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代人面纹方鼎
![高38.5,长29.3,宽23.7厘米 1959年宁乡县黄材寨子山出土 湖南博物院藏 整体以云雷纹为地,器壁四面装饰高浮雕的人面纹饰,腹内壁铸铭文“大禾”两字。这是目前出土商周青铜器中唯一一件以人面纹作为主题装饰的青铜方鼎。鼎历来是国家权力的象征,人面纹方鼎体现了王权与神权的结合,更是体现出古代长江流域文明的独特意识形态与祭祀礼仪风格。 商代人面纹方鼎](https://web.hnmuseum.com/sites/default/files/styles/zhuanti_squareimg/public/39187_A_1.jpg?itok=7jGfQXcH)
-
姚燕安 + 樊丽娜《多足行鼎》
![数字艺术、机械装置 / 大 :38.5×29.8×23.7cm/ 小 :15×15×12cm 216(个)/3'/3D 打印、 铝合金工艺 / 数码 /2023 《多足行鼎》是传统与科技的对话,也是现代科技向传统文化的致敬。“人面纹铜方鼎”代表了古代文明和传统文化遗产,“多足行鼎”代表了数字时代的未来科技,用几何意向链接传统和未来,继往开来,继承古代文物之精神基因,开辟未来艺术科技之融通境界。 姚燕安 + 樊丽娜《多足行鼎》](https://web.hnmuseum.com/sites/default/files/styles/zhuanti_squareimg/public/%E5%A4%A7%E7%A6%BE%E6%9C%BA%E5%99%A8%E4%BA%BA%E8%A1%8C%E9%BC%8E%E6%95%88%E6%9E%9C%E5%9B%BE06.jpg?itok=Rx2IeGli)
-
商代豕形铜尊
![高40厘米,长72厘米 1981年湘潭九华乡桂花村出土 湖南博物院藏 商代以猪为造型的酒尊仅此一件。豕尊的装饰很有特点,双眼圆睁,獠牙外露,两耳竖立,臀腹滚圆,四胶粗壮,尾下垂。盖上捉手残缺,根据残存情况复原成凤鸟形,器身大面积用鳞甲纹。前后肘部饰夔龙纹。此器重达30多千克,容积有13公升,盛满之后,一个人难以搬运。肘部前后各有一圆形管孔,经过尊腹,直通另一肘部。通过此管孔,可以穿系绳索,便于搬运。 商代豕形铜尊](https://web.hnmuseum.com/sites/default/files/styles/zhuanti_squareimg/public/39273_A.jpg?itok=AZTkUjJE)
-
张沐辰《数字猪尊》
![数字艺术、多媒体装置 / 尺寸可变 / 综合材料 /2023 动态装置作品《数字猪尊》以湖南博物院藏豕形铜尊为原型,结合全息扫描获取的数据进行创作。作品将豕尊的数字模型进行解构,以透明的线框装置展示其形态和内部结构,探索豕尊的起源,构造虚实交织的空间。 张沐辰《数字猪尊》](https://web.hnmuseum.com/sites/default/files/styles/zhuanti_squareimg/public/%E7%A5%9E%E6%9D%83%E5%8A%A8%E7%89%A9%20%E6%95%88%E6%9E%9C%E5%9B%BE.jpg?itok=8mIl3eKc)
-
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复制品)
![西汉初期(公元前206—前168年)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 湖南博物院藏 据墓中遣册记载,T形帛画名为“非衣”(即“飞衣”),是墓主灵魂升天的媒介。帛画设计的空间与图像组合,描绘了通向天国的仪式与途径,体现了汉代的宇宙观和生命观。画面充满自然气息、神秘意味和浪漫色彩,多重古代神话和人们永生愿望浑然融合。构形布局完美、图像造型生动、色彩鲜艳和谐,具有很高的思想与艺术价值,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此帛画天上有金乌(太阳)、蟾蜍(月亮)、烛龙、飞龙和司阍(天国守门神)等;人间有墓主人在侍从拥簇下缓缓升天,其家人在祭祀;地下有巨人托举大地。相较于辛追墓帛画布局、构图略有差别:天上描绘满天星斗,有一日而非九日,天门下移至帛画中部;人间描绘四条龙绕璧向上,两两相背。墓主人肖像为头戴长冠、身着红袍、腰佩长剑的男子;下部描绘巨人并未托举象征大地的平板,而是双手擎龙。该帛画制作年代在前,画幅稍大,图像与内涵更为丰富。 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复制品)](https://web.hnmuseum.com/sites/default/files/styles/zhuanti_squareimg/public/6763_A.jpg?itok=699Z_UOe)
