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
- EN
- Français
- 日本語
- 한국어
- 繁體中文
【新闻】课程回顾:中华彩瓷 惊艳世界
12月28日晚,湖南博物院文博思政课如约再次走入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博物院古器物研究展示中心主任方昭远为同学们带来题为“中华彩瓷 惊艳世界”的主题课程。
方昭远为同学们介绍了陶与瓷的区别。他指出,陶的起源可能是多点散发的,但瓷器的烧制却是由中国所发明,并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随后课程自独领风骚的长沙窑瓷绘讲起。瓷器上出现绘画装饰最早可见于三国时期,西晋这一装饰手法消失,直至唐代的长沙窑出现了中国彩瓷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大量生活气息浓郁的题材出现在瓷器上。留存至今的唐画寥寥无几,长沙窑却以独特的方式保存下了珍贵的唐代民间绘画真迹。
随后河北的磁州窑与江西的吉州窑形成了花开南北、交相辉映的盛况。进入元代后,在这两个窑口釉下彩绘技法的影响下,江西景德镇出现了以钴料为呈色剂的青花绘画,开启了彩绘瓷的新面貌。至明代,景德镇瓷绘更是一枝独秀,题材更为丰富,技法更为精湛,出现了专为皇家烧造的御窑。同时,宫廷会通过官搭民烧的制度补充御窑烧制的不足,故而到了明晚期,景德镇民窑制瓷水平已接近官窑,青花已成为瓷绘的主流。
清代,更是进入了彩绘瓷器发展的鼎盛时期。除承前代青花、釉里红、五彩等品类外,还开创了粉彩、珐琅彩等新工艺。西方彩料和绘画技术的引进使得这一时期的彩瓷融通中西,精美绝伦。清晚期至民国中期约50年,先后出现了浅绛彩画派和新粉彩画派,将传统的诗、书、画、印与瓷器装饰相结合,开创了瓷画的全新面貌。1905年开始,以熊希龄为代表的实业家,在醴陵先后创办的湖南瓷业学堂和湖南瓷业公司更是创烧除独具特色的釉下五彩瓷,在多次博览会上均获得一等奖,被誉为“东方陶瓷艺术的高峰”,奠定了其今日“红官窑”与“瓷城”的地位。
随后,方昭远与同学们进行了现场沟通,为他们答疑解惑,并鼓励他们走入博物馆,近距离地观看这些因画而灵动的瓷,欣赏因瓷而不朽的画。
2024年,湖南博物院文博思政课还将带来更多精彩课程,让我们共同期待湖南博物院文博思政课第三课“扇面舞丹青 方寸藏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