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 中文
  • EN
  • Français
  • 日本語
  • 한국어
  • 繁體中文

【湘博讲坛·第75期】生活与艺术:明清人物画中的女性形象及其社会角色

时间:2022年8月13日(周六)9:30—11:30
地点:湖南博物院学术报告厅(一楼)
主讲人:陈叙良
题目:生活与艺术:明清人物画中的女性形象及其社会角色

主讲人简介:

湖南博物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研究馆员,历史学硕士,艺术学博士;主要从事文物博物馆学、美术史研究、书画鉴定及陈列展览策划等工作;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2本,负责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多个,学术代表作有《馆藏古琴整理与研究》《试论湘军时代湖南社会流动的模式与特点》《被遗忘的画坛宗匠——湖南省博物馆藏萧俊贤书画及相关问题研究》等。策划或参与策划展览10余个,其中“在最遥远的地方寻找故乡——13-16世纪中国与意大利的跨文化交流”“齐家——明清以来人物画中的家族生活与信仰”“画吾自画——馆藏齐白石绘画作品展”“从文艺复兴到印象派——欧洲绘画五百年”“听·见湖湘——湖南音乐文物与故事”等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

为了让观众更好地了解“无限佳丽——明清人物画中的文学与女性形象”展览,8月13日上午,湘博讲坛邀请展览策展人,湖南博物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陈叙良为观众带来题为“生活与艺术:明清人物画中的女性形象及其社会角色”的专家讲座,对展览进行深入解读。

讲座当天吸引了逾百名观众到场。为配合防疫规定,观众提前到馆并完成了防疫检测工作,走讲座通道入馆。讲座从图像学和艺术社会史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明清人物画中女性多元的社会角色”“明清人物画中女性图像的主题与意义”与“明清写真人物画的风格传承与演进”三个方面的探讨,带领观众走进明清人物画中的女性形象与社会生活的审美与文化空间,体验明清女性丰富而多元的时代风采。

活动现场

讲座中,陈叙良首先从古代文献与图像出发,简述了不同历史阶段与文化背景下中国女性社会角色与地位的变迁。接下来从比较宏观的角度,为到场观众解读了展览主题的来源与意义,即“无限”指的是众多明清女性形象,女性丰富多元的社会角色,以及去除明清女性的传统定义和标签,接近历史真实面貌的相关思考。

随后,陈叙良以展览的整体结构为纲,对明清时期人物画中女性多元的社会角色进行阐释,从“持家之道”“家国社稷”“神女之佑”和“风情即我”四个部分并结合具体展出文物,分析了有关作品的历史背景与社会文化内涵。陈叙良认为,有些画家也可以被看作一类特殊的“社会史学家”,他们制作的图像不仅记录了社会行为,还反映了特定的时代观念。与文人画相比,明清写真画虽然在主题和风格上相对单一规范,甚至有更多程式化、规模化绘制的特点,但其中所包含的有关历史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等信息较为丰富,而民间性、世俗性、大众性等社会性特点是文人画所缺乏的。  

在此基础之上,讲座从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入手,尝试将作品划分为三个层次进行阐释:第一层“前图像志描述”主要探讨图像的“自然意义”,所见即所得;第二层“图像志分析”对图像背后所蕴含的内容进行解读;第三层“图像学阐释”即“象征意义”,是从文化史研究的高度来阐释画作内在的意义。陈叙良基于对图像学的讨论将明清时期人物画中的女性图像大致分为9个主题,就女性雅集、游乐与结社图,对镜梳妆图,读书图,教子图、祖宗像与旌表制度,早朝图与女性政治生活,四季美人、“怨女”图像与女性情感主题,宗教与风俗图,文学作品中的版刻女性形象(以《红楼梦》为例)等主题分别对其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文化进行了分析。

讲座还对明清写真人物画的风格传承与演进进行了探讨,陈叙良从“写真”一词的狭义和广义概念出发,指出明清写真画在诸多因素的特别是“西学东渐”的影响下,在不同时期有几种代表性的多元化风格:源自李公麟的白描及设色风格、两宋宫廷院体画的风格、晚明写真人物画家曾鲸为代表的“波臣派”以及以西法为主的写真人物画风格,并以部分参展画作为例,进行了初步的形式与风格的分析探讨。

观众提问

讲座结束后,陈叙良与现场观众进行互动,就观众的提问进行了解答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