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 中文
  • EN
  • Français
  • 日本語
  • 한국어
  • 繁體中文

【湘博讲坛·第92期】彩陶杂说

题目:彩陶杂说
主讲人:李建毛
时间:2024年3月9日(周六)9:30-11:30
地点:湖南博物院学术报告厅(一楼)

主讲人简介

甘肃省博物馆馆长、二级研究员,甘肃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西北地区新石器时代彩陶研究,及历代陶瓷、青铜器和玉器研究鉴定。

讲座回顾

3月9日上午,配套湖南博物院“陇原玫瑰——甘肃彩陶文化”展的系列专家讲座第三场,邀请湖南师范大学“潇湘学者”特聘教授,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中国博协常务理事李建毛为观众带来了题为“彩陶杂说”的专题讲座。在前两场讲座的基础上,李建毛结合彩陶背后的生业经济、彩陶的功能及其使用方法、彩陶的历史地位等具体问题进行解读,引发观众对彩陶的进一步思考。

讲座围绕古陶瓷研究的薄弱环节、彩陶时期的生业经济、彩陶的制作工艺、彩陶的功能及使用方法以及未解的几个问题五方面展开。李建毛首先介绍了古陶瓷研究中重瓷轻陶的现状,同时他指出,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最早通过化学变化将一种物质变成另一种物质,是新石器时代的开端,制陶则是最早从原始农业分离出来的手工业,因此针对陶器的研究仍旧大有可为。

随后,李建毛从大地湾文化时期开始,结合大量考古、研究资料,为观众系统梳理了彩陶背后的生业经济。他指出,大量陶器出现均与原始农业、家庭饲养业、定居生活存在很强关联性。而彩陶的起源则可追溯至大地湾一期。大地湾遗址、师赵村遗址发掘房屋遗址200多座,最早的是深穴窝棚式建筑,距今7000至8000年间,这是标志着人类的居住方式从穴居向半穴居迈进的一个新起点。其遗址中发现了目前所见最早的彩陶,其上10余种彩绘符号比西安半坡陶器上的刻画符号还要早1000多年。随后的仰韶文化时期,彩陶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但其上的彩陶纹饰无不与这一时期的生业经济有关,至马家窑文化时期,其他地区彩陶走向衰落,只有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成为一枝独秀,且发展到顶峰。齐家文化生业经济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兼之这一时期青铜器开始出现,按人们虔诚原始宗教的观念,须以最贵重的器皿盛装最好的美食供奉神灵,陶器也就让位给青铜器,彩陶走向衰落。

为更好地对系列讲座内容进行补充,李建毛还结合大量的文物细节图片向观众介绍了陶器的制作工艺与流程。他通过大量的图片展示了不同时期彩陶的造型特点与彩绘工艺,并更进一步分析了彩陶的功能及使用方法,如1989年西安半坡遗址馆与北京大学力学系合作进行尖底瓶打水实验,该实验发现尖底瓶无法达到以瓶汲水的目的。随后刘莉教授团队对西安米家崖仰韶时期尖底瓶及陶罐、漏斗等陶器组合物进行研究,揭示了5000年前中国先民就已掌握谷芽酒的酿造配方,更新了我们对于尖底瓶使用功能的认识。

虽然我们目前对于陶器的研究获得了许多新的突破,但在讲座的最后,李建毛仍旧提出了关于陶器的一些未解之谜,如刻划符号、图案是否为一种文字?口沿上的孔究竟是何作用?他指出,要想更好地宣传彩陶,就必须更深入地研究彩陶。

最后,李建毛细致地回答了现场观众的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