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 中文
  • EN
  • Français
  • 日本語
  • 한국어
  • 繁體中文

【湘博讲坛•第9期】图形作为知识——十幅世界地图的跨文化旅行

时  间:2018年4月22日上午(9:30-11:30)
题  目:图形作为知识——十幅世界地图的跨文化旅行

内容简介:长期以来,主流地图学界把地图制作看作是以数学和定量方式“再现”客观地理的一个“科学”过程,这一理路近来日益遭到当代学者的质疑和批评。正如“再现”(representation)一词的含义在文化研究那里已经由“表征”代替,意为它“不是单纯的反映现实世界,而是一种文化建构”。这种“文化建构”在地图学上不仅能够表示“权力、责任和感情”和“地图(绘制)中那些主观性的东西”,而且还可以呈现为一个有关知识生成、传递和演变的客观历程。

讲座以13至16世纪的世界体系为背景,聚焦于十幅现存最早、最具代表性的世界地图。一方面揭示它们之间种种隐秘的历史联系,另一方面更借助于艺术史方式,追踪十幅世界地图在制作层面上,其图形形式之间所呈现的一个加减乘除、辗转流变的跨文化过程。

主讲人:李军

主讲人简介:

李军,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人文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198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专业。1996-1997、2002-2004年、2011-2012年和2013年,分别在巴黎国际艺术城、法国国家遗产学院、巴黎第一大学、哈佛大学本部和哈佛大学佛罗伦萨文艺复兴研究中心,从事文化遗产和跨文化、跨媒介艺术史研究。2014年任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客座教授。出版专著《家的寓言——当代文艺的身份与性别》(1996)、《希腊艺术与希腊精神》(2003)、《出生前的踌躇——卡夫卡新解》(2011);《穿越理论与历史——李军自选集》(2012年);《可视的艺术史——从教堂到博物馆》(2016);译著《宗教艺术论》(1991)、《拉斐尔的异象灵见》(2014);主编《眼睛与心灵:艺术史新视野译丛》(2013-2017)、《我们可以这样解读艺术吗?》(2018);大型国际展览“在最遥远的地方寻找故乡——13至16世纪中国与意大利的跨文化交流”(2018,湖南省博物馆)的主策展人及同名图录(2018,商务印书馆)主撰稿人。

讲座回顾:

4月22日上午,湘博讲坛第九期在湖南省博物馆学术报告厅举行。主讲人为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教授。讲座由湖南省博物馆副馆长陈叙良主持。湖南省博物馆业务人员、预约听众、志愿者及文化爱好者300余人到场聆听。

讲座现场

李军教授以13--16世纪的世界体系为背景,聚焦《华夷图》(1136年)、《禹迹图》(1136年)、《大明混一图》(1389年)、《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1402年)、《伊德里斯地图》(1154年)、《T-O图》(约1200年)、《托勒密世界地图》(1486年)、《加泰罗尼亚地图》(约1375年)、《弗拉•毛罗地图》(1447年)、《坤舆万国全图》(1602年)等十幅现存最早、最具代表性的世界地图,以艺术史的视角,追溯文艺复兴时期世界地图在制作层面及图形形式之间所呈现出的加减乘除、辗转流变的跨文化过程以及知识生成、传递和演变的客观历程。(更多信息,可参见李军教授同名论文《图形作为知识——十幅世界地图的跨文化旅行》)

讲座结束后,李军教授与观众问答互动,就观众提出的欧洲国家与中国文化交流的时间断定、文艺复兴运动在地图演变上的体现、地图未来发展方向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此次讲座是湖南省博物馆特展“在最遥远的地方寻找故乡——13-16世纪中国与意大利的跨文化交流”配套学术活动之一。展览主策展人李军教授在讲座中所详细介绍的十幅13-16世纪地图大多数在展览中有所展示。这些地图大致勾勒出了其时中西方人们对世界地理的认识。

《弗拉•毛罗地图》和《加泰罗尼亚地图》在展厅展示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