-
张小涛+张无量《神鸟》
![数字艺术、多媒体装置 /12'15''/ 数码 /2023 湖南长沙出土的马王堆汉墓帛画里有“黄泉、人间、天堂”三界,这是非常神奇的世界,其实就是古人的“元宇宙”,这是先民们朴素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是关于生死信仰、成仙成道的神话体系。今天我们身处于浩瀚信息的数字时代,每个人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个人在数字时代渺小如尘埃。我试图用量量《未来》册页中的虚构的神兽和符号来与马王堆帛画中的神鸟、飞龙、马、兔等神话符号来进行深度的对话,对伟大的汉代文明表达一种敬意。 张小涛+张无量《神鸟》](https://web.hnmuseum.com/sites/default/files/styles/zhuanti_squareimg/public/%E7%A5%9E%E9%B8%9F01%20%E6%95%B0%E5%AD%97%E8%89%BA%E6%9C%AF%208%2732%27%27%202023%20.jpg?itok=7x09nffn)
-
素纱单衣(复制品)
![西汉初期(公元前206—约前163年) 原物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湖南博物院藏 辛追墓出土。右衽(rèn,衣襟)、曲裾(jū,前襟),重 48 克。汉代文献描述其薄如蝉翼,轻若云雾。多数学者认为它应穿在绵袍之外,既可增其华丽,又具朦胧美感;也有学者认为是内衣。这是迄今所见最早、最薄、最轻的服装珍品,是西汉时期纺织巅峰之作,代表了汉初养蚕、缫丝、织造工艺的最高水平。 素纱单衣(复制品)](https://web.hnmuseum.com/sites/default/files/styles/zhuanti_squareimg/public/%E5%9B%BE%E7%89%871_80.png?itok=_cKVG4xY)
-
梁绍基《平面隧道》
![装置 /145×145cm/ 蚕丝 /2018 创作灵感来自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单衣”,蝉翼般透薄的丝织物却承载着千年历史。艺术家掌握了蚕的生物钟及其吐丝运动的摆幅、蚕在形体边缘堆丝的规律,由此创作出了轻薄而透明的圆形丝箔。当丝箔在墙上静静地投下淡影时,浮现而来,又穿墙而去,像是一条无穷伸延的隧道。 梁绍基《平面隧道》](https://web.hnmuseum.com/sites/default/files/styles/zhuanti_squareimg/public/124943_slider.jpeg?itok=1KbdXCHd)
-
梁绍基《8字谜》
![互动影像装置 / 尺寸可变 / 镜面亚克力、砂纸 ( 轮 )/2009 织品的基本构架是“十”字的经纬,但织物的构架则丰富得多。仔细观察蚕吐丝运动的轨迹呈“8”字,它重复着绵绵不断弥漫开去。这“8”字不仅是蚕生命纺织的密码,如数字符号“∞”,象征无限。作品影像记录着蚕吐丝时呈“8”字之迹,欢迎观众与蚕互动,体验之,用砂纸(轮)在镜面上一同画“8”字。 梁绍基《8字谜》](https://web.hnmuseum.com/sites/default/files/styles/zhuanti_squareimg/public/%E6%A2%81%E7%BB%8D%E5%9F%BA_8%E5%AD%97%E8%B0%9C_2009_%E5%B0%BA%E5%AF%B8%E5%8F%AF%E5%8F%98_%E6%B5%99%E6%B1%9F%E7%BE%8E%E6%9C%AF%E9%A6%86%E5%B1%95%E8%A7%88%E7%8E%B0%E5%9C%BA_2020_%E5%9B%BE%E7%89%87%E7%89%88%E6%9D%83%20%E6%A2%81%E7%BB%8D%E5%9F%BA%E5%92%8C%E6%B5%99%E6%B1%9F%E7%BE%8E%E6%9C%AF%E9%A6%86%EF%BC%881%EF%BC%89.jpg?itok=p6hTTIrJ)
