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威客美术馆在Ins上火了,艺术呢?
伦威客美术馆的“奇妙”展览
这是一个关于惊喜、奇迹和惊叹的展览,是伦威客美术馆(Renwick Gallery,史密森尼美国艺术博物馆分馆,位于华盛顿特区)重新开放后的第一个展览。但是当观众们为名为“奇妙”的展览瞠目结舌时,责任策展人Nicholas Bell却对另一件事情感到惊奇——观众们的照片。
当你走进伦威客博物馆后,智能手机无处不在,这要归功于博物馆中几处巧妙的“展馆内鼓励拍照”的牌子。这并不让人感到意外。谁不想在这个展览中拍照呢?每一件艺术品的照片都非常适合上传到Instagram上。
展品包括一个巨大的由精妙的细丝制成的彩虹(Gabriel Dawl的作品《A1丛》);一个贴着品红色壁纸,排列着精美的异域昆虫的屋子(Jennifer Angus的作品《午夜花园》);你的剪影出现在由索引卡做成的石笋前(Tara Donovan的作品《无题》)成为最佳头像;你的身影在被描述为形似巨大的鸟窝中穿梭(Patrick Dougherty的《舞会》),太适合录制Snapchat了。
Gabriel Dawl的作品《A1丛》(Alex Fogg)
Patrick Dougherty的《舞会》(Lisa Peterson)
事实上,当你前往Instagram网站,你会看到很多人上传的照片上标注了这个博物馆的名字。时尚人士在作品前摆姿势照相,甚至还有人发布了在博物馆走廊上拍摄的照片。有些人标注照片为#ootd或是“今日穿着”,这个展览已经成为很多婚礼的背景地,当然也包括很多很多的自拍照(但是根据博物馆政策,自拍杆是不被允许的 )。
每天策展人Bell都能在Instagram上看到超过两万张带有伦威客博物馆标注的照片,他感到惊奇又感恩,他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事情。
“实话说,我们都感到瞠目结舌”Bell说,他自己也截图保存了最喜欢的Instagram照片。他展示了其中的一些照片,诸如一个女孩站在《A1丛》前,眼里充满了惊奇;还有像观众们躺在大厅的地板上拍摄Janet Echelman的作品《1.8》,一个96英尺长的作品悬挂于大厅天花版;还有人在照别人拍照片。
“我在想,他们到底想表达什么? ‘我在这传Instagram’?” Bell说道“这是一种全新的用第一人称表述博物馆参观体验,我实在是太着迷了。”
Janet Echelman的作品《1.8》 (Ishani Sharma)
伦威客博物馆在六周前刚刚开放后就刷新了参观人数记录。博物馆发言人Laura Baptiste说,截止到1月3日,已经有176,000名观众参观了博物馆。而在2011年到2013年的年均访客大约只有150,000人。
“是的,他们是来看艺术的,但是更重要的是,他们是来拍摄艺术品或与艺术品合影的。有时候我们也不知道哪个对他们来说更重要。”华盛顿邮报的艺术评论员Philip Kennicott在他的文章中写道,预示着一些参观者想尽一切办法在艺术品前拍出最好的人物照片。
很多博物馆因为版权问题禁止观众在临时展览厅中拍照。文物修复与保护也是其中的一个担心,闪光灯对脆弱的作品不利,参观观众拍照人数过多也会导致作品前的拥挤并对文物安全产生潜在威胁。当然了,观众体验也是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在巴黎的卢浮宫,你很难在人们举着相机的手臂后看见蒙娜丽莎。
为了与博物馆中过多的相机挑战,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去年十月份开发了一个新的项目,鼓励参观者对艺术品进行素描。
但是也有另一个原因博物馆想让他们的观众把拍照的手机放起来。2013年的一项研究表明,给艺术品拍照的人往往不会仔细看作品并可能不会记住艺术品。
“你不是在看这个巨大的、丰富多彩、充满层次的、细微的艺术品”, Linda Henkal,康涅狄格州费尔菲尔德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谈道,“你已经因为在手机屏幕上看艺术品而减少了这项体验。”
