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 中文
  • EN
  • Français
  • 日本語
  • 한국어
  • 繁體中文

【湘博讲坛·第24期】丝绸之路的成长史:解读“来自阿富汗的国宝”展

时   间:2019年3月2日上午(9:30-11:30)
题   目:丝绸之路的成长史:解读"来自阿富汗的国宝"展

内容简介:欧亚大陆有一个心脏地带,就是天山为中心的环天山地区。其中有几个心室地带,阿富汗北部阿姆河上游地区就是其中之一,特别是巴克特利亚(中国古称“大夏”)。这些作为欧亚之心的地区不断吸纳着远方文明中心的因素,注入新的活力后又持续泵出去,用营养丰富、启迪心智的血液滋养着欧亚大陆的人民,是丝绸之路形成和成长的关键地区。阿富汗国家博物馆宝藏中,从法罗尔丘地、阿伊·哈努姆、贝格拉姆、蒂拉丘地这4个地点传奇出土,历经劫难的珍宝在多年的世界巡展后来到中国,为我们了解欧亚大陆心脏地带提供了珍贵的窗口。本次演讲主要是结合湖南省博物馆"来自阿富汗的国宝"的展览,跟大家一起零距离观察这个心脏的工作内容和原理,以及其联系的伟大文明,了解丝绸之路的成长史,在“文明十字路口”分享丝绸之路的荣耀华光。

主讲人:郭物

专家简介:

郭物,男,1971年2月生于云南昆明。1995年以历史学学士学位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系。199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系,获硕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获博士学位。1999年至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研究员。主要研究新疆考古、欧亚草原考古和中西文化交流考古。曾应邀赴美国、俄罗斯、德国、法国、日本、韩国、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土耳其和巴基斯坦参加学术会议和开展田野考古工作。代表作品:《马背上的信仰:欧亚草原动物风格艺术》和《新疆史前晚期社会的考古学研究》等四部书。《第二群青铜(铁)鍑在欧亚大陆的传播》、《白虎参宿与欧亚草原》和《翻唇神兽:东方的“格里芬” 》等60余篇文章。

讲座回顾:

3月2日在学术报告厅举办了湘博讲坛第24期,我馆邀请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郭物研究员为我们带来《丝绸之路的成长史:解读“来自阿富汗的国宝”展》的讲座。当天有湖南省博物馆业务人员、博物馆界同行、预约听众、志愿者及文化爱好者大约350人到场聆听,讲座由湖南省博物馆研究员喻燕姣主持。

郭老师以“来自阿富汗的国宝”展中来自五个遗址的文物为线索,梳理我国丝绸之路的成长史。欧亚大陆以天山为中心的环天山地区是一个心脏地带,阿富汗北部阿姆河上游地区包含在其中,特别是巴克特利亚(中国古称“大夏”)。中亚处于文明的边缘,但却是世界的中心,这里是丝绸之路形成和成长的关键地区,丝绸之路也正是链接这一中心与边缘的网络。

法罗尔丘地文物的时间相当于我国的夏朝,这一时期阿富汗地区形成了灿烂的阿姆河文明。由于物资交流的需要,在西方出现了两河流域、埃及、小亚细亚、印度的大文化圈。这时西方处于欧亚草原交流的时代,东西方文明中心各自建立交流网络的时代。
阿伊•哈努姆、巴尔赫文物是希腊化时期的产物,时间相当于我国的秦汉。这一时期欧亚草原的交流更加频繁,丝绸登上东西方贸易的舞台。东西方文明中心完成各自的交流网络,比如西方的古波斯御道和亚历山大的东征,东方秦国修建的驰道等,通过汉武帝及张骞等官方的努力而联通,丝绸之路正式开通。

蒂拉丘地的时间相当于东汉光武帝刘秀在位时期,这时丝绸之路已经开通了百余年。蒂拉丘地文物杂糅了欧亚草原、中国、希腊-罗马、亚述-阿契美尼德-帕提亚、印度各地的文化元素,反映出以农耕为经济基础的文明中心管理维护的全球交通体系建立。

贝格拉姆的时间相当于我国的东汉中晚期,这一时期丝绸之路达到第一次巅峰,海上丝路也基本开通。
郭老师对于丝绸之路的历史梳理清晰明了,结合了大量阿富汗展览文物和欧亚其他地区文物的解读,使观众能更好地理解阿富汗展览的脉络和阿富汗的历史。

专家简介:

郭物,男,1971年2月生于云南昆明。1995年以历史学学士学位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系。199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系,获硕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获博士学位。1999年至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研究员。主要研究新疆考古、欧亚草原考古和中西文化交流考古。曾应邀赴美国、俄罗斯、德国、法国、日本、韩国、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土耳其和巴基斯坦参加学术会议和开展田野考古工作。代表作品:《马背上的信仰:欧亚草原动物风格艺术》和《新疆史前晚期社会的考古学研究》等四部书。《第二群青铜(铁)鍑在欧亚大陆的传播》、《白虎参宿与欧亚草原》和《翻唇神兽:东方的“格里芬” 》等60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