-
周雯静《如云雾,如蝉翼》
![数字艺术、多媒体装置 /240×240cm/ 烟雾,亚克力,蝉翼 /2023 素纱单衣——轻若云雾,薄如蝉翼。湖南博物院马王堆汉墓出土两件素纱单衣,证明了汉朝震惊世界的丝织技术, 作品以一种意象性的方式探寻素纱单衣的美。作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以真实的蝉翼拼接而成,生命的死亡与虚无构成了真实的美。第二部分,是以素纱单衣为原型创作的数字艺术动画,以探寻美的历程找到文物轻薄的奥义。 周雯静《如云雾,如蝉翼》](https://web.hnmuseum.com/sites/default/files/styles/zhuanti_squareimg/public/%E3%80%8A%E5%A6%82%E4%BA%91%E9%9B%BE%EF%BC%8C%E5%A6%82%E8%9D%89%E7%BF%BC%E3%80%8B%20%E8%A3%85%E7%BD%AE01.jpg?itok=nm4IKTWt)
-
绛红纱地印花敷彩纱丝绵袍(复制品)
![西汉初期(公元前206—约前163年) 原物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湖南博物院藏 辛追墓出土。交领、右衽、直裾。以绛红色印花敷彩纱为面料,素纱为里,内絮丝绵。《说文解字》“直裾谓之襜褕(chānyú,直裾单衣)”。经测算,该衣里、面约用幅宽50厘米的衣料23米,合汉制10丈左右。印花丝织品在古代文献资料中有记载,但从未在过去的考古发掘中发现实物。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为迄今所见最早的印花、敷彩相结合的丝织物。该丝绵袍花纹印制线条流畅,层次分明,技艺绝佳。印花和彩绘相结合是技术史上一大变革,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涂料印染方面的杰作。 绛红纱地印花敷彩纱丝绵袍(复制品)](https://web.hnmuseum.com/sites/default/files/styles/zhuanti_squareimg/public/6292_A.jpg?itok=oELWO6T-)
-
顾静+夏炎《无极花》
![数字艺术、机械装置 /300×700cm/ 绢本绘画、钢、竹、木、影像 /2023 将“印花敷彩纱丝绵袍”中的衣纹图案提取为二维动画,在环形显示屏中播放有空间关系的衣纹图案的多维变换。装置部分由九层环形构成,每层12片,每片竹篾绢本上绘制有“印花敷彩纱丝绵袍”中的衣纹图案,包含绘花和印花两种工艺制作的地纹枝蔓与花穗、蓓蕾和叶,装置可上下移动以模拟花片的盛开与闭合。 顾静+夏炎《无极花》](https://web.hnmuseum.com/sites/default/files/styles/zhuanti_squareimg/public/%E6%97%A0%E6%9E%81%E8%8A%B1%20%E6%95%88%E6%9E%9C%E5%9B%BE02.jpeg?itok=pGDCVN3N)
-
嘎德《冰佛》
![影像装置 / 尺寸可变 / 冰模 /2006 选择"冰"做为媒介,是因为"冰"稍纵即逝的特性与形态上的不确定性。同时冰是水的固态,水是冰的液态,固体与液态之间的转化非常准确的表达了我对"无常"与"轮回"的理解。这件作品的过程很重要,其不断融化消失的每一分每秒都是观想这件作品的组成部分,瞬息间的细微变化是体验这件作品最重要是观念而非作品的结果。 嘎德《冰佛》](https://web.hnmuseum.com/sites/default/files/styles/zhuanti_squareimg/public/%E5%86%B0%E4%BD%9B-1.png?itok=fWVuCVAU)
-
汤柏华《莫高霞光》
