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科学博物馆举办史上最大规模人形机器人展
空间探测机器人(Space Scout), 20世纪70年代日本制造。
一个“修道士”坐在轮椅上,缓慢向前移动,一边小声嘀咕,一边捶打自己的胸膛。一个机器鸭子在“排泄粪便”,“终结者”机器人的出现吸引了人们的目光。有些机器人会做外科手术,还有些机器人能够担任新闻节目主持人。在伦敦科学博物馆举办的展览“机器人”中,你可以看到许多类似的机器人,它们样式各异,数量众多。
日本大阪大学与ATR实验室共同研发的仿真机器人,2014年。
这场展览中的机器人,制造时间跨度大,有些是现代的,还有一些时间更早,甚至有些是500多年前制造出来的,其中包括圣经人物原型的机器人、动物形状的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机器人。策展研究人员告诉英国《卫报》,这场展览的一大亮点在于“它是史上规模最大的人形机器人展览”。
在16世纪,人们借助于力学(比如制作的修道士的机器人和耶稣基督的机器人)来彰显上帝的荣耀,让民众信仰上帝;如今,力学的进步推进了全球工业化的发展进程,尽管有些人对此表示不满,例如1927年上映的经典科幻电影《大都会》(Metropolis)中,机器人“玛丽亚”能够取代真人“玛丽亚”,让人难辨真假。今天,有些心理医生给患有自闭症的儿童开展“游戏疗法”环节的时候,也会用到机器人。
时至今日,人们一直心存疑问:机器人是否会取代人类?而这个疑问也是这场展览探讨的重点。
林•李(Ling Lee)是伦敦科学博物馆的展览内容策划者,在接受《卫报》的视频采访时,她指出:“我们希望观众能够站在这些机器人面前,观察它们的一举一动,然后反问自己,‘机器人是否会闯入我们的世界并抢走我们的工作?或者说,以资本家为代表的人类是否会把工作岗位给予机器人呢?因为机器人不仅成本低廉,而且便于管理’。”
科学博物馆集团对外事务部的主任罗杰•海菲尔德在该馆的博客上写道:“观众参观展览的时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面挂着许多人工颅骨的墙,这些颅骨有着机器人眼睛,这个互动的艺术装置叫‘V5区’,指的是大脑中运动感知的区域,它的创作者是来自新加坡南阳理工大学的路易斯-菲利浦•德默斯”。
“在展览中,观众会看到一个机器人婴儿,它的皮肤是用乳胶制成的,内部有36个金属接合处,它能够模拟婴儿的呼吸声。首席策展人本•罗素指出:‘与机器人面对面接触,往往会使人感到不安。这种不自在的感觉尽管难以准确描述,但是却早已存在于我们人类与机器人之间的关系中’。”
伦敦科学博物馆的“机器人”展览已于2017年2月8日开展,将持续到2017年9月3日。
(陈双双 译自digitaltrends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