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 中文
  • EN
  • Français
  • 日本語
  • 한국어
  • 繁體中文

【讲座回顾】湘博讲坛 第102期 我眼中的马克·吕布摄影与中国

news_publish_date: 
2024-11-19 10:38
news_author: 
文/薛超 图/陈虹帆
Body: 

11月16日上午,“西方遇见东方——马克·吕布摄影回顾展”首场专家讲座邀请到了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顾铮,为观众带来“我眼中的马克·吕布摄影与中国”专题讲座。

本场讲座主要解读马克·吕布的摄影作品,特别是对他所拍摄的有关中国社会现状的作品进行了梳理与剖析。在此基础上,顾铮还对马克·吕布的中国报导摄影与同时代其他外国摄影家的中国报导摄影进行了分析比较,从而阐释摄影工作的现实意义。

讲座从马克·吕布的生平讲起。顾铮说到,1996年马克·吕布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个展,摄影作品在当时引起强烈反响;2010年他还在上海美术馆举办大型回顾展。马克·吕布生前访问中国多达20余次。随后,他以马克·吕布拍摄的有关中国题材的摄影作品为例,让观众对他的作品有了初步了解。

在“我与吕布”部分中,顾铮介绍,他的摄影作品曾与马克·吕布的摄影作品一同刊登在1989年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的《摄影》丛刊“纪实摄影”特辑上。2002年他曾陪同马克·吕布在上海进行拍摄工作,马克·吕布在年岁已高的情况下,仍然废寝忘食地辛勤工作,他深受感动。

此外,顾铮还指出,马克·吕布作为法国摄影师,他对中国题材作品的关注也反映了中法文化之间的交流。他引用了《中国法国文化交流史》中记载的内容:中法文化之间实质性的交往,应该说还只是从17世纪末期才开始的。同时,他指出,18世纪,欧洲“中国风”绘画的形成带来了画家群体对中国的关注。他以法国画家布歇创作的《召见》《中国皇帝的盛宴》等作品作为举例说明。

在介绍“摄影术是观看他者的利器”内容中,顾铮认为,摄影术的发明,激发了西方人“看”的欲望的扩张,看东方由此成为了一种热潮。相较于文字、绘画,摄影对物象的捕捉与再现拥有更高的效率和精准度。他还将马克·吕布的摄影作品与其他国外摄影师的作品进行了对比分析,从“比较的视角”诠释了摄影师对于距离、光圈和速度的领悟能力,以及摄影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紧密关联。

讲座吸引了很多从事摄影工作的观众前来参加。最后,观众就摄影与艺术的关系、摄影作品的呈现与传播路径等相关内容与顾铮进行了深入探讨,享受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