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博物馆联盟趋势观察2017(一)
美国博物馆联盟自2012年始,已连续6年发布《趋势观察》预测报告,在全球博物馆界引起了强烈反响。这些报告基于未来博物馆中心的研究成果对博物馆界的新趋势进行预测,介绍了趋势的发展,给社会和博物馆带来的影响和博物馆的应用案例,并对博物馆如何应对提供了建议。2017年的《趋势观察》报告阐述了包括同理心(Empathy)、刑事司法改革、人工智能、移民与难民和敏捷设计(Agile Design)在内的影响未来的五大趋势。
趋势一、换位思考——弥补缺失的同理心
“人们总在谈论联邦赤字。但我认为,更应该关注的是我们缺失的同理心,一种为对方设身处地着想的能力;我们需要站在那些和我们不同的人的立场上去看待世界,比如饥寒交迫的孩子、失业的钢铁工人、为您打扫房间的移民妇女等。”——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
同理心是哺乳动物的本能,这一基本功能在神经化学机制作用下有助于我们建立相互关系。同理心促进社会的联系,使我们团结在一起,为人们提供了遵守社会规范、相互建立信任的生物学基础。在当今人类正迫切需要增进相互理解的时候,全球范围内的研究人员都记录了人类的这一重要能力正在弱化的现象,这一消息不免令人沮丧。然而,好消息是,正如身体的创伤可以愈合一样,我们可以通过心理训练来增强弱化的同理心。博物馆所具有的内在优势可以让其成为同理心的有效引擎,帮助人们理解“他者”,从而巩固社会关系。
对社会和博物馆的影响
同理心在公民参与和民主运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对诸如流浪人口、贫穷、失业、收入不平等等社会问题的处理,公民与决策者是否具备换位思考的能力,这一点影响极为深远。对最底层社会成员的同理心可以引导我们摈弃严苛的政策,采取基于人的价值与尊严的解决措施。
一直以来,博物馆力求向社会展示它们贡献的实际利益,且已有证据显示,博物馆所采用的浸入式讲故事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同理心。据美国《综合社会调查报告》的数据分析显示,参观博物馆等其他一些艺术活动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公民参与度、容忍度和无私奉献精神。2013年,研究人员对开馆不久的水晶桥美国艺术博物馆所接待的校外参观活动进行了调研。研究发现,即便只参观过一次博物馆,学生们不仅表现出更多的“历史同理心”,而且容忍度也得到显著提升。由于包括同理心在内的社交情感能力影响着教育与人生的远期发展,因此博物馆可以利用这点向社会宣传博物馆的重要意义:博物馆通过培育同理心增进了社区的情感联系,提升了社区的教育效果,促进了社区的经济发展。
给博物馆的建议
• 除了向公众提供事实与阐释原由的能力外,博物馆还需评估自身在培育同理心和其他情感技能方面的作为。对于那些深受压力与暴力摧残的社区而言,博物馆这一优势显得尤为重要;对于那些握有权力的观众而言,无论他们身为父母、政客、教师或警察,同理心都是一项重要技能。
• 创造和谐的环境以促进陌生人之间的对话,让背景不同的群体开启有意义的交流。正如同理心博物馆创始人罗曼•柯兹纳里奇(Roman Krznaric)的观点,“摒除对别人的偏见和先入为主的想法,最好的一个方法就是与陌生人聊天。”
• 请关注最近博物馆界发起的“机构同理心”运动。2014年美国博物馆联盟年会上,一群博物馆专业人士在一场小组会议中获得灵感,开启了“同理心博物馆”合作项目,以探讨机构行为如何体现同理心。他们认为,“正如一个具有同理心的人会对另外一群人或某个人的思想、情感和体验产生共鸣一样,一个具有同理心的博物馆与社区联系非常紧密,它对社区的价值、需求与挑战十分了解。”
博物馆案例
同理心博物馆的移动装置“穿上我的鞋步行一英里”
• 2015年,为了培养观众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能力,艺术家Clare Patey和哲学家罗曼•柯兹纳里奇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同理心博物馆。博物馆的一个开馆展览就只有一个移动装置“穿上我的鞋步行一英里”。这是一个“互动鞋店”,展览邀请观众穿上其他人的鞋走一英里,同时倾听鞋的主人讲述他们的人生故事。
人类图书馆项目在芝加哥
• 人类图书馆是一个巡回项目,它将真实的人暂时租借给“读者”,让双方展开对话从而消除彼此的刻板印象和偏见。项目开辟了一个安全的空间,人们可以在此与那些他们在生活中不相识的人进行一对一的交流,从而促进相互之间的理解。参与交流的人可能是一个单亲母亲、一位警察、某个流浪汉或遭遇过性侵的人,身份各异。自2000年建立以来,人类图书馆已经巡回70多个国家,在许多博物馆落户,其中包括芝加哥的美国国家老兵艺术博物馆、伦敦的同理心博物馆、渥太华的加拿大战争博物馆、雅典的贝纳基博物馆(Benaki Museum)和英国的凯文葛罗夫美术馆(Kelvingrove Art Gallery)。
