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 中文
  • EN
  • Français
  • 日本語
  • 한국어
  • 繁體中文

【湘博讲坛·第85期】楚天汉境——湖南出土战国两汉特种工艺镜品读

题目:楚天汉境——湖南出土战国两汉特种工艺镜品读
主讲人:霍宏伟
时间:2023年6月3日(周六)9:30-11:30
地点:湖南博物院学术报告厅(一楼)


 主讲人简介

霍宏伟,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院副院长,兼青铜器研究所所长,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国国家博物馆“镜里千秋:中国古代铜镜文化”展览学术顾问。主要研究方向为汉唐考古、镜鉴学。先后发表论文80余篇,著有《鉴若长河:中国古代铜镜的微观世界》《古钱极品》等,主编《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铜镜卷》《洛镜铜华:洛阳铜镜发现与研究》。其中,《洛镜铜华》入选“2013年度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被翻译为日文版,在日本出版发行;《鉴若长河》入选“2017年度全国文化遗产优秀图书”“三联书店2017年度优秀原创图书”,在香港出版繁体字版。

 


 讲座回顾

6月3日,湘博讲坛特邀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院副院长霍宏伟,带来题为“楚天汉镜——湖南出土战国两汉特种工艺镜品读”的专家讲座,湖南博物院副院长袁建平主持讲座。

铜镜是我国古代青铜器中旁逸斜出又妙趣横生的一朵奇葩,一面面方方圆圆的铜镜,正如一扇扇映射历史世情的窗口。为更好地让观众了解铜镜这一铜器中硕果仅存的不断生长的鲜活范本,湖南博物院策划举办了“方圆之境——湖南博物院藏铜镜展”,此次讲座是为配合该展览而开展的专家讲座。

讲座时长共计2小时,霍宏伟首先为观众进行了解题。主标题中,楚天意为战国时期,汉则是两汉时期,故楚天汉镜意指湖南出土战国两汉特种工艺镜。特种工艺镜是指在一般制作工艺基础上需增加特别工艺,如透雕、鎏金、贴金等,所制成的铜镜。霍宏伟以特种工艺镜为讲座重点,对于进行展品及展览解读有着提纲挈领的意义与作用。霍宏伟将这些铜镜更进一步置于考古学的视角下,分为考古发掘品、出土品与传世品三大类,同时紧盯考古发掘品及其背后的考古、历史价值,将镜鉴作为考古遗址或墓葬中的出土器物,进行较为全面而又深入的研究。霍宏伟不是孤立、片面、单纯地仅对镜鉴本身做研究,而是结合当时的社会生活,尽可能复原镜鉴在古代人们生活场景中的位置以及所起的作用,由此达到“透物见人”的目的。

随后,霍宏伟结合多面铜镜高清图及拓本,以极大篇幅为观众介绍了湖南出土战国两汉特种工艺镜概况。在这一部分,霍宏伟以时间为线索,将其分为三个段落,分别是战国镜、西汉镜、东汉镜。

霍宏伟对于战国镜的论述以1953年长沙月亮山8号战国楚墓镂空钮蟠螭纹镜、1953年长沙子弹库15号战国楚墓镂空钮蟠螭纹镜以及1954年长沙北门枫树山十一号战国楚墓透雕蟠螭纹方镜为重点展开,他引用了《湖南出土铜镜图录》乃至发掘报告等诸多文字资料,介绍了战国镜的制作工艺、出土情况及保存与修复。他的介绍旁及湖北江陵雨台山10号战国墓彩绘方格卷云纹镜与河南信阳长台关1号战国墓彩绘卷云纹镜,他点出了战国时期楚地制镜在工艺与审美上的一致性。

霍宏伟对于西汉镜的介绍以1978年长沙杨家山304号西汉晚期墓鎏金博局镜引出,他谈及鎏金铜镜在全国发现的为数不多,湖南省仅在1954年在长沙黑槽门二号砖墓出土一件,在杨家山304号墓发现了两件,实属罕见。随后,他以鎏金工艺为串联线索,谈及出土于长沙,现藏于国博的鎏金“中国大宁”四神博局镜。霍宏伟通过该面铜镜在国博“秦汉文明”展览展出时所制作的3D触摸电子屏幕截图,带领观众欣赏了铜镜的纹饰及铭文细节,并总结其特点:其一,在纹饰布局方面,动物纹饰,头在内区,身体在外区,突破了内、外区的界限,可以说是在一种全新设计理念指导下形成的构图式样,艺术性更强;其二,在铭文方面,“中国大宁”的吉语铭文新颖别致,含义深远,与当代中国人产生了强烈共鸣;其三,在铸造工艺方面,镜背经过鎏金这一特殊加工工艺制作而成,使之成为特种工艺镜。同时霍宏伟还通过“中国大宁”博局镜与杨家山304号墓博局镜的对比,生动展示了这一时期铜镜纹饰设计上,“密不透风”和“疏可走马”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布局特点,体现了西汉楚地铜镜艺术性和审美性上的差异。

霍宏伟对于东汉镜的介绍从东汉鎏金“长宜子孙”四神博局镜讲起,围绕长沙黑槽门2号东汉墓出土三面铜镜展开。霍宏伟为观众解释了为什么西汉晚期至新莽时期博局镜会如此盛行。首先,霍宏伟探讨了四神博局镜开始出现时间,指出1959年,《洛阳烧沟汉墓》发掘报告整理者认为,四神博局镜的最早出现或许在王莽之前,最盛期应是王莽时,其下限一直可能到东汉中叶。几何纹博局镜是从四神博局镜演化而来的,它的年代应在王莽时或东汉初。随后,霍宏伟列举了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新有善铜”四神博局镜、“永始二年”四神博局镜及拓本等8面具有西汉晚期至新莽时期典型特征的博局镜,说明了这一时期是博局镜流行的鼎盛期,其中一些镜铭记述了与王莽相关的史实。而对于博局镜盛行的现象,孔祥星等先生提出:“说明这种纹饰自有其意义,代表着当时流行的某种观念。”霍宏伟则指出,“这种流行的观念”即是王莽出于政治需要,以西王母来比附王太后,从而大力倡导西王母崇拜。

接下来,霍宏伟简单介绍了特种工艺镜的制作技术。在这一部分,霍宏伟通过2010年仪征市新集镇前庄砖瓦厂12号西汉墓鎏金四乳四虺镜不同时期的高清图,展示了鎏金工艺在时光流逝中的巨大变化。

最后,霍宏伟从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三个方面总结了铜镜的重要意义。他表示,从历史价值来看,其为研究中国古代铜镜史、战国两汉手工业考古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从艺术价值来看,特种工艺镜色彩艳丽华美,视觉效果好,观赏性强,反映了当时人艺术审美与观念;从科学价值来看,较为复杂的镂空、鎏金、贴金工艺,体现出这一地区战国两汉时期青铜器加工工艺技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讲座结束后,霍宏伟还为观众推荐了进一步延伸阅读书目,并回答了现场观众的提问,同时还与现场的小观众进行了亲切的互动,相信这一次的互动,也会在热爱传统文化的孩子们心中种下一颗小小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