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 中文
  • EN
  • Français
  • 日本語
  • 한국어
  • 繁體中文

大英博物馆“一段世界史” 举世瞩目的创举

news_publish_date: 
2011-12-01 14:49
news_author: 
湖南省博物馆/编译
Body: 

  “一段世界史”项目浩大,由100位策展人耗时4年倾力打造而成。该项目通过从大英博物馆浩瀚的馆藏中精选出的100件代表性藏品来讲述一段世界历史。“100件藏品中的世界历史”系列广播节目自2010年起在英国广播公司(BBC)广播四台播出,100件文物按时间顺序悉数亮相,由大英博物馆馆长尼尔•麦克奎格尔亲自解说。这些藏品背后的故事和围绕这些藏品展开的古今无尽的争议吸引了难以数计的听众,为此,BBC又与大英博物馆携手出版了热销书籍《100件藏品中的世界历史》。此书日前已在美国发行。

  这些藏品有些朴实无华,有些光彩熠熠,却无一例外都在讲述着政治、权利、社会历史和人类行为中最有趣的故事。其中最古老的藏品是坦桑尼亚奥杜瓦伊峡谷发现的石斧,距今已有200万年的历史。用麦克奎格尔馆长的话说,这块石斧是“工具箱的起源”。

  麦克奎格尔馆长在介绍公元前6000—2000年在新几内亚Aikora流域发现的鸟型乳钵槌时写道,“我们现在吃的谷类和蔬菜距今有1万多年的历史,那时候,人们才刚开始驯养动物,众神更有权威,天气变化无常,不过他们性生活质量高,吃的也比现在好。”

  在讨论大卫•霍克尼1966年“两个男人并肩躺在床上”的蚀刻画作时,麦克奎格尔馆长这样评价,“我们不由地思考,什么是社会能接受和不能接受的?容忍和人身自由的底线在哪?人类历史上千年道德框架发生了怎样的变迁?”

  随着节目的播出,最后一件展品花落谁家就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电台、论坛、报纸上热议的话题。这个选择牵动着亿万人的心。

  65岁的麦克奎格尔馆长在大英博物馆办公室接受采访时说,“这100件藏品的系列节目明显有肥皂剧的味道。”他宽敞的办公室装饰着来自全球各地的精美艺术品,如早期基克拉迪人物雕塑复制品、美国著名画家Jasper Johns为知名品牌萨伐仑咖啡罐设计的图画、非洲艺术家El Anatsui用废弃苏打水瓶子创作的挂毯……这些装饰品无一不反映出他的全球艺术品味。麦克奎格尔馆长眼光犀利,富有激情,爱玩点小恶作剧,自2002年任职以来为大英博物馆的发展倾思竭虑。他告诉我们,他和策展人当时都觉得不到最后一秒绝不能指定第100件藏品。“针对2010年末,最后一件展品必须蕴含重大意义。我们想要让大家知道我们的博物馆还在不断的征集藏品,我们的职责不仅是记录过去,还要记录目前的社会变化。”

  有网友曾在博客中推断第100件藏品是iPad或肉毒杆菌针。但最后一件文物实际上是一个咖啡罐大小的塑料太阳能灯,价值45美元。这盏灯自带充电板,能照亮整个房间——足以改变一个没有电的家庭的生活。“这是一件变革式物品,他解放了我们人类。如果我们能利用太阳能,我们就能上网,然后就能获得全世界的知识。”麦克奎格尔馆长如是说。

  麦克奎格尔馆长原先曾为BBC录制过一些关于博物馆藏品的节目,并意外地收到了热烈的回响。自此以后,“100件藏品项目”的想法就萦绕于怀。博物馆最初的目标是将藏品放置在大的背景下,让每个人都参与其中,有话可说,进而帮助观众了解博物馆数量巨大的馆藏。馆长告诉我们,“没人能记得究竟什么时候这个想法变成了如此一个‘野心勃勃’、想要囊括全世界的雄图大略。如今,这个项目变成了藏品时间、地理和主题的完美结合。”

  “100件藏品”广播节目每周5场,每次15分钟。自节目播出以后,麦克奎格尔馆长那带有苏格兰口音、实事求是的腔调就如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语音导览中前任馆长飞利浦•德•蒙特贝罗的法国浪漫男中音一样,变得家喻户晓了。

  虽然有些人将这个节目视作是博物馆的成功宣传,但它实现的价值远远不仅限于此。对此,麦克奎格尔馆长说:“这就像《格列夫游记》,而博物馆就应该向格列夫一样。”事实上,这个节目每一周的藏品主题命名都如历险故事般:“帝国创造者”、“宫廷秘密”,“冰河时代之后:食物与性爱” ……

  大英博物馆以其希腊复古式庞大建筑储藏了约800万件人类珍宝,而引起巨大反响的往往却是最不起眼的藏品,如一枚刻有“为女性投票”的爱德华时代硬币、埃及法老Den凉鞋上的两英寸大小的象牙标签等。“对于这个标签,在现代社会中我能想到的对应物是人们上班时和过安检时佩戴的身份卡。”麦克奎格尔馆长这样写道。博物馆工作人员告诉我们,BBC网站上关于这些藏品的下载次数高达2400万次,《100件藏品中的世界历史》也一举成为畅销书籍。

  这一活动使其他众多博物馆深受启发,也欲创建自己的“百件藏品说历史”主题项目,但不容质疑,大英博物馆在藏品选择的宽度和维度上将永远无法超越。

  麦克奎格尔馆长解释说,“欧洲别的博物馆都是欧洲画作占主导,这就意味着如果想对整个当今世界做一个百科全书式的“环球”导赏,大英博物馆占很大优势。”

(李慧君 译自《纽约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