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
- EN
- Français
- 日本語
- 한국어
- 繁體中文
对话、适应与勇气:展览中的创新
我们邀请的几位专家探讨了如何打造与多元观众产生共鸣的展览,并分享对行业未来的洞见。
2025年创新节(Festival of Innovation)期间,与会者聆听了专家小组关于展览创新的讨论。论坛由Blue Telescope工作室(译者注:一家为品牌、博物馆和主题景点等打造互动型叙事体验的媒体和设计工作室)执行创意总监朱迪思·齐斯曼(Judith Zissman)主持,国际非裔美国人博物馆(International African American Museum)首席学习与参与官玛莉卡·普赖尔(Malika Pryor),以及大英博物馆国际巡展合作负责人阿曼达·梅恩(Amanda Mayne)共同参与。
三位专家探讨了如何通过展览连接地域文化、吸引多元观众,并分析了博物馆展览的新兴趋势,分享了有关未来发展方向的洞见。
展览创新:专家风采
朱迪思·齐斯曼 (Judith Zissman)
齐斯曼是Blue Telescope工作室的执行创意总监。作为专注于为博物馆、主题娱乐与企业体验中心打造互动叙事媒体的机构,该工作室擅长处理复杂议题与敏感历史,致力于打造变革性体验,帮助机构与观众建立深层联系。
齐斯曼以精准、共情与清晰的视角应对复杂主题。近期合作机构包括斯隆历史美术馆(Sloan History Gallery)、肯尼迪航天中心(Kennedy Space Center)、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Smithsonian’s National Air & Space Museum)、兴格监狱博物馆(Sing Sing Prison Museum)以及历史悠久的哈德逊河谷机构(Historic Hudson Valley,其负责的的Kofi’s Fire项目)。
朱迪思·齐斯曼、玛莉卡·普赖尔、阿曼达·梅恩
玛莉卡·普赖尔 (Malika Pryor)
普赖尔是2023年新落成的国际非裔美国人博物馆首席学习与参与官。
她主导的项目主题涵盖“中央航路”(Middle Passage)、非洲流散群体(African diaspora)以及非裔美国人对历史与现代世界的贡献,包括展览、学校项目、宗教信仰倡议、地方与国家公共项目,以及专注于非裔美国人家族史研究的“家族历史中心”。
普赖尔拥有15年博物馆从业经验,曾任职于查尔斯·H·赖特非裔美国人历史博物馆(Charles H. Wright Museum of African American History)、巴哈马国家美术馆(National Art Gallery of the Bahamas)和底特律历史博物馆(Detroit Historical Society)。
阿曼达·梅恩 (Amanda Mayne)
阿曼达·梅恩是大英博物馆国际巡展合作负责人。大英博物馆馆藏超800万件,其核心使命之一是推动藏品国际共享,巡展历史已长达25年。
梅恩自2007年在大英博物馆工作以来,其团队已在27个国家推出约220场展览,吸引逾2800万国际观众。此前,她任职于伦敦格林威治国家海事博物馆(National Maritime Museum),并自2016年起担任国际展览交流委员会(ICEE)联合主席。
多元视角
齐斯曼开启了以“展览中的创新”为题的讨论,邀请小组成员分别从新兴机构与全球最古老博物馆之一的视角分享各自即将开展的项目。
梅恩提到,大英博物馆目前有8至9场展览同步进行,另有约10场在筹备中。这些展览反映了博物馆庞大的馆藏体系,当前展出的主题涵盖古埃及历史、赝品与伪造、女性主义及纸上艺术作品。
