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
- EN
- Français
- 日本語
- 한국어
- 繁體中文
【湘博讲坛•第10期】文化遗产诠释策略与数字化展示
时 间:2018年8月3日上午(9:30-11:30)
题 目:文化遗产的诠释策略与数字化展示
内容简介:讲座将讨论文化遗产的展示与诠释在现今社会语境下的目标与任务,并介绍内容团队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中的内容发掘、内容设计、公众教育、文创产品等不同阶段参与的作用与效果。强调文化遗产的展示与诠释应当从内容与表达策略出发,而新颖的展览技术始终应当为内容服务。
主讲人:刘甲
主讲人简介:
地 点:湖南省博物馆学术报告厅(一楼)
专家简介:刘甲,伦敦大学学院,考古学院应用考古学中心研究员,伦敦大学学院文化遗产管理学博士。专精领域为:文化遗产的展示与诠释、展览策划、内容设计、数字作品和公众教育。
刘甲任职于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UCL)考古学院(Institute of Archaeology)的应用考古学中心(Centre for Applied Archaeology, CAA),并负责在中国的合作项目。他所带领的团队为遗址和博物馆的展览展示进行知识挖掘和内容设计,并擅长结合数字媒体与投影装置艺术等交互手段,向公众阐释文化遗产知识。
关于伦敦大学学院应用考古学中心详情请参见:
http://www.ucl.ac.uk/centre-applied-archaeology/about/#tab-2
讲座回顾:
8月3日上午,湘博讲坛第10期邀请到任职于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UCL)考古学院(Institute of Archaeology)应用考古学中心(Centre for Applied Archaeology, CAA)的刘甲研究员为公众讲座。湖南省博物馆业务人员、博物馆界同行、预约听众、志愿者及文化爱好者200余人到场聆听,讲座由湖南省博物馆副馆长陈叙良主持。
伦敦大学学院考古学院目前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世界遗产中心丝绸之路申遗的主要顾问与研究团队。在陆上丝绸之路(中亚—天山廊道,2014申遗成功)海上丝绸之路(正在筹备)及中国丝路南段(前期研究)的申遗和研究中承担重要工作。所以刘甲先生对于如何用最好的形式诠释最精彩的文化遗产内容有深刻的理论见解和丰富的展示经验。
刘甲先生认为博物馆与遗址在做展示和公众教育时,需要充分地研究公众的需求、行为,引导公众的期望,目的在于通过证据(即见证物),阐释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从而在博物馆再现场所,把个人记忆转化为集体记忆,使观众对特定群体特性形成一种深刻的内在体验,达到文化认同。
在当今社会语境下文化遗产展示利用的策略已经变革,国内外各个博物馆都在寻求信息传播途径下文化遗产诠释知识可达性的新的解决方案。
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包括对实体文化遗产进行数字采集后获得的数据资源,以及依据文化遗产(物质及非物质)的内容和信息进行数字创造行为而产生的具有一定意义和价值的数据资源。博物馆经过多年数字化运用的探索,尽管数字化形式依然纷繁复杂,但已逐渐形成了内容才是数字技术应用及技术的灵魂的共识。博物馆和遗址应认识到文化遗产的展示与诠释应当从内容与表达策略出发,而新颖的展览技术始终应当为内容服务。为了阐释文化遗产诠释的数字化应以内容的深度研究为基础,刘甲先生为大家举了几个国内外的成功案例,例如:伦敦大学学院公众交互展示、鸦片战争博物馆。
博物馆和遗址所做的数字化作品和公众的沟通应该是有效的。观众在参观时产生共情体验,发生信息交换过程,这种记忆才会长时间存在。比如伦敦大火后的重建展览,交代大火的起源、蔓延和扑灭的过程,讲述亲历者的故事,了解17世纪消防技术以及伦敦灾后重建的过程。整个展览的设计给我们的启示是:博物馆应该利用互联网+数字作品展示完整历史内容,展厅提供氛围环境和历史体验,展品是知识提纲和内容入口,而数字作品使观众“回溯”到展厅并承担展览主要线索。博物馆数字财产也是衍生产品的文化创意。
刘甲先生为公众带来的讲座涉及到文化遗产展示的内容发掘、内容设计、公众教育、文创产品等诸多内容,整场讲座内容详实,举例丰富,语言风趣,博物馆从业人员和公众听完都深有启发。讲座结束观众仍意犹未尽,提出了许多问题与刘甲先生深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