![动画 /7'19''/ 数码 /2016 敦煌莫高窟历经千年的营造,无数的人把他们的信仰和对艺术的追求释放在每一幅壁画中,一幅壁画就是一个时代的呈现,这个力量太大了,现代人的生活环境决定了我们,也包括我们创作者自己很难凭空就进入到“传统”之中,所以我想让自己和团队的每个人首先必须要近距离的接近这个力量的来源,按照古人的这些繁复的制作工序,解读和传序古人心意,连接当下。 汤柏华《莫高霞光》](https://web.hnmuseum.com/sites/default/files/styles/zhuanti_squareimg/public/%E8%8E%AB%E9%AB%98%E9%9C%9E%E5%85%8901.jpg?itok=2XVOHRUT)
-
汤柏华《三兔幻月》
![绘画装置 /37×21×2cm×50 张 / 泥板 /2016 三兔共耳是莫高窟最有代表性的图像之一,其中以第407窟藻井的三兔设计极为巧妙,三只兔子共用三只耳朵,与静态的荷花和动态的飞天形成强烈的动静反差。我在创作《莫高霞光》时,以三兔共耳为象征过去、现在、将来的时间元素,设计成三只在敦煌鸣沙山上奔跑追逐的兔子,最后幻化成月亮,用这一镜头表现对于时间循环往复无始无终的思考。 汤柏华《三兔幻月》](https://web.hnmuseum.com/sites/default/files/styles/zhuanti_squareimg/public/%E4%B8%89%E5%85%94%E5%B9%BB%E6%9C%88.JPG?itok=qrdyteFb)
-
邵译农《心魔,心佛》
![装置 /300×300×400cm/ 艺术微喷 /2023 我借用了塔,以界画和建筑学中测绘图的形式重塑我心中的塔,和心中的体验。在展示方式上运用全息投影技术,在白色的空间投射出一个由线条建构的塔,人走进其中,让人回归到直觉灵性的幻像之中。层层分离的塔,既是打开,又是分体、断裂的幻境,正合我心中的观照。这里没有太多的艺术,而是作为艺术家,也作为人纯粹精神居所的重修和返归之路。 邵译农《心魔,心佛》](https://web.hnmuseum.com/sites/default/files/styles/zhuanti_squareimg/public/%E5%BF%83%E4%BD%9B%E5%BF%83%E9%AD%94%E6%96%B9%E6%A1%88%E5%9B%BE-02-1.jpg?itok=4Pyf0udO)
-
解丁泉《皮肤》
![影像装置 /500×700×10cm 15'/ 陶瓷、数码 /2021-2022 2022年鄱阳湖大干旱,湖水面积缩小创下了历史之最。面对这些生态问题的变化,我决定做皮肤这个作品,于是我在鄱阳湖拍摄取材了这次干旱面积的一千万分之一的面积图形。在我脑海里陶瓷的原材料来自于土,经过不断的加温可以变成陶或者瓷,于是我决定使用陶土一比一还原这块干旱面积的造型,最后烧成陶瓷。 解丁泉《皮肤》](https://web.hnmuseum.com/sites/default/files/styles/zhuanti_squareimg/public/%E7%9A%AE%E8%82%A4-4.jpg?itok=yw7VejuR)
-
吴洋《我们在这里...》
![数字艺术、多媒体装置 / 尺寸可变 / 数码 /2022-2023 通过对《韩熙载夜宴图》比较研究,从图像学、艺术社会学等角度来讨论现在我们生活的环境,画面巧妙地运用了长卷构图形式,其长度也可无限扩展,用来表现人物活动,可以不受某种特定时空的限制,在若断还连的若干场景组合及时空的变化中揭示人物性格及反映内心世界。 吴洋《我们在这里...》](https://web.hnmuseum.com/sites/default/files/styles/zhuanti_squareimg/public/%E6%88%91%E4%BB%AC%E5%9C%A8%E8%BF%99%E9%87%8C06.jpg?itok=XMPKdsKx)
-
王苡沫《沉默物椅》
