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
- EN
- Français
- 日本語
- 한국어
- 繁體中文
湘博讲坛 第107期 西域聚宝·丝路遗珍——新疆文物精品导览
题目:西域聚宝·丝路遗珍——新疆文物精品导览
主讲人:于志勇
时间:2025年3月1日(周六)9:30—11:30
地点:湖南博物院学术报告厅(一楼)
主讲人简介
于志勇,1984—1991年就读于西北大学;现任新疆文博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馆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参事文史研究馆馆员。兼任第七届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中国博物馆协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新疆考古和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参与主持民丰县尼雅遗址、库车友谊路晋十六国墓葬考古发掘,分别获评1995、200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主持策展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新疆历史文物展”“中华史册——新疆出土文献展”“‘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珍宝展”等多项特展。编著有《中日/日中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学术考察报告》(全三卷,1995年、1999年、2007年)、《中国出土壁画全集·新疆分册》(2012年)、《中国文物地图集——新疆分册》(2012年)、《新疆通史图录·先秦至秦汉》(2019年),合著《丝绸之路出土文物——沙漠王子遗宝》(2000年)、《十件文物里的中国故事》(2022年),主编《新疆历史文物集粹》(2024年)。发表论文60余篇。
讲座回顾
3月1日上午,“聚宝之盆——新疆文物珍品展”首场专家讲座邀请到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博院副院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馆长于志勇为观众带来“西域聚宝·丝路遗珍——新疆文物精品导览”专题讲座。
讲座由考古实证新疆历史的脉络和五星织锦护臂的考古解读两个章节构成。在第一章节“考古实证新疆历史的脉络”部分,于志勇从先秦时期的新疆历史讲起。他提到,吉木乃县的通天洞遗址考古成果表明,新疆地区人类活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晚期。距今1万年至4000年前后,新疆地区进入新石器时代,以细小石器和磨制石器、木器等为主要生产生活工具,从事狩猎、渔猎和采集。距今4500年至3000年,新疆各地物质文化先后进入青铜时代;距今3000年至2200年,新疆地区先后进入早期铁器时代。在这一时期,天山以南的绿洲河谷地带形成了以农耕为主的绿洲文明,而天山以北的广袤草原则形成了以游牧或畜牧为主的草原文明。于志勇通过新疆地区出土的彩陶、青铜饰件、海贝、丝绸以及黍粟类农作物等文物,说明先秦时期新疆与中原地区在物质、技术和族群方面存在的密切联系。此外,河南等地考古出土的和田玉,乌鲁木齐、玛纳斯、轮台等地出土的漆器、“山”字纹铜镜、刺绣等文物,进一步表明商周时期中原文化因素已深入新疆,并对其产生了持久且广泛的影响。同时新疆地区出土的小麦、玻璃珠饰、黄金制品等文物也揭示了先秦时期新疆与中亚、西亚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
在讲到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新疆的历史发展时,于志勇提到,公元前60年,汉朝在新疆设立西域都护府,采取设官建制、分赐印绶、赠赐封赏、屯田戍守、安辑诛伐等措施,统辖治理西域,丝绸之路因此得以开拓。东汉和魏晋时期延续了该制度。他以敦煌悬泉置遗址出土的150余件涉及西域事务的汉简为例,说明这些实物是中央政府统辖治理西域的宝贵资料。关于“屯田戍守”,他说到,汉朝先后在渠犁、轮台、伊循、楼兰等重要绿洲组织屯戍,建立邮驿烽燧设施,有效保障了汉军的军需和使者的安全往来,奠定了汉代西域治理的基础。此外,随着文化交流的深入,汉地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利技术等传入西域,也促进了新疆的开发和建设。中原农业技术、礼仪制度、汉语书籍、音乐舞蹈等在西域广泛传播,同时西域的物产和手工业技术也丰富了内地的物质文化生活。
于志勇提到,公元640年唐朝设安西都护府,在伊州、西州、庭州三州施行直隶州县制度,镇、戍、烽堠等军事制度,馆驿、车坊、马坊等交通制度。公元657年迁安西都护府于龟兹,设龟兹、于阗、疏勒、焉耆四镇,史称“安西四镇”。公元702年设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以北诸部。唐代,西域通用语言文字是汉语汉字。当时在伊州、西州、庭州及安西四镇为中心的地域以《论语》《孝经》等儒家经典作为教材。考古发现的“兰亭序帖”“尚想黄绮帖”实证了汉语文字在西州、于阗等地广泛流行的史实,更是中华文化向西传播的珍贵物证。他认为,新疆历史与其他边疆地区最显著的不同之处,在于其较早地纳入了中国版图,并在部分地区较早实现了与内地政治体制的一体化。
讲座中,于志勇对五代辽宋元明时期的新疆发展进行了概述。他说到,当时大批少数民族移居内地生活,学习使用汉语,涌现了一大批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等,他们的活动和成就丰富了新疆各民族文化的内涵。清朝时期,清王朝于1762年设立“总统伊犁等处将军”,通过一系列行政和军事措施,加强了对天山南北广大地区的管理。
1884年新疆正式建省,标志着地区行政体制的进一步规范化。此外,于志勇还对左宗棠及其率领的湘军在收复新疆过程中的关键作用进行了详细介绍,展现了湖南名臣在维护国家统一和地区稳定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
在第二章节“五星织锦见证中华文明西传”部分,于志勇详细解读了现收藏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他提到,该文物1995年于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王族墓地的一座夫妇合葬墓中出土。当时它与弓箭、弓袋(韬袋)、箭箙、锦帽等物品一起,放置在墓葬男主人的右侧。他认为该织锦制品由于面料使用了高规格、奢华织锦,因此应与葬者身份地位关系密切,可能是政治信物、护符、礼物。同时,他认为墓葬年代应为东汉中后期,墓主人应是汉代“精绝”绿洲城郭的王族,可称其为一代“精绝王”。于志勇还认为,这件织锦应是皇家官府(织室)受命织造的,蕴含了古代阴阳五行和天人感应思想下的宇宙观。
讲座最后,观众就“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的历史背景、文化意义等与于志勇进行了深入探讨,现场学术氛围浓厚,让观众享受到了一场精彩的文化盛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