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
- EN
- Français
- 日本語
- 한국어
- 繁體中文
【讲座回顾】湘博讲坛 第94期 21世纪视角下的马王堆
6月8日上午,配套“生命艺术——马王堆汉代文化沉浸式数字大展”的首场专家讲座,邀请本次展览的联合策展人、哈佛大学艺术史与建筑史系洛克菲勒亚洲艺术史专席终身教授汪悦进,为观众带来题为“21世纪视角下的马王堆”的专题讲座。
讲座由湖南博物院党委书记、院长段晓明主持。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黄小峰、北京大学教授郑岩、南京大学教授程少轩、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主任朱杰、浙江大学教授贺西林、湖南师范大学“潇湘学者”特聘教授李建毛等专家出席了本次讲座。
汪悦进在讲座中通过阐释什么是生命、什么是艺术、物候与律动三个方面的内容,向观众解读了马王堆汉墓在当下所具有的深远意义。他首先从马王堆汉墓一号墓出土的四重套棺导入,认为四重套棺及T形帛画生动地体现了古人死后的“人间”生活和追求“升仙”的思想观念,阐明这两者似乎存在矛盾体的事物恰巧揭示了古人死后魂升天、魄入地的问题。
在第一章节“什么是生命”中,汪悦进指出,生命是有序列的,并且是有编码完成的。我们可以从信息编码的角度思考生命,而马王堆文物正是生命现象的图示化阐释。在第二章节“什么是艺术”中,他从古代西方的人体雕塑、肖像画,以及中国古代的红山文化展开讲述艺术显现的特征,认为艺术是对生命序列的表现以及编码性的转换。在第三章节“物候与律动”中,他根据《礼记·月令》物候对应表(文韬制),解读了物候的概念,为观众建立了通过物象联想到时节、方位、器具等之间的关联。他通过马王堆汉墓一号墓T形帛画的内容,阐释了他认为该帛画由下至上可以分为冬、春、夏、秋、冬几个季节的缘由。他认为艺术即是由物候转化而来,是一种律动的呈现形式。
本场讲座座无虚席,汪悦进为观众带来了关于马王堆汉墓认知的一种全新视角。观众也在互动交流中,再次感受到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背后的时空生命想象和艺术设计逻辑。最后,汪悦进也希望观众能够通过参观“生命艺术——马王堆汉代文化沉浸式数字大展”,感受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背后的想象天地,激发出了解文物和大千世界的好奇心,真正走近灿烂辉煌的中国古代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