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 中文
  • EN
  • Français
  • 日本語
  • 한국어
  • 繁體中文

【湘博讲坛·第80期】白的神性——中国白瓷研究

题目:白的神性——中国白瓷研究
主讲人:梁晓新
时间:2月28日(周二)14:00-16:00
地点:湖南博物院学术报告厅(一楼)

主讲人简介 


梁晓新,正观堂主人,知名微博人文历史博主,前苏富比艺术学院中国首席代表,清华大学巴基斯坦文化传播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湖南博物院特聘境外学术顾问兼策展人,佳趣雅集陶瓷收藏协会理事,独立学者。


讲座回顾

2月28日,湘博讲坛特邀知名微博人文历史博主、前苏富比艺术学院中国首席代表、清华大学巴基斯坦文化传播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湖南博物院特聘境外学术顾问兼策展人、独立学者梁晓新为观众带来题为“白的神性——中国白瓷研究”的专家讲座。湖南博物院古器物研究展示中心主任方昭远出席讲座并担任讲座主持人。

讲座现场

讲座之初,梁晓新从对“白色”的解读入手探讨白瓷的意义与价值。“白”是象形字,关于其字形,有解释为烛火的形状,在《周礼》中称“稻谷”为“白”,因此更真实形象的解释是像⼀粒白色谷米。而无论在古埃及神话,古希腊与罗马的神殿与造像,还是在东方的宗教信仰崇拜都与白色有关,白色在祭祀中使用,以示庄严高贵,因此备受推崇。

大约7800年前,中国古代白色陶器开始出现,而西方古代没有连续制作白陶的记录,所以这是⼈类⽂明史上独有的现象。中国考古发现最著名的、最为⼈所知的史前白陶是大汶口文化时期的白陶鬶,这些白陶鬶及其他随葬品被组合成为成套的礼器被使用,证明白色在中国上古时期的礼⽂化开端时,已经成为了主角之一。白陶在商代后期发展到了顶峰,出土数量少、传世极其罕见,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了一批精美的白陶作品,具有极高的文物与艺术价值。梁晓新认为,商代白色的发展与殷⼈崇尚白色有关,在大量的甲骨文记载中就出现了数量惊⼈的用于祭祀的白色动物。白陶主要用于祭祀的礼器,它的出现,似乎是作为应对补充青铜礼器的不足而制作的。但随着青铜器种类和数量的急剧增多,白陶随青铜器的发展成熟而走向衰退。与此同时,南方的青瓷迅速发展起来,白陶退出了历史舞台。

梁晓新

随后,梁晓新在“北方白瓷的诞生”的论述中,阐述了中国白瓷出现的意义,在距离白陶约1600年之后的北朝晚期(公元6世纪晚期)中国白瓷开始出现,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瓷器。梁晓新结合北方白瓷最早的产地:河南巩义白河窑、河南安阳相州窑及河北北丘邢窑三个窑口烧造分析白瓷的特点,又以三座指标性墓葬范粹墓、张盛墓和李静训墓中出土的白色瓷器为例,论述了仅仅历时三十三年北朝白瓷从萌芽到趋于成熟的历程。邢窑烧造出纯粹意义的白瓷,是古代陶瓷科技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也实现了规模化生产,使白瓷进入了社会的日常。梁晓新也列举了元、明、清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白色瓷器,如永乐时期的甜白和雍正年间的纯白瓷,这些瓷器的烧制成功也使得白色重新回到了神圣遥远的文化记忆中去。

接下来,梁晓新从北方窑群天然资源优势,以及北方文化的审美角度阐释了白瓷为什么首先诞生在北方。当时北方上层社会及统治者的宗教都信仰白色,并以相关出土文物为例解释了白色的概念如何植入北方社会。梁晓新还以岳州窑青瓷的造型、烧制技术和考古发现研究诠释白瓷技术快速成熟的原因。

讲座的最后,梁晓新提出,物质文明的发展能反映出生活质量与价值观的转变,从北朝开始,中国白瓷的制作⼀直延续到今天,白的神性也逐渐走下神坛,进入了人们的日常,但它带给我们的纯净而高尚的艺术感受,亘古不变。

观众提问

讲座结束后,梁晓新与现场观众进行互动,就观众的提问进行了解答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