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美国博物馆联盟趋势观察2017 (二)

news_publish_date: 
2017-04-24 10:21
news_author: 
湖南省博物馆/编译
Body: 

趋势三、智能机器的兴起

  “有人担心人工智能会让人类相形见绌,但是,对存有这类想法的人来说,即便只是凝视一朵花,也会自叹不如。”——阿兰•凯,计算机科学家
 

  3D打印画作《未来的伦勃朗》运用深度学习算法和面部识别技术从346幅伦勃朗画作中提取数据制作完成。该项目由ING银行和广告代理公司J Walter Thompson发起。

  如今的计算机系统可以处理不确定的内容,可以从经验中学习、做预测、完成复杂语境下的语言翻译,而人们过去认为这些工作只有借助人类大脑才能完成。有些神经网络系统甚至可以模仿人脑。各种新兴的人工智能形式飞速发展,未来可能超越人的能力,让我们不断生产的海量数据释放巨大的潜力。和任何技术革命一样,人工智能不仅预示着美好的未来,也伴随着危险。人工智能算法发展迅猛,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善人类的生活水平,但是智能机器可以比人思考得更快、成本更低廉,在许多情况下效能更卓越,因此,人工智能有望取代许多专业工作。博物馆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处理越来越庞大的数据,并为博物馆创新提供新方向。

  对社会和博物馆的影响

  人工智能可以从多方面推动经济增长,让世界变得更好。人工智能汽车对公共交通将产生巨大影响,可以减少交通堵塞和尾气污染,还可以为老年人和残障人士提供便利。人工智能可以提高医疗水平,提供人性化的医疗服务,并提升诊断水平。人工智能还可以应用于解决那些单靠人类无法去除的社会顽疾;研究人员正在利用机器学习技术绘制全球贫困人口地图,精确性前所未有;斯坦福大学的一位大学生正在设计一个聊天机器人,帮助那些无家可归的人获得帮助。但是人工智能最令人兴奋的领域可能还是教育领域。IBM公司的Watson家族正在将这种学习变为可能。尼尔•斯蒂芬森(Neal Stephenson)的虚构小说《钻石时代》描述一个反乌托邦社会。面对文化与经济的巨大裂痕,人工智能机器人开始担任儿童导师,他们充满人性,并积极响应需求,可以为所有人提供高质量教育,从而引发了社会变革。如果上述案例听起来太像科幻场景,那么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发起的“教育优势”项目已开始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数字导师”加快对海军新兵的培训进程。

  随着人工智能效率不断提高,成本更加低廉,它将成为博物馆提升运营能力的标准工具。人工智能不仅可以替代员工,还可以让那些无法负担资深专家薪酬的较小型博物馆享受人工智能提供的服务,内容涉及法律咨询、营销、通讯、数据分析等方面。若我们开发了该技术的插件程序,即便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本身也并不一定需要专业人士加入。布鲁克林博物馆开发的获奖软件——“提问”可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帮助幕后员工回答观众的提问。想象一下,在未来,任何博物馆的观众都可以向人工智能专家提问,人工智能专家可以挖掘自己博物馆的藏品信息,也可以获取互联网上大量的学术资源。

  给博物馆的建议

可以和儿童展开趣味对话的人工智能玩具

  • 利用新工具让人工智能变得更加可及、费用更加低廉,从而替代现有员工,提高博物馆的运营效率。博物馆可以利用认知会话技术,比如由IBM公司开发的Watson虚拟代理,它可以被用来帮助初创企业、小型公司及大型公司,还可帮助观众规划参观、预定票务和探索线上资源。人工智能私人数字助理,比如苹果公司的Siri、谷歌助理、微软的Cortana、Facebook的M和亚马逊的Alexa(或者是更强大的后起之秀),都可以安排会议、检索文件和提供提醒服务,它们让员工解放出来,将更多的时间花在创意工作上。越来越多的开放资源或价格实惠的平台和应用编程接口(比如IBM的项目Intu)将帮助技术员工为博物馆量身定制人工智能,无需从头开始编码。

  • 博物馆需预测包括图片和文档在内的数据的增长速度,从而估计人工智能工具将在何时会成为唯一的实用管理工具。结合博物馆自身的资源,确定外部数据的范围和规模,让人工智能可以创造出更多的意义与联系。

