拍摄的珍贵照片。他以敏锐的直觉、独特的艺术视角和丰富的影像语言,捕捉中国社会各个层面的真实面貌,向西方世界客观地介绍了上世纪50年代至2010年间中国历史与社会的巨大变迁。他的摄影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们见证了中国的历史巨变,很多经典的瞬间已经成了20世纪中国的时代缩影。
正如马克•吕布先生所言:“我热爱的国家就像我的朋友。我喜欢再次看到她们,了解她们的发展和变化。因此,我经常回到中国,这里的一切都比其他地方发展得更快,即使细心的人也可以看到在这躁动的表象下事物的永恒。”
艺术家简介
马克•吕布(Marc Riboud),法国著名摄影家,1923年生于法国里昂。他于1937年开始拍摄照片,1942年至1945年参加了法国地下反法西斯游击队,之后成为一名工程师。30岁时他结识了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和罗伯特•卡帕,并受邀加入玛格南图片社。
在英国生活一年之后,他开始长途旅行。首先向黎巴嫩的首都贝鲁特出发,途经土耳其、伊朗、巴基斯坦、阿富汗和尼泊尔,最后抵达印度的加尔各答,历时整整一年。1957年他第一次到中国旅行,1958年又在日本生活了几个月。
上世纪60年代初他拍摄了阿尔及利亚和非洲的独立运动,并先后几次游历前苏联。1979年起他不断往返中国,跟踪记录了中国社会的巨变并与黄山结缘。他还多次造访柬埔寨的吴哥古迹,并在土耳其和法国拍摄。
中国是马克•吕布拍摄最多的国家,1957年到2010年间,马克•吕布先后二十多次访问中国。他满怀热情地观察着中国社会的变革,“了解中国最好的方式就是观察”,这个观念驱使他一次又一次地返回中国拍摄。在他的摄影生涯中,中国一直都是充满美和惊喜的、无穷无尽的灵感源泉。他记录中国五十年关键历史的照片已经成为那个时代的珍贵见证。
他的作品富有直觉,见微知著,优雅生动,始终保持着独特的“视觉建构的节奏和韵律”,温暖而深刻地触及人与物之间转瞬即逝的共鸣与默契。正如玛格南图片社前任主席马丁·帕尔所言,“吕布是少数几个将新闻摄影和艺术世界结合起来的摄影师之一。”他的作品不仅记录了世界的瞬间,更展示了他内心深处对人类和世界的深刻理解和同情。
马克•吕布是蜚声世界的摄影大师,曾担任玛格南欧洲分部主席,其作品曾刊登于《生活》《国家地理》《巴黎竞赛画报》《明星周刊》等知名杂志,并在全球多家著名博物馆和美术馆展出。他还曾获得美国海外新闻俱乐部奖、纽约国际摄影中心“无限奖”、徕卡终身成就奖、索尼世界摄影大赛终身成就奖等。
展览介绍
一、早年欧洲的画卷
马克•吕布14岁时就开始拥有一台自己的相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摄影的兴趣日益浓厚。29岁时,他决定放弃稳定的工程师工作,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摄影中。1953年,当他30岁时,他离开里昂前往巴黎,认识了玛格南图片社的创始人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和罗伯特·卡帕。当年在巴黎拍摄的著名照片《埃菲尔铁塔上的油漆工》在《生活》杂志发表,这是马克·吕布发表的第一张照片,这张获得巨大成功的照片使他得以进入蜚声国际的玛格南图片社。之后,他赴南斯拉夫旅行,这是他首次出国拍摄。1954年,他采纳了罗伯特·卡帕的建议,在英国生活了一年,期间在伦敦和利兹等地拍摄了大量作品,其中不乏经典的传世之作。如《埃菲尔铁塔上的油漆工》《杜布罗夫尼克的跳水者》。
二、一路向东的旅途
早在少年时代,马克·吕布就有离家冒险的念头,而摄影师的职业使他的愿望得以实现。去陌生的地方旅行并安静地拍摄,这是他梦寐以求的人生状态。1955年秋天,马克·吕布开启了独自旅行的漫长征程。他开着一辆从乔治·罗杰(玛格南图片社的联合创始人之一)手里买下的二手路虎越野车,离开欧洲,向东出发,去探索广阔而又神秘的东方世界,期间跨越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尼泊尔和印度等国。他以自己的节奏旅行,沿途拍摄各地的风土人情,并通过信件与在法国的亨利•卡蒂埃-布列松保持紧密联系。在法国驻印度和尼泊尔大使斯坦尼斯拉斯·奥斯特鲁格伯爵的帮助下,马克·吕布最终获得了去中国的签证。在中国采访拍摄结束后,他最后于1958年抵达日本。期间代表作如《开伯尔山口》《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边境一家枪械厂里的男孩》。
