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 中文
  • EN
  • Français
  • 日本語
  • 한국어
  • 繁體中文

博物馆能从互联式学习框架中学到什么?

news_publish_date: 
2025-08-15 14:46
news_author: 
湖南博物院/编译
Body: 

在互联式学习框架(connected learning framework)中,教育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个人与社会发展网络中的一环。本文将探讨如何运用该框架增强项目的影响力。
图片来源:斯蒂芬·米斯(Stephen Mease)发布于Unsplash网站

你会如何说服质疑者相信艺术教育的价值?或许你会强调艺术学科本身的价值,列举自我表达、技术探索和人文理解对思维拓展的作用。或者,根据对方的固执程度,你可能会转换策略,援引证据表明艺术熏陶能改善儿童在所有学术领域的表现——包括被普遍视为核心学科的领域。

这两种思路都无可厚非,但据华莱士基金会(Wallace Foundation)赞助报告《互联式艺术学习框架:艺术学习目标与可能性的扩展视野》(The Connected Arts Learning Framework: An Expanded View of the Purposes and Possibilities for Arts Learning)的作者凯莉·佩普勒(Kylie Peppler)、玛吉·达恩(Maggie Dahn)和伊藤水子(Mizuko Ito)所言,这思考得仍不够全面。他们虽然认同上述两种观点(分别称为“为艺术而艺术”和“为学术而艺术”),但认为二者都低估了艺术教育的全面影响。他们表示,艺术教育不仅能加深学生的艺术造诣,促进其学术发展,还能影响其人际关系、情感健康和职业发展等生活领域。就此而言,这种影响不局限于学生个体,还能通过建立人际网络、增强公民参与和凸显促进社会进步的领域,更广泛地渗透进社区和社会。由此可见,艺术和学术成长只是艺术教育所滋养的更大的整体学习系统中的一小部分。

教育研究界将这个更大的系统称为“互联式学习框架”(connected learning framework)。然而,正如报告作者所述,尽管该框架与校外教育或艺术教育从业者所追求的诸多目标和成果相契合,但这一术语在这些领域尚未普及。为了推动该框架在相关领域的更广泛应用,他们将其调整为“互联式艺术学习”(connected arts learning)这一新子类,旨在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描述和扩展其影响力的新语言工具。以下是该框架的简要说明及其在博物馆领域的可能应用和应用现状。

何为互联式学习?

报告作者写道:“互联式学习描述了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如何通过建立关系、基于青少年兴趣开展教学,以及提供与现实世界议题和社区相关联的机会,来创造有意义的学习体验。”互联式学习从宏观视角审视学习在生活中的作用,突破了单纯为获取知识和技能而学习的局限,更关注这些活动如何在我们成长过程中培养兴趣、塑造自我认同。因此,互联式学习强调教育的“目的性”,并质疑现有教育结构和实践是否最有利于实现这些目标。

相应地,互联式艺术学习“描述了有意义的艺术教育——通过在艺术机构内部及更广泛社区中建立关系和网络,将青少年对艺术的兴趣与当下及未来的机会相连。”虽然这是涵盖所有青少年需求的通用框架,但其对文化、社区和身份认同的强调,尤其有助于明确如何支持边缘群体。为此,报告作者将教育学者塔拉·J·约索(Tara J. Yosso)提出的“社区文化财富”(community cultural wealth)作为核心,该概念“关注历史上边缘群体中的青少年如何从其社区内部获得力量,而非被迫融入主流文化规范。”

换言之,如果说互联式学习否定了教育真空(educational vacuum,译者注:脱离真实生活情境、忽视学习者个体经验与社会联系的教育模式)中的学习理念,那么互联式艺术学习则否定了文化真空(cultural vacuum,译者注:在艺术教育或文化学习中,脱离学习者自身文化背景、社区传统和身份认同的状态)中的艺术学习理念。学生无需脱离自身社区去学习其他文化中形成的技能和知识,而是学会深入观察自己的社区,发掘身边存在的美、机遇和资源。

这一理念又如何转化为具体项目?报告作者在研究中归纳出五种常见路径,这些路径并非互斥,常在同一项目中交叉融合:

1. 文化支撑艺术:基于学习者及其社区的文化、身份开展艺术教育。

2. 未来导向艺术:通过帮助青少年与职业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建立联系,助力他们准备就业或参与公民生活。