但不是每个参观博物馆的人都是为了一个难以忘记的体验。对于很多人来说,“他们的一个目的就是要告诉其他人他们在做什么”Henkel教授说,如果这是他们想要的,“照片就像一个奖杯一样,那么他们的参观经历就不是非常丰富”。
但是策展人Bell却不担心这个事情,他并不认为拍照片很令人烦恼,他说:“我认为对不同的参观者,他们会找到自己的方式去体验这个展览。对于有些人来说是不照相,但对有些人来说是去照相,我不认为我们应该对此做出评价及判断哪个更好。”
艺术家Dawe的48英尺彩虹线创作是整个展览中最受摄影者欢迎的作品之一,他本人也同意Bell的观点。“在展览中,你沉浸在艺术作品中,并且你不可能不沉浸在作品之中。” Dawe说道,他很喜欢别人在Instagram照片上标注他,“我不认为通过相机记录这个瞬间会剥离观众的体验”,但是他也补充道:“自拍有点让人生厌。”
可是这些自拍照却给博物馆带来了新的观众,包括那些本不知道这个当代手工制作博物馆存在的,直到他们在Snapchat上发现了它。
“大家都在Instagram和Snapchat上发照片,所以它看起来非常时髦。” 陶森大学的学生Samantha Quintanilla谈道,她正在给Leo Villareal的作品拍照,这个作品位于博物馆大厅,是一个由数字控制的闪烁的水晶灯。
“这是现在流行的事情,”Meredith Hester,一位医生助理说,她正在拍摄John Grade的作品《中间的分叉》——一个可再生的巨大树桩。
“奇妙”展览已经被太多的人拍摄,形成了一种视觉上的俗物。人们从Dougherty的“鸟窝”作品中探出头,或者在Dawe的“彩虹”的前面或后面照出自己的剪影。
这些观众摄影师们希望能够独树一帜,找到新的角度拍照,Bell看到了许多小范围流行的照片。人们开始拍“展馆内鼓励拍照”的牌子。在期末考试的那一周,学生们上传和《单词卡》作品的合影。有一些人还在艺术品前摆瑜伽姿势。(Bell认为这不是个好主意“如果你想要倒立的话,我是有点担心你会倒在艺术品上。”)更多的人关注拍摄这些艺术品的细节部分。
有意思的是,通过Henkel的研究发现,当观众们被指导拍摄艺术品具体的部分时,反而比那些只照全面的人能更好地记住这件作品。
Jennifer Angus的作品《午夜花园》(Rachel Barron)
Tara Donovan的作品《无题》(Rachel Barron)
但仍然有一些人希望用传统的方式观看艺术。“与照相相比,我更希望去吸收和体验艺术。”Susan Gesin说道,她是少数一些走入博物馆大厅后没有立刻拿出手机的人,她在想那些照相的人是不是“只是在记录,像是完成了一项任务似的”。“人们在那幅彩虹作品前拍照就像是要表达‘来看我啊,我好有品味’”,前来采访的Petro Nungovitch谈到,并补充说,他“不是一个非常喜欢上传照片到网络的人”。
为了体验奇妙的感觉,Henkel建议观众们先欣赏作品然后再拍照,而不是一进入每个展厅就照相。“先经历一下,看一下,然后再试图把它记录下来。”她说道,“艺术是关于那个最初的体验,最初的时刻,”这是情感的最初体验“如果你被分神,你可能会失去一些信息。”
Janet Echelman的作品 《1.8》局部 (B.J. Adams)
但是Bell却不担心人们会失去一些信息,他对于博物馆新出现的知名度深感高兴。“我们费尽全力就是想创作出非常吸引人的展览”,他说道,“我们在博物馆闭馆前做的最后一个展览是关于桶的,我很喜欢那个展览,但是那个展览就像是一棵树倒在森林中,没有什么人关注。”
本次展览的知名度将会影响到博物馆之后几年的活动。虽然Bell说博物馆不能总是做这些大型的工程,“因为这并不是博物馆的主旨”,伦威客博物馆及美国艺术博物馆正在商讨该如何使他们的博物馆更吸引观众,除了一些特殊情况外,“展馆内鼓励拍照”的政策将会被保留。事实上,这已经成为博物馆自身的一部分,或是新形象,“这真的是我们现在的一部分” Bell说。
(李雨阳译自华盛顿邮报 作者:Maura Judk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