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 中文
  • EN
  • Français
  • 日本語
  • 한국어
  • 繁體中文

【湘博讲坛•第30期】画艺与瓷艺 ——景德镇元代以来瓷器上的绘画因素及其演变

时   间:2019年7月20日上午(9:30-11:30)
题   目:画艺与瓷艺——景德镇元代以来瓷器上的绘画因素及其演变

内容简介:综合考察元以来景德镇瓷器上的绘画因素及其演变,可知元代景德镇青花瓷器上已出现人物、花卉、鱼虫之类绘画题材,但多有装饰性的特征,次类纹样为明代瓷器所继承和发挥,清初珐琅彩开始出现完整的中国画题材装饰,直到清代中期才出现真正意义上瓷画——浅绛彩瓷,并为民国时期继承和发展成熟。

主讲人:江建新

主讲人简介:

江建新,现任江西省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馆员,任北京大学古陶瓷研究所特聘研究员、浙江大学、南京财经大学、景德镇陶瓷大学兼职教授,复旦大学硕士生导师。中国古陶瓷学会理事,江西省考古学会副理事长,景德镇唐英研究会会长。
自1982年至2019年以来,参与主持了十余次景德镇御窑遗址的抢救性发掘,该遗址被评为“200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出土了数十吨官窑瓷器标本,修复官窑珍贵瓷器近千件,对揭示明清御窑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相继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和主编学术专著十余部,代表作有:《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科学出版社,2013年)、《中国釉上彩瓷史略》(文物出版社,2015年)、《洪武官窑研究——以御窑厂遗址出土遗物为中心》(文物出版社,2018年)等,并先后赴美国、日本、英国、韩国、新加坡等国家与地区进行了学术交流和讲演。

讲座回顾:

我馆专题展“瓷之画——从长沙窑到醴陵窑”已于5.18向公众开放。该展览以我馆馆藏陶瓷为主体,联合江西省博物馆、河北磁州窑博物馆、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湖南省文物交流鉴定中心4家文博单位,遴选唐代到清末民初的各类绘画瓷器160余件,前所未有地呈现出中国绘画瓷器发展的全貌,为观众讲述不同朝代的陶瓷工艺、绘画技法以及装饰题材、纹饰的阶段特征。
为了配合本次专题展,7月20日湘博讲坛第30期请到江西省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所长江建新研究员为观众带来“画艺与瓷艺——景德镇元代以来瓷器上的绘画因素及其演变”专题讲座。讲座由湖南省博物馆党委书记、常务副馆长李建毛主持,讲座当天有湖南省博物馆业务人员、博物馆界同行、预约听众、志愿者及文化爱好者约近300人到场聆听。

江所长谈到元代之后的几百年间,我国彩瓷绘画装饰工艺飞速的发展,出现元红绿彩和金彩,宣德青花填黄、填红与斗彩,成化青花双勾廊填斗彩,嘉靖采用黑彩替代青花勾线的所谓“大明五彩”,清康熙硬彩以及引进国外颜料(主要加砷、硼元素)烧制的珐琅彩、粉彩,清末出现的浅降彩,民国新彩等等,这些品种瓷器充满画意,可谓品种繁多、万紫千红。

景德镇元代受磁州窑、吉州窑、伊斯兰陶瓷影响,纹饰出现有绘画意味。明洪武官窑继承元代绘画风格传统,永乐官窑出现有中国绘画题材的作品。明初官窑以宣德瓷器上的绘意最浓,代表这一时期的最高水平。明中期民窑出现绘画题材和技法,是明代的第一次高峰。晚明时期转变期的绘画题材,是瓷器绘画上的第二次高峰。清康、雍、乾时期,釉上彩绘发展到了又一个高峰.创烧了康熙五彩、珐琅彩、粉彩等一代珍品,成为中国釉上彩瓷发展史上一个最为鼎盛时期,中国绘画形式和题材表现最为丰富。清中期官窑大雅斋瓷器完全据中国画稿设计彩绘,沿袭清盛世官窑的面貌,给人一种奢华靓丽的感觉。清中后期浅绛彩是瓷画上的转折与突变,瓷板画与瓷上绘画(中国山水画)的完美结合,是传统中国画的体现。民国时期的新彩是由外国传入而发展起来的一种釉上彩装饰,亦称“洋彩”,建国后始称新彩或新花。新彩改变了古彩、粉彩、珐琅彩的勾线填色法,而用笔蘸取色料在釉面上直接作画,完成了中国画在瓷器上绘画的整个工艺过程。

通过江所长的梳理,可知元代景德镇青花瓷器上已出现人物、花卉、鱼虫之类绘画题材,但多有装饰性的特征,次类纹样为明代瓷器所继承和发挥,清初珐琅彩开始出现完整的中国画题材装饰,直到清代中期才出现真正意义上瓷画——浅绛彩瓷,并为民国时期继承和发展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