3. 网络联结艺术:将艺术学习嵌入包含青少年、家庭和教育工作者的社交网络。

4. 以艺育心:通过明确回应学生的社交情感需求,维护其心理健康与整体福祉。

5. 青年发声艺术:结合行动主义与艺术,为学生提供锻炼多视角能力、领导能力和公共表达能力的平台。

无论负责的教育工作者是否了解互联式学习框架,博物馆项目中已有无数践行这些路径的案例。例如:捷克和斯洛伐克国家博物馆和图书馆(National Czech & Slovak Museum & Library)通过持续数月的柏林墙复制项目,帮助爱荷华州青少年培养就业技能,实践行动主义(体现未来导向艺术、青年发声艺术)。儿童艺术博物馆(Museum of Children’s Art)组织奥克兰青少年参与为期一年的“社区未来学校”,他们主导关于压迫及其解决方案的讨论,分析未来主义文本,并与专业导师合作创作融合科技与非洲未来主义(Afrofuturism,译者注:该概念的核心是将非洲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通过美学、科学哲学与历史哲学视角重构黑人历史与未来)的艺术作品(体现文化支撑艺术、未来导向艺术、青年发声艺术)。哈默博物馆(Hammer Museum)为洛杉矶资金匮乏学校的四至六年级学生开设为期一周的“驻馆课堂”(Classroom-in-Residence,译者注:带领学生走出传统课堂,围绕博物馆原作开展教学)项目,为学生开辟支持空间以思考悲伤等沉重话题,并通过数月的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将艺术融入课程(体现网络联结艺术、以艺育心)。

博物馆项目如何融合互联式学习?

即便你的项目可能已包含互联式学习元素,但研究该框架及其理论基础能帮助你的项目增强影响力。特别是,你可能会发现某些项目设计因忽视学生兴趣、人际关系和实践机会的作用而影响目标的实现。佩普勒、达恩和伊藤提供了一套评估表,用以衡量项目与互联式学习在以下维度的融合度,还列出了一系列可供思考的问题,帮助教育者针对性强化各维度的实践效果,在此总结如下:

激发兴趣

报告作者指出,即便教育工作者旨在广泛影响学生生活,他们“有时仍不事先了解孩子已有兴趣,只一味让孩子对艺术学习产生兴趣。”互联式艺术学习并非“让青少年对艺术产生兴趣”,而是通过艺术探索他们既有的兴趣。这意味着要通过收集学生反馈,围绕他们的热情开发课程,而非仅凭外部资源闭门造车。报告作者调研的某机构通过青少年委员会、外部评估员以及与学生的非正式对话来实现这一点。举个例子:工作人员原以为青少年会对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感兴趣,实际却发现他们更热衷于接触播客这种更朴实的媒介。

若要将学习者兴趣置于项目核心,报告作者建议思考这些问题:

· 如何将青少年兴趣和想法融入项目设计?

· 青少年如何参与决策过程?

· 如何体现学习者的身份认同与文化背景?

· 如何运用艺术吸引学习者?

· 如何与职业艺术家合作支持新兴趣的发展?

构建关系

传统艺术教育模式往往忽视关系构建,主要是短期互动——教育工作者在有限课时内带领学生完成个人项目,鼓励他们自主练习。相比之下,互联式艺术学习致力于与青少年及其家庭建立超越课堂、鼓励协作的长期关系,包括邀请家庭和社区参与塑造、体验学习过程,这不仅限于特殊活动或项目,更深度融入日常教学场景。

报告作者建议思考:

· 如何构建基于共同兴趣的支持网络?

· 如何鼓励学习者与他人协作?

· 项目设计中如何突出青少年、艺术家与家庭之间的关系?

· 如何保持沟通渠道畅通以支持艺术学习的持续性?

· 如何利用代际关系为青少年创造艺术机会?

提供机会

传统艺术项目鲜少越过课堂边界,仅以学习者在项目内的成就衡量成功,很少为其提供外部机会。互联式艺术学习则颠覆了这一模式,无论是配备导师、提供职业培训,还是给予表演、展览或参与公民生活的平台,都在有意识地为学习者提供课堂外的机会。

理想情况下,这些机会不仅关乎艺术,还能让参与者探索自己潜在的兴趣;这些机会也不仅限于职业发展,让学生获得稳定经济来源,更着眼于助力他们塑造有意义的生活。(正如某受访工作人员所言:“许多大学和职业准备项目预设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必须更早确定人生路径……我希望他们也能像其他收入水平家庭的学生那样拥有探索时间。”)最后,当机会涉及实习、学徒或领导职位等专业工作时,学生应获得报酬。

建议思考:

· 向青少年传达和提供哪些类型的艺术机会?

· 艺术项目如何致力于为青少年提供项目外的机会?

· 课程或项目的价值观是什么?如何将其融入艺术体验?

· 如何为青少年匹配与其艺术兴趣契合的启发性机会?

· 如何支持社交网络建设,为青少年提供艺术内外的机会?

(刘卓凡 译自美国博物馆协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