大英博物馆“埃及法老王”特展,展于巴塞罗那Caixa Forum展览中心
新项目包括将于2026年底启动巡展的古埃及与亡灵书(ancient Egypt and the Book of the Dead)主题的沉浸式展览,以及大英博物馆“未见”(Unseen)系列创新展览,该系列展览提供可下载的授权安装包。
“这就是通过藏品故事展现展览魅力,说实话,这就是展览的意义所在,”梅恩解释道,“不过人们可以下载图像、背景资料与文本内容,在自己的场馆中呈现展览。”
国际非裔美国人博物馆则强调利用空间的力量。普赖尔介绍道:“我们的博物馆建在一处前奴隶码头遗址上。自18世纪70年代末修建完成来,这里堪称北美最大的跨大西洋奴隶贸易枢纽。因此,我们的建筑本身就承载着这段历史。”
国际非裔美国人博物馆
馆内9个核心展览通过花园与展厅呈现非裔美国人历史。
“这些展览结合传统物质文化、器物、文献、信件与图像,当代艺术与历史艺术交织于核心展览间,打造沉浸式、交互式的体验。”
多重对话
讨论中,“对话”被反复强调为展览创新的核心线索,贯穿于各个机构的作品之中。
在国际非裔美国人博物馆,科技、传统器物、艺术与解释内容的层叠设计激发观众对话。
齐斯曼指出,“多重对话”也是Blue Telescope工作室的创作主题,“观众带着自身的故事、历史与复杂性进入展览空间,如何创造容纳这些多元叙事的体验?关键在于注重并呈现这种多重性。”
近期推出的《科菲之火》(Kofi’s fire)项目就是实例。《科菲之火》是面向中学生的线上互动漫画小说项目,旨在开启关于美国北方奴隶制的讨论。
“讲述未得到足够关注的故事,进行多重对话,在人们所在当地与其见面,借助新媒体进行尝试,寻找能够引起新观众共鸣的故事和方式。”
普赖尔补充道,国际非裔美国人博物馆的建筑空间本身就是为“对话”设计的——展品之间、展品与观众之间持续产生着互动。例如在“南卡罗来纳联结”展厅,两侧展示的传统物质文化藏品与中央16幅互动地图形成对话。
虽然这些交互装置为吸引跨世代观众群体设计,但普赖尔观察到:“年轻人往往会长时间驻足参与。我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我们始终在探索如何让年轻一代真正关注到我们的工作并参与到其中。”
展览中的创新:合作
当齐斯曼问及大英博物馆是否面临不同挑战,即如何让巡展适应不同地域的体验场景与观众群体时,梅恩回应道:“这恰恰是我工作中最热爱的部分。借用玛莉卡的表述,关键在于‘对话’。目前大英博物馆正在西班牙展出的《女性力量》(Feminine Power)巡展就是绝佳案例。”
大英博物馆《女性力量》特展,展于马德里CaixaForum展览中心
“这场展览混合了传统文物、当代艺术作品与当代声音。我们特别设置了“权威访谈” 板块,该板块内容会随着活动举办地的不同而调整。在伦敦站,我们选择当地杰出女性思想家与演讲者。利用公众可能熟知的面孔向他们分享这些思想观点;到澳大利亚站,这些面孔又会更换。”
梅恩还强调道:“我们从不提供‘交钥匙’式的巡展,不会简单地把展品和设计方案塞进集装箱就宣告完成。”
大英博物馆始终将巡展视为与合作伙伴的共创过程,精心设计能与每个场馆观众产生共鸣的叙事。梅恩认为:“这正是巡展创新的精髓——寻找触动特定观众之声。”
“我们也鼓励合作方在展览中融入自己的展品与故事。当观众走进当地博物馆或国家展览机构时,他们能直观感知到与全球文明的联结是至关重要的。”
“身临其境”与“深入其间”
随着讨论深入,话题转向塑造展览未来的创新趋势。
梅恩表示,大英博物馆的“立身之本”就是通过文物讲述故事,当前正探索如何结合数字技术与沉浸式体验,甚至在无实物情况下增强叙事。这种创新将有助于克服分享这些故事时面临的经济与地缘政治障碍。
“过去三四年间,行业认知发生了关键转变,人们开始意识到,展览的边界绝不限于展厅墙壁或展柜,更不局限于展签上的文字说明。”
