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 中文
  • EN
  • Français
  • 日本語
  • 한국어
  • 繁體中文

馆校合作公开课 | 无银不成美

活动时间: 
2020-08-12 10:00 to 16:00
活动介绍: 
博物馆珍藏着历史,学校创造着未来。博物馆召唤着美的追求,学校孕育出美的生长。当博物馆与学校以美育的名义牵手,就意味着在时间的上游与下游之间,升起了一轮温暖的太阳。


展览资源探究


“银饰之美——湖南、广西、贵州三省(区)苗族银饰联展”是湖南省博物馆联合广西民族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和贵州民族文化宫,于2011年推出的展览,集中展示了湘、桂、黔三地400多件苗族银饰文物。


早在两千年前的秦汉时期,在湘西、黔东,这个当时被称作“五溪”的地方,已经有苗族的祖先聚居。在苗族民间流传的历史传说“古歌”里,追述了他们是如何“顺着日落的方向”,陆续向西迁徙到了现在居住的地方。四次难以想象的民族大迁徙,让苗族分散居住在各种不同环境中,语言、饮食、服饰、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差异。


位于湖南西部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邵阳市和怀化市,保存着最完整的苗族文化,是中国苗族的主要聚居区之一。在多彩的苗族文化中,苗族银饰以其数量巨大、品类繁多、造型奇特、玲珑雅致的特点,成为了苗族精神意识的重要符号。


苗族银饰,工艺复杂。首先,银匠要把熔炼过的白银反复锤打,制成薄片、银条、银线,或拉成细丝,然后通过锤压、錾刻、镂雕等工艺,制出部件和纹饰,再焊接或编织成型。整个过程,往往需要二十至三十道工序。因此,银器制作技艺本身即是集技艺性、观赏性、民俗性为一体的一种金属工艺艺术。湖南湘西凤凰的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也入选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湘西地区,银凤冠是苗族17岁以下未出嫁的姑娘戴在前额的装饰品,呈半弧形,上部镂空,有莲花、梅花等众多突出的花卉纹。成年后,苗族姑娘往往会挽髻、包头巾,这时,她们会用银质的头簪,由后向前插穿发髻,前高后低,两端各现出簪长的三分之一左右。


在湘西,苗人每年还会举行“接龙”的祭祀仪式,以求人丁兴旺,风调雨顺。他们视龙为吉祥幸福的象征,“接龙”的风俗世代相传。参加接龙活动时,全村的男女老少都会身着节日盛装,而主持“接龙”仪式的主妇,则会特别戴上被称为是接龙帽的头饰,类似古代帝王的皇冕。


除了头饰之外,手镯、戒指、手链等银首饰,也是苗家人日常生活中最喜欢佩戴的饰品。传统的苗族服装,本已挑花刺绣,绚丽至极;若是在此之上镶贴各种银饰,更是犹如锦上添花,华美溢彩。这些佩于胸前、背后和腰部的各种银饰,令苗家女儿行走之时,银花晃动,声色动人。


苗乡俗语云:“锦鸡美在羽毛,苗女美在银饰。”这些苗族银饰凝聚着苗家人的智慧,彰显着苗家人的历史、文化和审美情趣,堪称苗家人的骄傲与荣耀。直到今天,银这种金属,对于苗族人依然有着图腾一般的意义。经过祖辈的积攒和传递,多数苗族女孩有着数量可观的银饰。而这些包含着亲友祝福,历经时代沧桑的银饰,也凝聚着如梦一般的,古老沉静的乡土风情。


教学思路探索

银饰是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钟爱的饰品,特别是苗族,不论男女老少,都会佩戴银饰。朝阳小学围绕民间美术教育,以银饰为主题构建的馆校美育公开课,让学生通过学习银饰的制作,感受银饰艺术奇特的造型之美、欣赏银饰图像精致的纹样之美、体验银饰制作精湛的工艺之美。在共同学习和交流的过程中,感受魅力无限的苗族风情,传承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


创作步骤

1、准备工具和材料:锡箔纸、剪刀、双面胶、胶枪、小刻刀等;

2、利用搓、揉、剪等方式制作银片、银条或银丝;

3、利用压、扭、刻、镂等工艺,制出精美纹样;

4、粘贴、拼制成形。


精品手作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