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 中文
  • EN
  • Français
  • 日本語
  • 한국어
  • 繁體中文

别出心裁 纽约艺术与设计博物馆举办“尘埃展”

news_publish_date: 
2012-04-20 15:14
news_author: 
湖南省博物馆/编译
Body: 

  最近,美国纽约艺术与设计博物馆推出了“一扫而空:当代艺术与设计中的尘埃、灰烬与泥土”展,旨在通过展览形式探讨这些特殊媒介的意义。展览将持续至8月12日。

  展览展出了来自世界各地的25位艺术家以灰尘、灰烬、泥土、沙石等为主要材料创作的艺术作品,表达的主题包括艺术与生命的短暂本质、记忆的质量和内容、损失与解体、人类生存的碎屑等。

  其中,安迪•高兹沃斯在13幅系列照片中记录了一个直径为2英尺的沙球的命运。他在海边制作完成了这个沙球。随着时间推进,沙球分崩离析,露出了藏在沙球中间的动物骨头。最后,涌上来的潮水冲走了沙子,只剩下骨头,故事的道理不言而喻。

  玛格丽特•布泽尔则从地质方面获取灵感。她收集了很多土壤样本,并将这些样本进行了编排。《关联——五个地区的土壤情况的勘察》展示了纽约的上千个土壤样本。这些样本被放入有机玻璃的小盒子里,非常干燥。

  菲比•康明斯则将一个装有灰色花束的花瓶放入一个壁龛里。这个叹为观止的自然主义风格作品将概念、过程和视觉效果很好地结合起来。作品用未烧制的粘土制成。按照作者的想法,它会慢慢风干,随着展览的继续而消失。对观众来说,眼看着如此精致的艺术品渐渐消亡自然是一件伤心的事。

  展出中最吸引人的一件作品是史蒂芬•莱温斯顿的作品——《一切终归尘土:64个物种的消失》。作品展示的是一个生锈的钢柜,打开柜子抽屉就会发现各种形状和大小的生锈罐头盒。莱温斯顿在每个容器的底部绘上了各种虫蛾图案,并用不同程度的灰色尘土给画面涂色。该作品以这样一个故事为背景:19世纪的英国虫蛾收藏家、牛津大学教授在饼干盒里保存了上万种标本,当牛津大学博物馆的策展人多年后打开这些盒子,发现除了粉末状的灰尘,什么都没有了。

  同时展出的作品还包括中国艺术家张洹用灰尘创作的雕塑、美国艺术家詹姆斯•克洛克用未烧制的黏土创作的真人大小的雕塑、美国艺术家金姆•阿贝勒斯用城市烟雾创作的作品等。这些作品从不同角度展示了这些简陋、被人忽视的废弃材料所具有的变化潜能。

  展览组织者及博物馆的主要策展人大卫•麦克法登在他的展览图录中列举了各种使用灰尘、灰烬与沙土的艺术设计先例,如马赛•杜尚在他的《大玻璃瓶》里保存的灰尘、罗伯特•史密森用泥土和岩石制作的《时空螺旋》、传统的藏族沙画等。

  作为该展览的延伸活动,主办方还推出一系列现场装置作品。展出过程中,观众可以和艺术家一起用灰尘、灰烬与泥土所制作的特殊装置进行互动。这些装置包括克罗地亚艺术家伊戈尔•伊斯克里亚的灰尘装置、德国艺术家埃尔维亚•威驰的沙装置、英国艺术家林达•佛罗伦斯的粉笔装置等。在有些活动中,观众可以通过踩踏或触摸来摧毁这些装置,从而理解艺术家所要表达的生命短暂的本质。

  近年来,纽约艺术与设计博物馆已举办了一系列别出心裁的展览,从当代艺术与设计的视角探讨传统或特殊材料和技法的交叉点,如“前卫编织”展、“第二次生命:旧物改造”展、“砍痕:刀口下的纸”展、“死或生:自然成为艺术”展、“异界:光学错觉和小现实”展等。

(谢颖 译自《纽约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