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 中文
  • EN
  • Français
  • 日本語
  • 한국어
  • 繁體中文

【湘博讲坛·第26期】商旅与朝圣:丝路上的粟特人

时   间:2019年3月16日上午(9:30-11:30)
题   目:商旅与朝圣:丝路上的粟特人

内容简介:丝绸之路的古老传奇正重新回到世界的视野之内。在纪元的首千年里,这条长约7000公里、连接起欧亚大陆的大动脉,掌握着全球财富、政治、军事、文化、艺术和宗教的命脉,世界四大文明体系 -—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汇聚在这条绵延万里的欧亚通道上。在这千年的传播史中,来自中亚的粟特人商队与僧侣们并肩出发,携带着最昂贵的贸易商品与最珍贵的智慧经书,跋涉艰难的万里之路,突破了国界、政权、语言、文化的疆域与障碍,沿途与亚洲各地区、种族、文化、语言、信仰之间产生了意义重大的交流。这个传播之路,实质上也是一个财富与艺术之旅,物质文明与精神智慧,在这条古老的欧亚通道上并肩通行,昭示了一个人类命运一体化的理想世界。佛教艺术也随之一路西来,与佛教一同融入中国文化当中,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期讲座即以此为主题,聚焦中亚粟特人的来龙去脉,以及他们入华后对中原文化艺术的影响与贡献。

主讲人:梁晓新

主讲人简介:

梁晓新,毕业于伦敦苏富比艺术学院,曾任伦敦苏富比艺术学院中国首席代表,现为清华大学巴基斯坦文化传播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大同一带一路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香港丝路文化协会联席主席,北京佳趣雅集陶瓷收藏协会理事,独立学者。对明清陶瓷、古代佛教艺术与丝路佛教艺术研究颇深。多次随清华大学访问团前往巴基斯坦及中亚丝路沿线国家考察文化遗址,举办了多场公开学术讲座,包括策划了香港中央图书馆举办的《一带一路系列:古丝路文化研讨会》,主持策划《延熏秀色﹣康熙瓷器与宫廷艺术珍品特展》、《梵亚传珍-犍陀罗与长安的艺术瑰宝》大型古丝路佛教艺术展览、《雄奇昳丽-十七世纪青花与五彩瓷特展》等多个展览。出版著作多本。

讲座回顾:

“来自阿富汗的国宝”特展展期至3月29日,3月16日的湘博讲坛第26期也是本展特约讲座的最后一场,我馆邀请到的是为展览开展做首场讲座的清华大学巴基斯坦文化传播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梁晓新,他本期跟观众分享的主题为《商旅与朝圣:丝路上的粟特人》。粟特人一直穿行在丝路沿途的各个绿洲文明之间,对丝绸之路的繁荣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期讲座梁老师聚焦中亚粟特人的来龙去脉,以及他们入华后对中原文化艺术的影响与贡献。讲座当天有湖南省博物馆业务人员、博物馆界同行、预约听众、志愿者及文化爱好者约300余人到场聆听。

梁老师首先以“昭武九姓:丝路驼队的迷踪”为第一部分的主题,为观众简要介绍了粟特人的概况和历史,包括生活的地域、人种、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政权更迭等等,以及被称为昭武九姓的历史。

第二部分“胡姬金桃:胡风炽烈的盛唐”,梁老师讲到粟特人利用有利的交通条件,积极从事贸易活动,东至中国,南至印度,西至波斯、拜占庭,东北至蒙古,凡利所在,无不至。他们贩卖的有东方的丝绸和当时主要的奢侈品及奴隶等等,并把西域的珍奇异宝与醇酒舞姬送到中国。汉魏以来,特别是北朝隋唐时期,大批粟特人沿丝绸之路东行,移居中国。他们居留丝路沿线各地的行为以及经商活动,为东西方的经济交往和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中原的物质文明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与创造力。

第三部分“袄佛并举:粟特人的宗教与艺术”,梁老师介绍了粟特人的信仰,有祆(xiān)教(拜火教)、佛教、景教、摩尼教等,但主体仍是祆教。祆教早在公元4世纪初就由粟特人带到了中国。他们在从事丝绸的中转贸易的同时,还在欧亚内陆扮演着传播多元文化和多种宗教的角色。粟特商队与弘法僧侣们结伴而行,携带着最昂贵的贸易商品与最珍贵的智慧经书,突破了国界、政权、语言、文化的疆域与障碍,沿途与亚洲各地区、种族、文化、语言、信仰之间产生了意义重大的交流。

最后,梁老师总结时说,丝绸之路成为连接起欧亚大陆的大动脉,掌握着全球财富、政治、军事、文化、艺术和宗教的命脉,世界四大文明体系——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汇聚在这条延绵万里的欧亚通道上。粟特商队与弘法僧侣们并肩出发,在这个财富与艺术的传播之路上,交流物质文明与精神智慧,昭示了人类命运一体化的理想世界。佛教信仰和佛教艺术也随之一路西来融入中国文化当中,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梁老师的讲座图文并茂,视野宏大,为“来自阿富汗的国宝”展特约讲座做了一个高质量的收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