三、风云激荡的世界
二十世纪60至80年代,美苏两大阵营对立日益加剧,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各殖民地独立运动风起云涌,面对冲突动荡的国际形势,出于职业的敏感性,马克·吕布总是尽可能地第一时间出现在事件发生的现场,比如阿尔及利亚独立运动、古巴导弹危机、巴黎“五月风暴”、越南战争、华盛顿反战游行、水门事件、伊朗伊斯兰革命等都留下了他大量的摄影作品,其中最有名的作品是《手持鲜花的少女》,暗淡失焦的士兵手持刺刀,与手持鲜花的女孩形成鲜明对比,十分具有感染力。马克·吕布在此期间拍摄的作品不仅记录了历史的瞬间,还捕捉了人们在动荡年代中的生活与情感。通过这些照片,我们得以窥见历史事件的真实,以及在战争冲突阴影下人们对和平与自由的渴望。如作品《手持鲜花的少女》。
四、现代中国的变迁
马克·吕布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获准进入中国拍摄的西方摄影师之一。1957年开始,他曾先后二十多次访问中国,1979年起至2010年,他几乎每年都要到中国拍摄,中国可以说是他拍摄最多的国家。从城市到乡村,从工厂到学校,他的足迹踏遍大江南北,穿越整个中国,他积极地探索着这个神秘的东方国家。在他的镜头下,既有繁华的都市景象,也有宁静的乡村风光;既有忙碌的工人身影,也有悠闲的市民生活。他以敏锐的直觉、独特的艺术视角和丰富的影像语言,捕捉中国社会各个层面的真实面貌,向西方世界客观地介绍了1950年代至2010年代中国历史与社会的巨大变迁。他的摄影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们见证了中国的历史巨变,很多经典的瞬间已经成了20世纪中国的时代缩影。如《粤港火车上的农民》《鞍山钢铁厂的食堂》《古董店橱窗》《长城上的摄影师》《黄山》。
展厅探秘
展览背景
2024年是中法两国建交60周年和“中法文化旅游年”,是中法关系的非凡之年。今年围绕“中法文化旅游年”主题,中法两国涵盖表演艺术、视觉艺术、文化遗产、旅游推广等多个领域的数百项主题活动正在陆续开展。值此重要的欢庆年份,湖南博物院携手法国国立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举办“西方遇见东方——马克·吕布摄影回顾展”。本次展览也是“2024中法文化之春——中法建交60周年特别呈现”艺术节的重要视觉艺术项目。
“中法文化之春”
创办19载,中法文化之春一直坚守初衷:跨国跨界,交汇碰撞。中法文化之春如今稳稳扎根于中国的文化土壤里,成功地在两国间建立起了艺术的对话并不停更新对话的形式。
一道独一无二的风景线
作为中国境内第一外国艺术节和法国境外最大的法国艺术节,中法文化之春凭借极具野心和创新精神的艺术选择,在过去的这些年里树立了鲜明的身份识别,在视觉艺术、表演艺术、音乐、电影、文学和思辨等领域推介知名或先锋的艺术家和作品。
彰显文化艺术的多样性
中法文化之春聚焦那些努力尝试跨界创作的、个性鲜明的艺术家。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对自己身处其中的社会提出问题。兼收并蓄的项目在各个领域呈现艺术的多样性,展开一幅深得人心又野心勃勃的艺术全景图。
享负盛名的合作机构
中法文化之春背靠享负盛名的合作机构,它们是优秀项目的来源。数百个中法文化机构从中法文化之春创立之日起一路相伴,使得高质量的交流和对话成为可能。
展览自2024年9月26日起至2024年12月10日在湖南博物院三楼特展三厅免费对公众开放。观众可登录湖南博物院官方微信公众号、支付宝小程序预约门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