![数字艺术、多媒体装置 /220×180cm/ 灯箱屏风 /2022 作品是以五代时期画家周文矩的《重屏会棋图》为蓝本,画面中用两个屏风搭建了三个平行世界,我结合当下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将出现的人物和物品都替换成桌椅,通过3维建构还原了现场与屏风里的场景,从三个不同的视角,用现代的数据去勾勒古代绘画中的三重意境。 王苡沫《沉默物椅》](https://web.hnmuseum.com/sites/default/files/styles/zhuanti_squareimg/public/%E6%B2%89%E9%BB%98%E7%89%A9%E6%A4%85%E6%95%88%E6%9E%9C%E5%9B%BE04.png?itok=KlnL7vB9)
-
林俊廷《响》
![互动影像声音装置 / 尺寸可变 / 数码 /2021 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世界于混沌中诞生——天地之气,凝而为山、融而为川,山水之间,万物有灵。自然之精华,天地之秀气,又进一步催生了阴阳晦冥、寒暑昼夜的万象变化。自魏晋士人崇尚老庄玄学的天人合一始,“山水”便慢慢从原本纯粹的自然环境,升华为了融合个体生命经验与审美感知的心灵之山水、精神之山水。“山水画”也从人物画中慢慢分离,逐渐发展为独立的美术题材,并藉由各种诗文歌赋的传颂,成为中国文化中独特的审美意趣与精神寄托。 林俊廷《响》](https://web.hnmuseum.com/sites/default/files/styles/zhuanti_squareimg/public/%E5%93%8D.jpeg?itok=t3gCMVyx)
-
邓国源《诺亚花园-2》
![多媒体装置 /1300×600×320cm/ 铝合金钢架、钢化单反镜面玻璃 /2016 由诺亚方舟获得启发来命名的大型开放性装置,以全新语境呈现了一个绿意葱茏、亦真亦幻的镜像空间,通过对花园外部的观赏和内部的参与体验,引发我们对虚拟和现实世界的思考。在现实和虚幻之间思考当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将诉求和理念共植于一个“生态环境”中,从而建构起内心深处的理想自然和精神花园。 邓国源《诺亚花园-2》](https://web.hnmuseum.com/sites/default/files/styles/zhuanti_squareimg/public/%E8%AF%BA%E4%BA%9A%E8%8A%B1%E5%9B%AD%20-%E8%A3%85%E7%BD%AE%E4%BD%9C%E5%93%81%E5%A4%96%E8%A7%82.jpg?itok=h9K1L4C0)
-
张燕妮《事死如生 羽化升仙》
![影像装置 /400×400×400cm/ 岫玉原石、高仿汉代玉璧、竹炭木镜面板 /2022-2023 整个作品以提炼抽象的视觉图象和象征性的物质材料来表达汉代人“事死如生”的升仙思想。以玉璧造型作为作品的中心主体,利用激光灯的光束造型将带有灵气的玉石送向天体。地面以镜为水,水代表着死后地下世界,十二边形是五行学说二十八宿和一年12个月,四种神兽是升仙的祥瑞。 张燕妮《事死如生 羽化升仙》](https://web.hnmuseum.com/sites/default/files/styles/zhuanti_squareimg/public/%E4%BA%8B%E6%AD%BB%E5%A6%82%E7%94%9F1.jpg?itok=6snroVED)
-
Brigitta Hosea(英国)《行走周期》
![影像装置 / 尺寸可变 / 数码 /2022 这是一个用粉笔和灰制作的脚印电脑动画作品,创作者比吉特·荷赛娅(Birgitta Hosea)的原声带由Charis Coke录制。在早期的佛教艺术中,佛陀不是由一个人物来代表的,而是通过一个脚印的形式留下他存在的痕迹。利用身体作为标记制作工具,这部电影是一个后唯物主义探索人体和我们生存所依赖的充满活力的地球物质之间的相互联系。 在持续的循环中重复,工作变成了永无休止的行走。 Brigitta Hosea(英国)《行走周期》](https://web.hnmuseum.com/sites/default/files/styles/zhuanti_squareimg/public/walkcycle%2004.png?itok=vwhDsQAs)
-
Tony Brown(法国)《星云/树上的两只鸟》
