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 中文
  • EN
  • Français
  • 日本語
  • 한국어
  • 繁體中文

【湘博讲坛·第34期】数风流人物

时  间:2019年10月13日上午(9:30—11:30)
题  目:数风流人物
话题1:徐悲鸿·学派·体系 
话题2:历史的现场
话题3:“愚公移山”——嵌合于民族

内容简介:

话题1:徐悲鸿·学派·体系 

“徐悲鸿学派”是在近现代中国美术的具体情境中,以徐悲鸿为精神核心,酝酿于国立中央大学、聚集于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内化于中央美术学院,具有艺术共识性的教育实践与艺术创作群体。不过,徐悲鸿在世时,虽有此派之面目,但并无此派之命名。及至徐悲鸿去世后,画坛才多从徐悲鸿行思之本身出发,渐有“徐悲鸿学派”“徐悲鸿教学体系”之议。至1985年,毕生追随并研究徐悲鸿行思的艾中信,总结既往,把握要领与特色,明确其为“徐悲鸿美术教育学派”,从而为讨论他在1949年后在中央美院与“苏派”“延安学派”的关系以及其在现实主义美术教育体系构建中的位置和作用奠定了基础。本讲座以“学派”与“体系”为立足点,对上述线索与问题斟酌研讨。

话题2:历史的现场
—从大雅宝胡同甲2号说起 
以“历史的现场”概念切入,围绕齐白石、徐悲鸿与居住在大雅宝胡同甲2号的叶浅予、董希文、李可染、李苦禅、吴冠中、周令钊、黄永玉等艺术家所建构的生态圈展开,试图从另一个角度探求徐悲鸿在新中国成立前后所起的作用,进而揭示20世纪上半叶北京艺术生态变迁、潮流涌动的部分原因。

话题3:“愚公移山”——嵌合于民族
 时代精神形成过程中的文本与画作 
《愚公移山》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但它是如何从一个神话故事逐渐演化积淀为一种民族精神?其文本意涵的叠加转移又是如何与时代进程相呼应?此次讲座将大致梳理这一文本意涵的变化过程,并围绕徐悲鸿同名大作,重点分析其创作时代背景和艺术创作理念,通过大量画稿比对,生动展现此幅名作是如何诞生。同时,也希望借这样的探讨让我们共同思考这一民族精神在当下的现实意义。

专家简介:

曹庆晖,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致力于近现代中国美术史与美术教育史的教学、科研以及展览策划。

吴洪亮,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第13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画院副院长、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北京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曾策划“20世纪中国美术大家系列展”50余次、齐白石陈列展10余次,并参与相关研究、出版工作,多次得到文旅部相关奖项。曾策划在匈牙利国家美术馆、列支敦士登国家博物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京都国立博物馆、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等多个现当代艺术展。

邓锋,博士,中国美术馆副研究馆员。2006年至今,先后任职于中国美术馆典藏部与修复中心。主要研究方向为“书画鉴定与修复研究”、“中国近现代书画史研究”。曾先后参与策划“邓拓捐赠中国古代绘画作品大展”、“大道传薪·金石为开——中国美术馆藏吴昌硕与二十世纪写意花鸟画名家展”、“浑厚华滋本民族——黄宾虹诞辰150周年纪念特展”、“朽者不朽——中国画走向现代的先行者、陈师曾诞辰140周年特展”等重要学术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