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 中文
  • EN
  • Français
  • 日本語
  • 한국어
  • 繁體中文

【湘博讲坛•第2期】赏玉、识玉-谈玉品与玉质

时   间:2018年1月25日下午(14:30-16:30)
题   目:赏玉、识玉-谈玉品与玉质
主讲人:邓淑苹

主讲人简介:

邓淑苹,历史学者,研究馆员。在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主攻中国上古史,台北故宫博物院原器物处处长,长期从事中国古代玉器的研究,是具有国际视野的著名古玉研究专家。专著十余本、论文160多篇。

讲座回顾:

2018年1月25日下午,湘博讲坛第二期在湖南省博物馆学术报告厅举行。主讲人为台北故宫博物院研究员邓淑苹女士。讲座由湖南省博物馆科研办主任、研究馆员喻燕姣主持。社会大众共300余人到场聆听,报告厅内座无虚席。

邓淑苹先生以“赏玉、识玉——谈玉品与玉质”为题,从寓意深远的玉文化切入,她认为,为美丽的玉石赋予特殊的文化意涵,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古代文献及考古发掘都充分证明中国具有寓意深远的玉文化。比如,清宫里的翠玉白菜,用美玉雕琢爬有螽斯的白菜作为女儿的嫁妆,代表了父母对女儿清清白白、多子多孙的期许。再如,考古证明,从新石器时代至清代,玉璧有近八千年的历史,其中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文献记载玉璧用作祭天礼器。古人相信圆璧是“天”或“天道”的象征,这种象征意义来自古人对天象的观察,反应了中国文化中“制器尚象”“同类感通”的哲理。

邓淑苹研究员以馆藏“翡翠”屏风和“碧玉”花瓶的世纪大骗局揭示了玉商品中的重重陷阱。经过科学检测,指出汪精卫赠与日本天皇及皇后的这两件器物名称应改为碧玉屏风和翡翠花瓶。根据文献记载和地质学家的考证,当时碧玉的矿源应为新疆玛纳斯,并将其与14-16世纪中亚、西亚至东欧的帖木儿帝国、萨非王朝、奥斯曼帝国的碧玉器进行了比较。

通过“翡翠屏风”为闪玉,“碧玉花瓶”为辉玉的阐述,邓研究员表示,今日公认的二千多种矿物之中只有闪玉(Nephrite)与辉玉(Jadeite)被认定为真玉,这也是综合人类学与地质学的资料后达成的共识。闪玉和辉玉属不同的矿物,被环太平洋的几个古老用玉文化的居民采用(包括东亚的中国、新西兰的毛利、中美洲的奥梅克文化、玛雅文化)。而其中,东亚玉文化起始最早、分布最广,并以中国为最久。邓研究员为大家系统辨析了两种真玉的成因、成分、类别、颜色、产地等。

邓淑苹研究员还介绍了几类常见的外观相似、磨光后色美质润的非真玉。从考古发掘来看,蛇纹石、玉髓、大理岩等自古就被当作玉料制作玉器,人们或可称之为“代用玉”。

邓淑苹研究员的讲座深入浅出,图文并茂,提升了大众赏玉、识玉的水平,加深了大众对玉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在最后的提问环节,邓研究员一一为大家答疑解惑。湘博讲坛第二期在现场热烈的讨论氛围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