![装置 /330×500×175cm/3D 打印、高清喷绘 /2022 15年前,我开始研究一个关于物理学的系列,在一个非常基本的层面上:中子星和生物细胞(细胞和星星的宏观/微观)的几何相似性。我在想这种联系是理解宇宙的一种方式,也是理解我们的身体、生活、存在的一种方式。我把巴克明斯特富勒烯和逆转录病毒的结构混合在一起,做成了一个变异的几何生物集群,形成了类似于星云气团的外观和一棵有枝叶的树,以及一个大型的细胞、行星形状和两只象征性阴阳形状的鸟的画。 Tony Brown(法国)《星云/树上的两只鸟》](https://web.hnmuseum.com/sites/default/files/styles/zhuanti_squareimg/public/NEBULA%EF%80%A2Two%20birds%20in%20a%20Tree%20Tony%20Brown%2004.jpeg.jpeg?itok=U1VuNGKi)
-
Liliana Conlisk Gallegos(美国)《第六太阳之前:我们孩子的手抄本》
![影像 /3'08''/ 数码 /2023 《第六太阳之前》以模拟和数字元素体现了墨西哥裔美国人、墨西哥人的跨界视角。纺织书/手抄本是一种在其发展过程中被塑造和变形的作品。在粗麻布和细布织物上刺绣的是古代墨西哥抄本、奥尔梅克纪念性图像和库梅亚伊洞穴壁画中的符号和表征,混合了我自己的艺术、3D物体和人工智能生成的美洲土著草药设计,框架用棉花、羊毛、丙烯酸和丝线钩针编织而成。 Liliana Conlisk Gallegos(美国)《第六太阳之前:我们孩子的手抄本》](https://web.hnmuseum.com/sites/default/files/styles/zhuanti_squareimg/public/%E5%BE%AE%E4%BF%A1%E5%9B%BE%E7%89%87_20230705171842.jpg?itok=ZQplyemT)
-
吕连涛《时间的缝》
![装置 /100×100×100cm/ ⽔、电路控制、震动单元、LED 灯 /2022 作品整体视觉上呈现为两块简洁的方形石材被中间的水珠隔开,水珠为悬浮上升状态。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我制作了一个现代的简洁的“方鼎”。作品具有象征意义,“重”的两块方形石材象征天与地,而“虚”的水珠倒流象征着时间。作品常态下为水珠缓慢的上升,当有观众在特定位置大声呼喊,声音分贝超过作品设定分贝值时,水珠则呈现静止悬浮状态,直至声音低于预设分贝值。 吕连涛《时间的缝》](https://web.hnmuseum.com/sites/default/files/styles/zhuanti_squareimg/public/%E5%80%92%E6%B5%81%EF%BC%88%E6%97%B6%E9%97%B4%E7%9A%84%E7%BC%9D%EF%BC%89.png?itok=Q2ZxHU9V)
-
缪晓春《无中生有》
![数字艺术装置 /200×200×150cm/ 三维电脑动画 /2011-2012 用一个虚拟的摄像机同时从前后左右及上方拍摄同一场景,所拍摄的画面连接在一起,便如同在该场景中截取一个立方体(运动到这一截面的物体甚至如同被切割了一样)。我们知道,在现实场景中用多个摄像机拍摄,很难做到摄像机与摄像机之间成90°直角。但在三维软件中却很容易做到这一点,因而当把五个虚拟摄像机拍摄的画面,从前后左右和顶部投射到同一个立方体上时,五个画面便可以精确地连接在一起,构成一个由投影组成的立方体。 缪晓春《无中生有》](https://web.hnmuseum.com/sites/default/files/styles/zhuanti_squareimg/public/Nothing%E6%96%B0%E7%AB%8B%E6%96%B9%E4%B8%BB%E4%B9%89-%E6%97%A0%E4%B8%AD%E7%94%9F%E6%9C%8905.JPG.jpg?itok=Gg8hd8iy)
-
韩娅娟《这不是一个游戏:创意栖息地》
