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 中文
  • EN
  • Français
  • 日本語
  • 한국어
  • 繁體中文

【湘博讲坛•第5期】转型期社会的等级关系——考古视野下的春秋战国时期

时  间:2018年2月25日上午(9:30—11:30)
题  目:转型期社会的等级关系——考古视野下的春秋战国时期
主讲人:杨文胜

主讲人简介:

杨文胜,研究馆员,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京都大学人间环境学博士,南开大学、郑州大学研究生导师。曾参加多项包括当年度“全国十大考古重大发现”的田野发掘与调查、测绘工作,作为考古领队曾主持南水北调丹江口水库库区水田营遗址等多项田野考古发掘,主持、参与多项田野考古报告(简报)的编写及承担多项国家级、省级课题。长期从事夏商周考古与先秦史、东北亚青铜文化的研究,在国内外专业杂志、文集上发表论文30多篇,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较大影响,多篇论文曾被《人大复印资料》、《历史与社会》、《中国文物报》等文摘、报刊转载、摘录。

讲座回顾:

湖南省博物馆原创大展“东方既白——春秋战国文物大联展”开展后获得了业内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为了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2月25日上午,我馆邀请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杨文胜教授在学术报告厅给观众带来了“转型期社会的等级关系——考古视野下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讲座。湖南省博物馆业务人员、预约听众、志愿者及文化爱好者共300余人到场聆听。

杨教授认为周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原点,周代是以血缘纽带为中心的祖先崇拜礼制建立的时期。为解读这个建立起秩序体系、思想体系、文化体系的时代,杨教授以独特的数字关系为视角,引述详实的考古资料,阐述秩序体系的形成过程。随葬青铜礼乐器数字中包含着特定族群、特定时代的社会观念。周人墓葬随葬组合中鼎和其他器物间存在一种逐渐固定化、等级化的数字关系,这种数字关系是伴随周人随葬制度的产生而出现,随着周人青铜礼乐器制度在西周晚期后的成熟和完善,这种数字关系也逐渐清晰化和固定化,不同等级贵族使用各自不同的数字。

先秦时期一到九的数字凝聚着复杂的内涵,其中蕴涵的制度、等级、五味以及阴阳五行等观念无不体现了周人对社会秩序的追求和维护,可以说周人随葬礼乐器制度本身就是一种秩序体系。

同时,杨教授对周人女性贵族社会地位及其变迁有深入研究。他利用不同时期女性贵族墓随葬青铜礼乐器组合、数量等考古资料揭示出西周社会女性贵族社会地位的变化、婚姻、财产制度、等级差异以及社会基本构成转换等问题。

在谈到周文化的“礼乐平衡”的问题时,杨教授通过对乐器随葬制度的分析和研究,认为“礼主异、乐同和”的传统观点应当予以更正,乐和礼是一个事物的两面,两者同样强调的是等级和差异,周人随葬青铜礼乐器制度反映了周文化中礼与乐和谐统一的辩证关系。同时,考古发掘资料还显示两周时期这一制度一直被严格的遵守,即使是在东周末期礼乐制度也并未出现所谓的“崩坏”。

杨教授以楚地车马制度为例,并结合同时期中原地区车马坑资料分析了春秋战国楚地车马祔葬制度,其等级特征表现在贵族墓葬袝葬马车数量和马车规格的多寡上,祔葬马车驾驭马匹数量为偶数二、四、六,数量的多寡和使用者等级身份没有内在的必然联系。“驾六”是天子独享之制的观点应得到修正。

那么如何理解春秋战国这一转型期社会的等级与和谐呢?杨教授认为春秋战国随葬青铜礼乐器制度虽在许多方面发生了一些量的变化,但并不是“礼崩乐坏”的具体体现和对周礼的“僭越”,因为春秋战国等级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本质特征并没有任何动摇。墓葬随葬青铜礼乐器组合形态从器物层面体现了这一时期不同贵族阶层社会地位的升降变迁,从而促使随葬青铜礼乐器制度发生相应的转变。通过对考古资料中春秋战国墓葬制度的全面分析可知,这一时期周人随葬青铜礼乐器制度十分健全,随葬组合形态非常规范和稳定,特例较少,和西周时期相比更加符合礼书中所记述的周人礼乐器使用制度。

最后,杨教授总结到,春秋战国随葬制度的等级与规范从物质文化层面体现了社会转型期的等级与秩序。

讲座结束后,志愿者及文博爱好者纷纷向杨教授请教专业问题,杨教授耐心一一作答并与听众展开了深入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