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
- EN
- Français
- 日本語
- 한국어
- 繁體中文
【湘博讲坛·第86期】中国古代铜镜图案里的天文世界
题目:中国古代铜镜图案里的天文世界
主讲人:刘彬徽
时间:2023年12月10日(周日)9:30-11:30
地点:湖南博物院学术报告厅(一楼)
主讲人简介
刘彬徽,1937年生,湖南博物院研究馆员,在商周青铜器、楚文化等研究方面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曾任《江汉考古》杂志副主编和编辑部负责人,湖北省考古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楚国历史文化学会副理事长、湘鄂豫皖四省楚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屈原研究会常务理事、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兼职研究员、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现为湘鄂豫皖四省楚文化研究会和湖南省考古学会名誉理事。专著《江汉文化与荆楚文明》《早期文明与楚文化研究》《楚系青铜器研究》《楚系金文彚编》,其中后两本即将推出第三版。发表学术论文、考古简报等文章200余篇。
讲座回顾
湖南博物院立足院藏文物、精心策划的“方圆之境——湖南博物院藏铜镜展”于12月10日闭幕。对于这场“小而美”的展览,观众们表现出了空前高涨的热情。刚一开展,展览即登上中博热搜榜年度热门展览(2022)。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铜镜及其内涵,12月10日,湘博讲坛邀请了湖南博物院研究馆员刘彬徽,为观众带来题为“中国古代铜镜图案里的天文世界”的讲座。
刘彬徽虽年逾八十,但谈及讲座缘起时,仍表现出对铜镜的极大热情与对专业的热爱。刘彬徽指出,天文学在中国古代被称为天学,同时这代表着在中国古代就已经出现了科学,以此作为研究的基础,讲座拉开了正式序幕。
讲座从铜镜与古人对太阳的崇拜和观测天象、铜镜图案太阳崇拜与博局纹前期图案的考察以及博局纹铜镜里的天文世界三个方面展开,并重点围绕第三部分展开论述。
在论及古人对太阳的崇拜和观测天象行为时,刘彬徽举例湖北省秭归县东门头出土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太阳人石碑,此乃目前考古所见最早的测日影碑表,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原始居民对太阳的崇拜,以及随之而来的观测行为。这可能和早期天文学、文明的起源密切相关,距今已有八千年前后的悠久历史。在湖南洪江高庙文化、安乡汤家岗文化陶器上均见有丰富的太阳纹,至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玉版太阳纹,以八角星纹为中心,以环璧形的重圈为主体,展现了四、八方位,是太阳闪光的图案,则展现出了极为明显的太阳崇拜。
距今四千年的齐家文化时代,这些对太阳的崇拜就被铸刻在了铜镜背面的图案之中。刘彬徽列举了国家博物馆藏芒线纹镜与青海博物馆藏几何纹镜,并指出其铜镜背面映衬太阳光芒的线条纹就是崇拜太阳最早铜镜物证。而到商代、西周至春秋早期,铜镜背面图案更是已具天文学图案性质。
转入第二部分后,刘彬徽重点以山字纹镜为例,解析了春秋战国时期至秦和汉初演变的博局纹。他将山字纹镜分为两类:一是“山”字形纹中有一些配有小圆圈形纹(或叶形圈),其数量多为四或八个小圆圈纹符号,按其位置应象征四方或八方,其八方者指为八极纹;二是属于“式图”类铜镜。战国秦汉铜镜中许多具有外圆内方,四方八位的铜镜可能也与博局镜有渊源和递嬗关系。无论哪一类图案,其代表的都是太阳的光芒,背后都与太阳视运动有关。
在做了翔实铺垫后,讲座也到了最重要的部分。在此,刘彬徽首先为观众展示了苏宜老师《天文学新概论》一书中的日躔方位和历法年四季的对应关系图,并将其与《日书》表示时空的圖式进行对比,为观众解释了何为太阳的“视运动”。随后以大量日晷仪上、铜镜背面的博局纹图示论述博局纹镜与式图、日晷之间的关系。尹湾汉牍《博局占》校订图更是揭示了铜镜博局纹和“式”的关系,即沿用典型的博局纹图案配上六十甲子进行占卜:据博局纹其中真实的天象运动规律,用天人感应理念以占卜吉凶。他借用《比较考古学随笔》的话语为讲座作出总结:日晷、博局、铜镜三者,看来风马牛不相及,经过比较研究、都体现着古人的宇宙观念。”而这种宇宙观念,实则就是对于太阳的崇拜。
刘彬徽创见性地将博局纹与太阳周年视运动联系在一起,这一观点引发了现场观众的深思,更是启发了观众的诸多问题。
在最后的半个小时中,刘彬徽与现场观众进行了热烈的互动,对现场观众的疑问进行了针对性的一一解答。
整场讲座以翔实的史料、严密的论证、生动的讲述吸引观众,而刘彬徽新颖的学术观点更是给了广大铜镜爱好者以启迪,也向观众展示了湘博老一代学者对专业的热爱及严谨的治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