![VR/ 尺寸可变 / 数码 /2022 这是一件 VR 游戏艺术作品,参与者以第一人称视角沉浸于一个粉色赛博丛林。在这个世界中,散落着各种对人类艺术史产生重要影响的工具,如青铜器制造时用的石锤、印刷术相关的印刷机等。参与者需收集这些工具并放入一个“灵感触发器”中。“灵感触发器”是一个不断在加载着的贝壳,当参与者收集齐9个工具放入触发器后,她/他将被机械钳子抓起,随着视角改变,她/他将发现自己所处的世界实际上是一个由后人类操控的夹娃娃机,而自己也是其中的一个游戏道具。 韩娅娟《这不是一个游戏:创意栖息地》](https://web.hnmuseum.com/sites/default/files/styles/zhuanti_squareimg/public/%E8%BF%99%E4%B8%8D%E6%98%AF%E4%B8%80%E4%B8%AA%E6%B8%B8%E6%88%8F%EF%BC%9A%E5%88%9B%E6%84%8F%E6%A0%96%E6%81%AF%E5%9C%B003.jpg?itok=8dq_0aLd)
-
张沐辰《西西弗之船》
![互动媒体装置 / 尺寸可变 / 综合材料 /2015-2018 一组以船为主体的互动机械装置在空间中展现,不停划动的船桨在错位的状态下呈现出一种异化的物象关系。船与桨错位造成的荒诞——既不会前行也划不到想要的方向,机械桨不知疲倦的不停划动,如希腊神话中天神对西西弗的肉体与精神重复性惩罚劳作为线索,在与观众的互动中提出思考的可能,为了他者目标而失去理想的现代人所呈现出的“徒劳”的精神状态。 张沐辰《西西弗之船》](https://web.hnmuseum.com/sites/default/files/styles/zhuanti_squareimg/public/4.%E8%A5%BF%E8%A5%BF%E5%BC%97%E4%B9%8B%E8%88%B9%20%E5%8F%AF%E5%8F%98%20-%E6%9C%A8%E6%9D%90%20%EF%BC%8C%E7%94%B5%E6%9C%BA%EF%BC%8C%E5%BE%AE%E5%A4%84%E7%90%86%E5%99%A8%EF%BC%8C%20%E6%A1%A8%EF%BC%8C1_3%20-2016-2018.jpg?itok=nZ7rYyDB)
-
牛艳寒+吴婧悦《一个惶恐不安的时刻》
![机械装置 / 尺寸可变 / 树脂、舵机、单片机 /2021 作者营造了一个狭窄的“过道”,腿部的摆动在过道中显然是一种“危机”的存在,当人通过这个“过道”时,装置会感应及“避让”观众,这种“危机”在有安全指示牌的情况下并不能消除,观众更多的会对这种互动产生不信任,并且带着这份恐慌通过这个“安全通道”。信息时代中充斥着虚拟数字与主观思维的矛盾,制造恐慌感与感到恐慌感的并不是来自于客观的虚拟世界,而是来自于沉溺于信息时代背后的“我们”。 牛艳寒+吴婧悦《一个惶恐不安的时刻》](https://web.hnmuseum.com/sites/default/files/styles/zhuanti_squareimg/public/%E4%B8%80%E4%B8%AA%E6%83%B6%E6%81%90%E4%B8%8D%E5%AE%89%E7%9A%84%E6%97%B6%E5%88%BB03.jpg?itok=DVkCetM9)
-
KimChangKyum(韩国)《陶瓷的历史》
![数字艺术 /3'22''/ 数码 /2020 这是一个关于陶瓷的作品,它展示了佛教图像、唐卡、民间绘画、萨满教民间绘画、曼荼罗和传统文化。就像天空和大海的波浪不断变化,穿过一个世界,另一个世界打开,重复创造和灭绝。它显示了一个无限的多元宇宙循环系统,显示了连续的变化和微观与宏观的相互关系。 KimChangKyum(韩国)《陶瓷的历史》](https://web.hnmuseum.com/sites/default/files/styles/zhuanti_squareimg/public/%E9%99%B6%E7%93%B7%E7%9A%84%E5%8E%86%E5%8F%B2%20-2.jpg?itok=_ScQkTqV)
-
KimChangKyum(韩国)《人工智能与曼陀罗》
![数字艺术 /3'45''/ 数码 /2021 我试图表达曼陀罗的世界,并将其与人工智能联系起来。人工智能已经学习了唐代图像、韩国传统图像和曼陀罗的图像,并创造了新的图像。它在视频中表达了从一个冗余的角度来展示一个多维空间,就像韩国绘画使用的散点视图,可以在一个作品中包含各种多维的点。 KimChangKyum(韩国)《人工智能与曼陀罗》](https://web.hnmuseum.com/sites/default/files/styles/zhuanti_squareimg/public/AI%20and%20mandala%204.jpg?itok=XpqHlD0H)