  • 让公众了解技术进展,这样他们可以就新兴技术的使用和界限做决策。在一篇有关人工智能未来的报道中,斯坦福大学的研究员指出,“如果社会带着恐怖和怀疑的眼光来看待这些技术,这可能会阻碍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或使它们转入地下发展,将严重妨碍人工智能技术的安全与可靠性。”通常,公众对人工智能的了解来自于一些著名人士,比如埃伦•马斯克和史蒂芬•霍金,两人认为这项技术将会对人类带来威胁。博物馆可以让人们更多地了解人工智能,鼓励公众展开讨论:为了管理人工智能的应用,我们将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道德中赋予什么样的价值观念,以及我们如何应对随之而来的失业和收入减少的问题。

  博物馆案例

  • 挪威国家博物馆正在试验如何将机器学习和深度神经网络技术应用于藏品研究。他们利用机器视觉来识别和标记图像。基于机器的“无情境凝视技术”(context free gaze),该博物馆还利用该程序来统计藏品信息,并创建意想不到的联系。

泰特美术馆的人工智能项目——“识别”

  • 2016年的泰特美术馆数字创新IK奖重点关注了人工智能。获奖作品“识别”是一个人工智能项目,它将真实的新闻摄影与泰特收藏的英国艺术图像之间的相似性进行比较和配对。“识别”算法在3个月内完成了路透社新闻图片的扫描,然后分析时事新闻快照和博物馆收藏与档案图像之间的共同点。“识别”采用了包括物体识别、面部识别、色彩和构图分析的机器视觉能力,以及文本和图像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在内的多项人工智能技术。依靠这些技术,该程序可以分析文本和主题,然后撰写图像对比的分析意见。人类会对新闻图像与艺术作品配对的结果产生相应的反应,而“识别”的开发者还在测试该程序是否可以从人类的反应中学习。

机器人艺术评论家贝瑞森

  • 巴黎的凯•布朗利博物馆给展览“人物:奇怪的人类”配备了一台机器人,它是一个人工智能的艺术批评家;在这个2016年举办的展览中,人类学家探讨了无生命体如何通过与人类的互动变成了“有生命体”。本着这种探究精神,机器人贝瑞森(以已故艺术评论家贝纳德•贝瑞森的名字命名)跟踪人类参观者对展厅的藏品做出的反应,通过分析观众的面部表情,从而形成自己的意见:看见喜欢的藏品时会面露微笑,身体前倾;持负面看法时则会皱眉和后退。

  趋势四、重塑世界:迁移、难民和被迫迁居

  “难民问题有可能成为21世纪的决定性问题。”——亚历山大•贝斯,牛津大学难民研究中心主任

  战争、压迫、政治动荡、气候变化、环境灾难和经济萧条造成人口大规模迁移,被称为是“本世纪的决定性问题。”被迫迁离家园的人们生活从此改变,接纳他们的社区也被重塑,伤痛的经历激发了人类最善和最恶的一面。博物馆可以利用自身的影响力为原有住户和新加入者之间建立桥梁,从而缓解恐惧、建立信任、找到共同点。而新的移民也可以帮助博物馆重新审视他们与地方、文化遗产和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

  对社会和博物馆的影响

  经济危机、失业率上升、内战及恐怖活动使人们被迫离开家园,这也导致他们对旁人的仁慈或博爱丧失了信心。

  世界各地的新社区想要鼓励或要求这些“外乡人”遵守当地的规则,却难以拿捏分寸。比如,由于服装历来被视为是文化身份强有力的象征,针对服装的争议使双方关系更为紧张,许多欧洲国家禁止或正考虑禁止人们在公共场所佩戴面纱或在海滩穿戴保守的“布基尼”。此类禁令挑战了言论自由、宗教自由等基本人权,但仅靠司法判决难以解决潜在的文化冲突。2015年德国首相安吉拉•默克尔对难民开放德国边界,几个月后,公众对难民的同情心下降。澳大利亚的斯坎伦基金会的记录显示,随着公众同理心与社会信任度的下降,反移民的情绪日益高涨。

  移民与难民,作为博物馆社区的成员,他们有自身的特别需求,即便定居新的国家,仍时刻铭记和保护他们的历史与文化。移民可能需要语言和工作培训,并且希望获得新社区的包容与理解。他们可能需要帮助来恢复创伤。博物馆可以利用藏品为移民重塑社区提供历史语境和观点。通过这种方式,博物馆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对话和同理心,从而有助于伤痛愈合,缓解难民和老居民之间的恐惧和紧张情绪。

