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
- EN
- Français
- 日本語
- 한국어
- 繁體中文
当博物馆遇上宠物热
爱彼迎(Airbnb)、照片墙(Instagram)和你所在的本地博物馆有什么共同之处?很可能是它们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爱狗人士,这些人可不忍心把自家毛茸茸的小伙伴独自留在家里。要是这听起来有点意外,不妨看看以下数据:2023年,宠物旅行服务市场价值20亿美元(译者注:约145亿人民币),预计到2032年将翻倍至46亿美元(译者注:约333.6亿人民币)。没错,宠物经济正掀起热潮。
随着宠物友好型旅行成为主流,博物馆迎来融入这一趋势的机遇。但核心问题在于:那些曾高悬“禁止宠物入内”的文化机构,是否应向宠物敞开大门?答案或许出人意料。
宠物友好的经济账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组数据。美国航空公司每年运输超百万只宠物,酒店与航司争相推出机上宠物零食、奢华宠物套房等配套服务。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人们越来越把宠物视为家庭成员,而家庭度假时,“全员参与”已成为刚需——四条腿的成员也不例外。博物馆虽未全面跟进,但少数先行者已收获意外红利。社交媒体在此扮演关键角色:“铲屎官”堪称最活跃的内容创作者,乐于分享爱宠的每一站打卡照。一座对宠物友好的博物馆?这正是照片墙(Instagram)上的黄金素材。
但这么做真的值得吗?会不会带来一堆麻烦呢?
华沙国立民族学博物馆:宠物与波兰文化的奇妙融合
华沙国立民族学博物馆(National Ethnographic Museum in Warsaw)步子迈得更大,直接向宠物开放室内展厅。是的,您没看错,狗狗(及其它宠物)可随主人在展品间漫步。这一大胆举措折射出博物馆打造包容性、深化社区联结的宏观战略。
该馆传播主管伊洛娜·西科尔斯卡-皮沃瓦奇克(Ilona Sikorska-Piwowarczyk)说,这是他们在社交媒体上最受欢迎的活动之一。宠物与展品的合影推文引发空前的互动,吸引了年轻且热爱宠物的观众群体,而这通常是博物馆难以触及的群体。规则清晰(宠物须牵绳、仅限特定区域开放),博物馆成功在开放与保护间找到平衡。
更耐人寻味的是,此举激发内部创新:馆员现定期策划服务边缘群体的新方案,证明一个创意足以引发涟漪效应。
风险管控指南
当然,不是所有博物馆都想向宠物敞开大门。狗狗和那些脆弱的文物可没法友好共处。但重点是,要实现宠物友好,并不意味着要让动物在馆内随意通行。
以下策略可助博物馆谨慎试水:
1. 限户外区域:若有花园或露天展区,可从此入手。此类空间天然适配宠物政策,风险低于室内藏品区。
2. 特别活动试点:无需制定长期政策,可尝试“爱宠开放日”或“公园萌宠行”等限时活动,以轻量级方式试水。
3. 明确规则:强制牵绳、规范行为、限制宠物体型或数量。简单条款即可显著降低风险。
4. 宠物主题互动:若场馆不宜宠物进入,仍可通过虚拟展览、宠物周边商品或与本地收容所合作,与爱宠群体建立联结。
深层价值:为何值得关注?
从经济角度来看,宠物友好政策确实很有吸引力,但背后是更深层的文化转变。宠物友好政策不止关乎动物,更传递机构紧跟现代价值观——宠物象征家庭、包容与趣味,这正是年轻群体对文化空间的核心诉求。
通过渐进式的改革,博物馆既能吸引新客群,又不至疏远传统观众。回报何在?访量增长、社媒声量提升,以及“前瞻包容”的机构声誉。
结语:宠物经济的新蓝海
核心结论清晰:宠物经济规模庞大,而博物馆长期缺席。宠物友好型旅行的崛起,昭示人们渴望文化体验与爱宠共享。无论是户外活动、特别政策,抑或售卖宠物主题商品,每座博物馆皆可找到参与路径。
问题已非“能否负担参与成本”,而是“能否承受错失之痛”。通过创新方式拥抱爱宠人士,博物馆将保持时代相关性、拓展受众,并打造契合当代观众情感的体验。这不仅关乎“摇动的尾巴”,更关乎构筑如家般温暖的博物馆叙事空间。
魏雨欣 译自Museum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