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域建构·博物馆学》 A New Discourse on Museum in Taiwan
一、出版信息 二、内容简介 作者林崇熙,现任职于台湾国立云林科技大学,为人文与科学学院代理院长及文化资产维护系教授,并教授“博物馆学专论”等相关课程,其专长为文化资产、博物馆及相关领域。本书作为博物馆人提醒自我的一本专业必备书,对博物馆及博物馆学有许多独到且精辟的见解。它从“人与天关系中的博物馆”、“人与人关系中的博物馆”、“人与物关系中的博物馆”、“人与自我关系中的博物馆”四个方面来论述博物馆学,深入浅出,最后以“博物馆是一种生活方式”让读者重新思考什么是博物馆这个最根本性的问题。 本书作为一本论述博物馆学的书籍,的确如同书名“跨域”与“建构”所指,从文化主轴出发,跨越了博物馆学、哲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研究等种种在现代社会中人人必须面对的问题,引领读者深思:博物馆究竟是什么?并重新建构了大众对于博物馆的认知。即博物馆的积极意义在于:它通过“物”,透过诠释性再现的方式,将丰富的文化生命感带给观众,并与之进行有效的互动。因为每个人的生命经历有限,不但没有太多机会纵横四海,更没有机会通达古今。因此,一个人若想要拓展生命的广度与深度,就需促使自身与上下古今的千千万万种生命来进行互动,而博物馆便是极少数可以达到此任务的场所与方式。 本书不同于其他博物馆学的相关书籍,通常以博物馆功能或是部门分配为主题论述,它却以“异质地志”作为博物馆本质,并贯穿整本书的中心,这在博物馆学一类的书籍中,是最令人感佩的。本书不以“文物典藏”、“展览规划”、“文物修复”、“教育推广”来区分博物馆内部的业务,而是将博物馆定位在结合“历史之镜”、“公共论坛”、“社会运动”的有机体。另外,本书在论述中引用了大量具体实例,这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仅一方面能够理解台湾博物馆发展史上的种种时空局限,而且另一方面又能从多视角来反思博物馆在多种社会关系中的定位。以原住民文化为例,书中一方面说明了文化中权力的消长关系,并将台湾博物馆的历史与台湾社会变迁作结合,涵盖了历届政权下的文化主体;另一方面又以文化为主轴,将视野扩大到整个生命主体,将原本“以物为主”的博物馆,推动转向为“以人为主”的博物馆。 三、目录 缘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