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 中文
  • EN
  • Français
  • 日本語
  • 한국어
  • 繁體中文

如果博物馆让公众走进艺术家的工作室,会发生什么?

news_publish_date: 
2025-10-07 11:03
news_author: 
湖南博物院/编译
Body: 

澳大利亚国家美术馆“创意对话”项目活动现场

大多数博物馆项目中,参观者只是观赏艺术。部分项目中,参观者可以拿起画笔参与体验。但如果邀请观众亲身参与创作过程——那种充满未知、需要反复尝试的动态过程,会发生什么呢?

这正是澳大利亚国家美术馆(National Gallery of Australia)通过“创意对话”(Creative Conversations)项目在探索的问题。该项目正悄然重塑博物馆与观众的互动模式。它不依赖炫目特效或前沿技术,而是依托于一种更难把握的东西:开放包容的创作过程。

在博物馆与公共项目峰会(Museums & Public Programs Summit)上,澳大利亚国家美术馆公共项目统筹专员萨斯基亚·斯科特(Saskia Scott)及儿童与家庭项目统筹专员埃米莉·凯西(Emily Casey)分享了他们的做法。

澳大利亚国家美术馆“创意对话”项目活动现场

从成品展示到鲜活实践

“创意对话”项目的核心是一个简单却有力的理念:博物馆不仅收藏艺术品,更能让观众接触到艺术思维。澳大利亚国家美术馆没有将这种思维视为晦涩难懂的或仅供专业人士掌握的内容,而是将其向公众开放。

每场活动都以对话开场。一位作品被纳入国家馆藏的艺术家会分享自己的创作过程、灵感来源、创作动机以及使用的材料。该艺术家与策展人的交流并非讲座,而是一场无需远行的工作室探访。这是一次对创作的拆解,不仅仅停留于“创作了什么”,而是深入探究“如何创作”以及“为何创作”。

对话之后是动手实践环节。

无论是受澳大利亚顶尖摄影艺术家安妮·费兰(Anne Ferran)启发而开展的摄影技法体验,还是与太平洋艺术家团体“SaVĀge K’lub”成员合作的竹制乐器制作,项目后半程都邀请参与者进行创作——这种创作并非模仿,而是对话。其重点在于体验艺术家的创作方式,而非复刻其作品成果。

这种区别至关重要。当参与者被鼓励像艺术家一样思考,而非仅仅模仿艺术家时,整场体验的基调就发生了改变。

澳大利亚国家美术馆艺术家托马斯·卡罗尔(Thomas Carroll)

过程重于完美

如果说有一项原则贯穿整个项目,那便是:优先关注过程,而非追求完美。

这一原则改变了一切。

忽然之间,年龄不再重要——无论你是4岁还是74岁;经验也不再是门槛——无论你是从未握过画笔,还是从未研习过艺术史。真正重要的是好奇心,是反复尝试的意愿,以及能够安心尝试的环境。

通过将试验本身定为目标,澳大利亚国家美术馆打造出这样一种空间:在这里,失败并非终点,而是体验的一部分。从诸多方面来看,这正是“创意对话”有别于传统博物馆学习形式的地方。它不只是向人们传授艺术知识,更能让人们亲身体会“成为艺术家”的感受。

澳大利亚摄影艺术家安妮·费兰在澳大利亚国家美术馆的活动现场

这种转变——尽管可能很微妙——却建立起了情感联结。观众离开时,不仅对艺术作品有了更深的理解,更能感受到自己也是孕育这些作品的创意世界的一份子。

为多元群体而设计

“创意对话”项目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其将包容性深度融入项目——并非作为附加项,而是作为基石。

从配备澳大利亚手语翻译,到设置能让儿童围坐中央的座位;从提供可触摸的材料以辅助交流理解,到精心安排跨代际分组——每一项设计都经过深思熟虑。分别负责成人项目及家庭项目的萨斯基亚·斯科特与埃米莉·凯西跨部门协作,确保各类需求不仅得到满足,更能被预先考量。

甚至活动排期与推广也遵循这一理念。博物馆并非将所有活动一次性向公众开放,而是首先向特定群体发出邀请——包括社区网络、侨民群体及有相关生活体验的个人。这一举措虽小却很有意义,它传递的信息是:本项目在设计之初就心系您的需求。

成效如何?那些原本可能从未参加过博物馆活动的人走进了场馆,而且往往会再次参与。

在创作中获得归属感

该项目最具说服力的成果,并非工作坊中诞生的作品,而是参与者在活动现场的感受。

无论是与艺术家一起演奏乐器的共同体验,还是手工版画的展示环节,每场活动的结尾都设有一段反思时间。这不是点评,也不是总结,而是一段集体驻足的时刻——参与者可以回味刚刚发生的一切,以及促成这一切的人。

这样的收尾环节意义重大。它着重传递的是:价值不仅存在于产出的作品中,更蕴含在共同的体验经历里。这不是对成果的庆祝,而是对过程与参与的肯定。

澳大利亚国家美术馆“创意对话”项目活动现场

或许正因如此,该项目才能脱颖而出。它以创造力为纽带凝聚社群,所创造的空间不仅用于学习,更用于建立情感联结。

将工作室作为共享空间

在博物馆正合理审视自身角色与现实意义的当下,“创意对话”给出了一个颇具说服力的答案:策划不再只聚焦于成品的展示,而开始关注创作过程的呈现。

因为当你邀请公众参与这一过程——不仅是观看,而是亲身参与时,所达成的就不只是知识传递。你会带来归属感,会揭开创造力的神秘面纱,会将被动的参观者转变为文化对话中的主动参与者。

而且你或许会发现,当人们被信任并给予艺术创作工具时,他们带走的可能比一件成品更有价值。

他们收获的是洞察力、能动性,以及与邀请他们的机构之间更深层的联结。

澳大利亚国家美术馆的萨斯基亚·斯科特与埃米莉·凯西在2025年5月举办的博物馆与公共项目峰会上发言。

(杨静 译自MuseumNext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