  给博物馆的建议

  • 利用讲故事的方式建立同理心,从而战胜恐惧与偏见。新闻报道往往过于强调最糟糕的事情,制造了恐惧的氛围。博物馆需思考,如何通过馆藏讲述人类迁移的故事和社区的历史,以此保持平衡。移民随身携带的物品体现了他们的文化,博物馆可以邀请移民分享有关这些物品的故事,并从艺术、艺术品和自然界的角度探讨人们对世界、历史、时事以及文化规则的不同认知,从而改善移民和新社区之间的关系。博物馆需重视移民的专业技能,因为他们可以给博物馆员工传授有关他们自己的收藏品的知识。博物馆可在帮助难民找工作、融入社区的同时,满足他们的实际需求。

  • 博物馆还可以雇用难民。德国文化部曾聘请叙利亚难民,让他们用本国语言给参观柏林博物馆的难民做导览,文化部不仅给这些难民雇员提供薪水,还给予了他们无价的社会认同。有些难民还具备博物馆需要的专业背景。博物馆还可以让移民加入创客空间或者出售他们的作品,为他们提供更多的经济机遇。随着博物馆发展加速,博物馆可以建立专门的培训项目,帮助难民找到新工作。

  • 小举措,大收益。难民因遭遇战争或经济危机而不得不背井离乡,邀请他们一起在友好的环境下共餐、演奏音乐,或者闲逛,可以使他们伤痛缓和。博物馆可以提供与日常运营无关的服务:带他们参观新城市,向他们介绍不熟悉的社会制度,帮助申请文书,寻找社会服务或者学习新语言。许多非营利机构为难民提供了很多帮助,博物馆可以在此基础上努力,比如,参与当地的安置项目,锁定那些可能需要博物馆服务的家庭与个人。但是,正如学者Maria Vlachou所说,当博物馆关注于“它们的自身责任和具体贡献时,博物馆可以发挥最大的作用,在增进难民的理解和包容上,没有其他的机构可以与之匹敌。”

  博物馆案例

  • 2014年12月,时任德累斯顿艺术收藏基金会主席的哈特维•费舍尔对德国当时兴起的反移民、反穆斯林暴力运动做出回应,在博物馆的正面投射标语——“所有人的德累斯顿”,同时还悬挂条幅,上面写着“德累斯顿州艺术藏品基金会的作品来自五大洲。这座房子里都是外国人。我们为自由的萨克森州感到骄傲。”还有一个条幅上写着“见朋友”,以此来邀请难民和当地人参观博物馆。由于德累斯顿是“德国反移民、反穆斯林化运动(Pegida)”的诞生地,这种做法显得尤为重要。
 

  英国米德尔斯堡现代艺术学院举办的展览,“如果所有关系达到平衡,那么这个建筑就会瓦解。”

  • 2016年,英国米德尔斯堡现代艺术学院(MIMA)与当地的一家难民和避难者慈善机构“人力与文化资助”合作,发起了一个针对移民的项目,名字叫做“如果所有关系达到平衡,那么这个建筑就会瓦解。” 项目期间,艺术学院举办了一个展览,并为当地移民社区提供了很多帮助,他们建了食品库,为移民免费供应午餐,还提供了可接入互联网的电脑。MIMA院长Alistair Hudson曾在自己的文章《为什么艺术博物馆必须要推进社会公平》中指出,“博物馆所做的努力提升了选区的形象,”让这些“居无定所的人们”有机会参与和构建主流文化。2013年,米兰大屠杀纪念馆在位于米兰中央车站下层的第21站台开馆。在二战期间,成千上万名犹太人从这里被运往集中营。纪念馆的中庭刻着“冷漠”两个大字以提醒观众:正是人们的冷漠才让大屠杀得以发生。2015年7月,许多非洲难民涌入车站,并使用博物馆的洗手间。该馆的员工不但没有阻止这些人,还为他们提供了洗漱用品和纸巾,分发了志愿者捐赠的洗脸盆、洗涤剂和晾衣架,为35个难民提供了折叠床。他们中大部分人来自厄立特里亚和埃塞俄比亚。纪念馆基金会副主席宣称,纪念馆肩负历史使命,这决定了它在当代社会应该担负责任,“我们不能再冷漠”。

 
  (未完待续)

(伊丽莎白•梅里特/著,谢颖/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