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
- EN
- Français
- 日本語
- 한국어
- 繁體中文
湘博讲坛 第108期 邂逅大美新疆 聆听驼铃回响----讲述文物里的新疆故事
时间:2025年3月15日(周六)9:30—11:30
地点:湖南博物院学术报告厅(一楼)
主讲人:叶尔米拉
题目:邂逅大美新疆 聆听驼铃回响——讲述文物里的新疆故事
主讲人介绍 叶尔米拉,哈萨克族,2000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文博专业,现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研究室主任,文博研究馆员,新疆师范大学文博专业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文博研究、展览策划、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研究工作。 讲座回顾 3月15日上午,“聚宝之盆——新疆文物珍品展”第二场专家讲座特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研究室主任、文博研究馆员叶尔米拉担任主讲,为观众带来“邂逅大美新疆 聆听驼铃回响——讲述文物里的新疆故事”专题讲座。 叶尔米拉从“走进西域 探秘丝路”和“邂逅新疆 领略风情”两个篇章来带领观众走进文物里的新疆故事。 在讲述第一篇章“走进西域 探秘丝路”时,叶尔米拉首先提到,新疆地区考古发现的文化遗产,具有历史悠久、种类齐全、保存较好、分布范围广、文化多样等特点。在纺织品方面,新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该地区大量纺织品文物的保留提供了有利环境。这些纺织品文物呈现出种类繁多、色彩绝美、纹饰丰富等特点。她还指出,人类最早用动物的皮毛来制作服饰。随着早期毛纺织手工技艺的发展,毛纺织品的种类逐渐丰富,工艺也越发精美。新疆地区各个时期的很多遗址都发现了大量的毛织品,这些毛纺织品呈现出色彩艳丽、保存完好、类型多样、技艺高超等特点。考古发现的先秦时期毛织物、汉唐时期的丝绸服饰、彩罽(jì)以及宋辽金元明清以来各民族绚丽的服饰,是研究和探索中国古代新疆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服饰文化的重要资料,同时也是丝绸之路历史文化交流交融的重要历史见证。 随后,叶尔米拉介绍了新疆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墓地及出土文物。提到小河墓地时,她说到,该墓地入选了2004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小河墓地位于若羌县北孔雀河南岸的荒漠中,有墓葬300多座,出土遗物丰富,保存较好,是目前在塔里木盆地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青铜时代墓地,距今3400至4000年。小河墓地出土了大量皮毛织品,呈现出很高的纺织技艺水平。 接着,叶尔米拉介绍了铁板河墓地的发掘概况。该墓地位于巴州羌芜县孔雀河下游和罗布泊的相汇处。1980年4月,新疆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楼兰考古队在这里的一处风蚀高台地上发现了两座青铜时代夏商时期的墓葬,其中一座墓葬出土了保存完好的中年女性古尸,即著名的“楼兰美女”古尸,其随葬品揭示了3800年前罗布淖尔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们的社会生产、生活情况。 此外,叶尔米拉还提到,考古人员还在且末扎滚鲁克墓地中发现了干尸、陶器、铜器、铁器、皮革制品、毛织物等内涵丰富的珍贵文物。其中,绞缬(xié)染织毛织物(距今约3000年),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绞缬染织工艺;缋罽(huì jì,距今约2300至2800年),是目前全国考古发现所知年代最早的缋罽。 提到丝织品时,叶尔米拉介绍到,托克逊县阿拉沟墓地出土的“凤鸟纹刺绣残片”是新疆发现的最早的刺绣。凤鸟纹造型特征与长沙楚墓出土的凤鸟纹饰如出一辙,证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新疆与中原地区就已经有了密切联系。此外,她还提到,楼兰地处新疆东部、罗布泊西北岸,是汉晋时期西域地区重要城郭和政治、文化中心之一,也是中原王朝统辖治理西域的第一站。楼兰古城及其附近墓葬出土的陶器、铜器、钱币、漆器、纺织品、海贝、汉文木简等珍贵文物,充分体现了中原王朝对楼兰的管辖与治理,为认识和了解楼兰的经济文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入选“199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尼雅遗址位于和田地区民丰县北100余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是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现存遗迹数量最多、遗址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绿洲城郭聚落遗址,出土了汉晋时期纺织品、铜钱、漆器、玻璃器、各种饰物、木简等珍贵文物。 谈及纸张考古发现,叶尔米拉系统梳理了造纸术发展脉络:造纸术从汉代兴起,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不断发展进步,造纸原料来源不断丰富,造纸设备也得到革新,出现了新的工艺技术,产纸区域也随之增多,纸张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和传播。新疆各地发现的纸质文书、剪纸、医方、绘画等充分印证了这一点。 在讲述第二篇章“邂逅新疆 领略风情”时,叶尔米拉考虑到观众对于新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关注,利用影像资料向观众展示了独具魅力的新疆风情。同时,她还选取了阿勒泰地区、伊犁地区、哈密地区、阿克苏地区、和田地区等地具有代表性的遗迹遗存进行详细解读,以文物工作者的视角带领观众走进这些她亲身游历过的地区,增进了观众对这些地区的地域特征、生产生活以及风俗文化的了解。在叶尔米拉的娓娓道来中,真实、立体、全面的大美新疆让观众更加向往。 讲座现场互动气氛活跃,掌声此起彼伏,观众意犹未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