普赖尔认为,行业最重要的创新在于意识到博物馆必须与所在社区保持对话,博物馆肩负责任,既要成为学科领域的专家,也要成为终身学习的机构。
国际非裔美国人博物馆的实践表明,博物馆既可以“深入社区开展高度聚焦的专项对话,又能以百万种方式讲述展览故事。”
齐斯曼则提出,“身临其境”(being embodied)与“深入其间”(being embedded)是Blue Telescope工作室思考博物馆当下与未来的核心概念。
在数字化与虚拟化日益主导的时代,身在物理空间中意味着什么?如何真正扎根社区?这些议题推动着叙事方式向多重视角转变。
历久弥坚的实物之美
接下来,齐斯曼问及其他专家对展览创新的未来期许时,梅恩回应道:“在我看来,我们与文物互动带来的梦幻般的感受永远不会消失,当我与某件藏品产生深刻共鸣时,依然会汗毛竖立,这是极为激动人心的。数字技术能增强沉浸感,但我认为展览中不能没有文物。”梅恩希望大英博物馆能继续通过巡展或定制项目进行文物巡展,她还希望大英博物馆能继续平衡国际参观者和本地参观者的需求,借由正在推进的场馆重大修缮计划,在未来创造更多分享到机会。
普赖尔则表示:“博物馆的前景充满机遇。无论规模大小,博物馆的变革往往迟缓。但每个挑战都是机遇——这给予我们充足空间思考如何把握节奏,何时该从容规划,何时需果断行动。”她希望能够争取到公平的资助,尤其是帮助中小型文化机构释放潜能。
充满勇气的未来
普赖尔补充说:“我期待的未来,是在我们所面对的现实中,各种类别的博物馆都能探索无限可能。同时,我们也能被鼓励去真正践行那份时常自许却尚未企及的勇气。我期待的未来是我们可以真正从心所欲、勇往直前。”
专家们分享了心目中践行勇气的机构典范,特别提及了底特律艺术博物馆(Detroit Institute of Arts),这家国际知名机构通过与底特律本土当代艺术家合作,既支持艺术创作又促进城市艺术领域发展。
普赖尔介绍道:“当前正在展出的底特律艺术家蒂芙·梅西(Tiff Massey)个展,包罗当代底特律万象,尤其是以极具美感、充满智慧的细腻笔触诠释了非裔美国人的底特律都市美学。”
国际非裔美国人博物馆也与查尔斯顿艺术家弗莱彻·威廉姆斯(Fletcher Williams)开展了类似合作。
梅恩则以大英博物馆的实践为例,重点提及圭亚那裔英国艺术家休·洛克(Hew Locke)的特别展览,洛克通过馆藏文物探讨了大英帝国权力史。
同时,作为国际博协展览委员会(ICOM Exhibitions)联合主席,她推荐了爱沙尼亚国家博物馆 ——该馆为 2024 年 ICOM 国际文化遗产展览会议(ICEE)的主办单位。
展览中的创新:挑战与机遇
专家组最后讨论了行业面临的挑战。
普赖尔坦言:“作为博物馆从业者,我们面临的核心挑战之一是如何设置场馆来吸引观众亲临,同时确保无论人们身在何处,都能实现有效沟通。”她阐述了触达观众物理与数字的成本需求与基础设施需求,强调博物馆必须兼顾城市中心区与乡村社区的受众。巴哈马群岛(Bahamian Archipelago)巡展的物流系统正是这类挑战的一个例子。
梅恩指出:“我眼中最严峻的挑战来自地缘政治。某些曾被压制的声音正在复苏,而部分群体对必要对话与沟通的封闭态度令人担忧。我们需要展开这些讨论,促使公众以批判性视角审视博物馆及其对更广泛群体的社会价值。”
“我们需要展开这些讨论,促使公众以批判性视角审视博物馆及其对更广泛群体的社会价值。”
“展览如何引发情感共鸣?能否促使观众思考自身与其他社群的关联?了解过去,我们能从中汲取什么?对我而言,挑战在于维持这些沟通渠道的畅通。”
“当前我们正身处至暗时刻。让人们感到安全地参与讨论,确保对话持续进行,显得尤为重要。我期待这些挑战能转化为机遇,推动我们继续前行。”
“归根结底,我们需要保持开放心态。”
(姚懿芸 译自Blooloop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