-
Lee Lee Nam(韩国)《庆在和塞尚》
![数字艺术 /4'21''/ 数码 /2009 这是一幅通过数字技术将朝鲜王朝后期代表性山水画家庆在贞善的山水画和被称为现代绘画之父的保罗·塞尚的圣维克托尔山重叠起来的作品。两位来自不同时间和地点的画家的作品在一幅画中相遇,解释了看东西方物体的认知和视角的不同。在西方,对象被称为“景观”,对象和观看主体是分离的,但在东方,对象被称为“景观”,对象和观看主体是连接在一起的。我试图通过数字的力量,把看这些物体的矛盾认知的差距连接成一个,来表达这种共存。 Lee Lee Nam(韩国)《庆在和塞尚》](https://web.hnmuseum.com/sites/default/files/styles/zhuanti_squareimg/public/Gyemjae%20%26%20Cezanne%20%20%20%284%29.jpg?itok=Qh_nX4gJ)
-
Lee Lee Nam(韩国)《我想去那里》
![数字艺术 /7'23''/ 数码 /2010 我经常看经典画作,并想象画作之外的东西。《我想去那里》是一部解决人们好奇心的作品。如果你穿过名画,西方经典画作中意想不到的人物正在等待。它的目的是通过跨越东西方的名画,最大限度地提高观众的想象力。 Lee Lee Nam(韩国)《我想去那里》](https://web.hnmuseum.com/sites/default/files/styles/zhuanti_squareimg/public/%28I%20Wanna%20go%20there%29%20LED%20TV%207min23sec%202010%20%288%29.jpg?itok=i78JBAmo)
-
Donah Lee(韩国)《超越首尔·光明的未来》
![数字艺术 /7'10''/ 数码 /2022 世宗国王的发明精神是基于 "我将造福于所有人 "的弘益人文精神,这种精神长期以来一直是韩国的精神基础,是走向乌托邦的精神。在韩国,世宗国王也是韩语(Hangeul)的创造者。因此,视频的介绍从他的象征开始,一个由韩文和字母组成的建筑。韩国的景观被和谐地聚集在一个虚幻的空间里,各种经验和元气的幸福都用烟花来表达。 Donah Lee(韩国)《超越首尔·光明的未来》](https://web.hnmuseum.com/sites/default/files/styles/zhuanti_squareimg/public/Beyond%20Seoul_Bright%20Future06.jpg?itok=2PYFYNB2)
-
Han Ho(韩国)《永恒之光-开始》
![数字艺术 /4'/ 数码 /2018 宇宙星辰四散而聚,在时空中形成了昼夜。从不存在到存在,光是开始,光成形并移动。光和光碰撞,我们的时刻在光和地球的时间中流逝。 Han Ho(韩国)《永恒之光-开始》](https://web.hnmuseum.com/sites/default/files/styles/zhuanti_squareimg/public/%E6%B0%B8%E6%81%92%E4%B9%8B%E5%85%89%C2%B7%E5%BC%80%E5%A7%8B.png?itok=tjXtLFKR)
-
Han Ho(韩国)《永恒之光-天堂》
![数字艺术 /5'/ 数码 /2022 在宇宙之眼中,光的空间开始时就形成了圆圈,而人就在光的运动中存在,传播光的运动被表达出来。数字立面字体的运动,也就是线条的运动,不是一个固定的结果,而是一个图像,表达了正在进行的过程,让你欣赏字体的美感。媒体屏幕创造了一个隐喻性的媒体世界,在一个扩展的空间中展开。 Han Ho(韩国)《永恒之光-天堂》](https://web.hnmuseum.com/sites/default/files/styles/zhuanti_squareimg/public/%E6%B0%B8%E6%81%92%E4%B9%8B%E5%85%89%C2%B7%E5%A4%A9%E5%A0%82.png?itok=rD5Kq_R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