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 中文
  • EN
  • Français
  • 日本語
  • 한국어
  • 繁體中文

湘博讲坛 第106期 湖南史志漫步——“志说湖南——大型史志·文物联展”策展方案与展馆看点

题目:湖南史志漫步——“志说湖南——大型史志·文物联展”策展方案与展馆看点
主讲人:熊建华
时间:2024年12月7日(周六)9:30-11:30
地点:湖南博物院学术报告厅(一楼)

主讲人简介

熊建华,武汉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湖南省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处原处长。现为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特聘教授。2003年,被评聘为湖南省博物馆研究馆员,是湖南省委宣传部确定的第一批“五个一批”人才,两次荣获省政府二等功奖励。主要从事文物保护与考古管理、文博展览、中国古代青铜器研究等工作,迄今发表专业著述200余万字,论文30多篇,专著2本,合著著作2本,主编或副主编著作3部。

讲座回顾

12月7日上午,“志”说湖南——大型史志·文物联展首场专家讲座邀请到了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特聘教授熊建华,为观众带来“湖南史志漫步——“志说湖南——大型史志·文物联展”策展方案与展馆看点”专题讲座。

熊建华首先介绍了“志”说湖南——大型史志·文物联展的基本思路。他指出,展览的策展理念是将史志与文物和非遗相结合,以物证史,以史立文,以文弘扬志书的时代价值;策展方式是将展品、展板与科技手段相融合,用博物馆语言发掘志书智慧,展示志书文化。他希望本次展览能够成为“‘湘’见万年——全省博物馆特展矩阵”组成部分,向全国博物馆展览十大精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览看齐。随后,他介绍,本次展览分为志说政区沿革、志说天文地理、志说风俗物产、志说民族融合、志说文脉人杰五个部分。

熊建华阐释了相侯与湖南的关系。他指出,在一件西周青铜器上出现了“相侯”一词,著名学者李学勤认为该青铜器上记载的“相侯”封地位置在鄂国以南的湘,也就是今湖南的湘水流域。如今,“三湘”是湖南的代称之一,。史籍中既有指“潇湘”“沅湘”“漓湘”,又有指“潇湘”“沅湘”“蒸湘”,还有指“潇湘”“沅湘”“资湘”。“沅湘”一词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楚辞·离骚》和《九章·怀沙》中;“潇湘”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代《山海经·中山经》中;“漓湘”一词最早出现在北魏《水经注·漓水》中;而在宋代的《水调歌头·登石鼓合江亭》诗中则出现了“蒸湘”;到了清代《陶澍集注》中则有了“资湘”的命名。他认为,“三湘”之名的演变,与湖南政区以及古人对湖南地理特点认识的变化有关。多数专家认为从发展历史来看,潇湘、资湘、沅湘这“三湘”更能代表今天湖南的区域范围。

关于“相”与“湘”,熊建华说到,《世本·氏姓篇》中记述了巴人先祖廪君创国的传说,称廪君之先,故出巫诞,巴郡南郡蛮。“湘”特指水名,最早出现在战国楚青铜器上。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记载“湘,犹相也,言有所合。”

在讲到从郡国到州府的政区沿革时,熊建华说到,西周时期,开始有县之名。秦实现大一统后,推行郡县制,在湖南设有长沙郡、黔中郡、洞庭郡等。到了西汉时期,地方治理采用“郡国并立”。东汉灵帝将行政体制由“中央-郡-县”三级变为“中央-州-郡-县”四级。到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湖南境内开始出现称为州、府的治理机构。唐代,行政区划为“道、州、县”三级,“道”是唐早期设置的监察区。唐代宗广德二年(764),中央王朝设湖南观察使,湖南之名首现正史;清康熙六年(1667),设湖南布政使司,“湖南”作为一个独立省级政区自此基本定型。

在介绍洞庭湖的相关内容时,熊建华指出,春秋时期,洞庭湖尚为平线型湖泊,《水经》无记,《汉书·地理志》无载。文献中,“洞庭”两字,首见屈原诗歌。商周秦汉时期,洞庭湖只是今天岳阳君山西南一小湖。三国两晋南北朝,迅速演变为500里大湖,四水均先入洞庭再入长江。唐宋元明至清代中期,所涉疆域有四府一州九邑,“横亘八九百里”。长江入洞庭水多,泥沙多,洞庭湖不断淤高。元明时期,水患陡增。新中国成立之后,洞庭湖的治理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

关于“志”说文脉人杰,熊建华讲到,湖南悠久的历史文化对中华文明有着卓越的贡献,同时离不开历代湘客的贤官良吏、文人骚客对湖南历史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接着,他介绍了本次展览的特色展品,便于观众更有针对性地观展。

最后,观众还就湖南之名的由来、湖南的书院文化等内容与熊建华进行了沟通交流。现场互动气氛活跃,在场观众享受了一场难忘的学术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