• 失恋博物馆除了在克罗地亚萨格勒布和洛杉矶开设分馆外,还有一个动态的网站。博物馆讲述了“你们、我们以及我们如何相爱与分开的故事”。博物馆鼓励公众捐赠与失恋有关的物品及讲述相关的故事,这一全世界人类共有的体验将不同地点、时代与文化的人们联系起来。策展研究人员通过这些讲述了相爱与分手故事的收藏,让观众踏上了一次“体验同理心的世界之旅”。在忏悔区,博物馆鼓励观众分享各自的经历,并对各自失败的恋爱关系进行反思。博物馆利用创新的方法让人们的伤痛得以治愈。
• 阿马尔•巴克斯(Amar C. Bakshi)与共享工作室的艺术家们一起将一些废弃集装箱改造成一个个“入口”,利用浸入式视听设备让世界各地的陌生人汇聚一堂。第一个入口将纽约与德黑兰的市民联系起来,利用提示问题引导人们探讨他们之间相同的人性,比如“什么会让明天变得更好?”等等。自2014年项目发布以来,这些“入口”已经持续为华盛顿特区、古巴哈瓦那和阿富汗赫拉特等地的人们建立了联系。众筹网站平台Kickstarter为他们的想法提供了资金,创始人在训练营向人们解释了他们创建“入口”的动机:“如果我们不再与不同的人们进行有意义地交流,我们理解他人的能力就会削弱,阶层、种族与身份不同的人群之间的隔阂将会加深。”
趋势二、让公正传承——民权的未来
放眼全球,人们正对现有的体制如何制造或不断延续各种不公平现象产生了质疑,开始重新审视司法制度的意义。比如,美国正反思其刑事司法体系,并严格审查美国的法律、执法、量刑、监狱以及针对刑满人员的政策正如何破坏社会的稳定。人们认为司法体系存在偏见,社会抗议不断涌现;社交媒体日新月异,使得一切变得更为透明、更加普及;公众对财富不公平加剧的担忧,以及社会经济阶层流动性不足,这些力量推动了上述现象的产生。这些变革力量推动了社区的诞生,而社区又被这些力量撕裂。博物馆作为社区的服务者,除了帮助社会了解民权未来发展方向,还可以趁机反思他们将如何结合社区的权力、安全与秩序的现状来运营机构。
对社会和博物馆的影响
刑事司法改革是帮助遭遇冲突的社会重建法律秩序的重要手段,受国际社会普遍重视。这些改革必须尊重人权,改变公众对执法部门的印象,并对警务与监狱工作做出针对性的调整。
现有司法体系的不公所导致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余波给博物馆社区带来了冲击。越来越多的人们要求博物馆在处理这些紧张关系中发挥作用,为社会公正进行呼吁,充当对话的平台、创伤愈合的场所。
给博物馆的建议
• 博物馆举办展览和活动,探讨有关刑事司法的议题。为公众与监狱犯罪人员或刑满释放人员建立联系,从而促进双方相互理解以及培育同理心。不再袖手旁观,对现有体制的负面影响和改革效果表明立场。
• 博物馆需检查本馆的招聘政策,特别是针对雇员的犯罪记录背景调查。美国联邦政府和150多个市镇通过了一项“禁止询问犯罪记录(Ban the Box)”的政策和“机会均等”公平就业法,禁止雇佣机构在招聘初期询问申请人的刑事记录。即便博物馆所在的城市或郡县没有采用该政策,那么博物馆可以主动地宣誓,将不会在招聘初期使用以前的犯罪记录来淘汰某些应聘者。博物馆可以选择主动帮助刑满释放人员,为他们提供工作培训和就业机会,同时鼓励他们申请博物馆的工作岗位。
• 重新检查安全措施,了解相关的政策或步骤是否会给某些观众造成威胁或排斥部分观众。
博物馆案例
• 东州监狱博物馆的展览“今日监狱:大监禁时代产生的问题”,摒弃了以往对监狱改革中立的历史立场。展览开篇是400号字体印刷的一句总结——“大规模监禁收效甚微”,接着播放了两党对改革的立场声明。在展览中,观众被询问他们是否有过违法行为,如果有,留下一份笔供。员工们认为这个展览呼唤人们的同理心,让观众意识到他们将如何影响美国的刑事司法体系。
• 1877年至1950年间,美国南方12州的4000多名非洲裔美国人曾遭受私刑,“公正司法倡议”行动正在寻找他们遭受私刑的所在地,并把这些地址记录下来,设为纪念地。该倡议计划创建一个纪念博物馆,馆名叫做“从奴隶制到大规模监禁”,将于2017年开馆。4000多位遇难者的姓名将被刻在多个水泥石柱上,每个石柱代表了美国曾经动用私刑的小镇。全美各县都可以获得并展出代表本县水泥石柱的复制品。这些装置将揭示私刑、死刑现在的量刑情况和大规模监禁之间的历史联系。
• 位于南非约翰内斯堡的宪法山博物馆曾是一座监狱,监狱里曾关押过许多著名的犯人,包括民权活动家纳尔逊•曼德拉、英雄甘地、乔?斯洛沃(Joe Slovo)、艾伯蒂娜•西苏鲁(Albertina Sisulu)和曼德拉前妻温妮•曼德拉。博物馆讲述的故事提醒观众,司法体系如何被用来压迫群众、维持现状,展览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维权行动的力量。这座博物馆如今仍发挥着功能,也是南非宪法法院所在地,这所当地的最高法院负责捍卫所有公民的权利。
“提高关注项目”中,学生们正在完成克拉克艺术研究所布置的写作任务
• 马萨诸塞州威廉斯镇的斯特林与弗朗斯•克拉克艺术研究所(Sterling and Francine Clark Art Institute)与伯克希尔县少年法庭合作,推出了为高中学生提供替代性处罚方案的“提高关注:回应艺术需要自我表达”项目。在5周多的时间里,参加活动的青年人参与不同的小组活动,包括写作、自我意识觉醒训练、展厅参观和讨论,将艺术作为检查他们人生和提高潜力的催化剂。自2006年该项目诞生以来,该项目已经为120多位青年人提供了服务,记录显示这些学生行为表现出较大改观,他们对自身和艺术的态度都得到了改善。
(未完待续)
(伊丽莎白•梅里特/著,谢颖/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