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 中文
  • EN
  • Français
  • 日本語
  • 한국어
  • 繁體中文

大英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概况

大英博物馆的本名为“大不列颠博物馆”,1753年建立,1759年正式开放。它在英国的博物馆之中首屈一指,在世界上亦是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它收藏了世界各地的许多文物和图书珍品。藏品之丰富、种类之繁多为全世界博物馆所罕见,目前博物馆拥有藏品600多万件。

大英博物馆在伦敦的鲁塞尔大街上,原来是私人捐赠的图书馆,1754年购买现址的蒙塔古大厦为馆址,1759年首次向公众开放。1823年英王乔治四世在蒙塔古大厦基址上修建了现在的古罗马式大厦,并捐赠了许多皇家藏品,成为今天的大英博物馆。

她的展览馆里保存着最能代表英国艺术和文学的珍品;有埃及、西亚、东方、希腊、罗马和英国的历史文物;有英国历代的“战利品”;此外还收集了中国、印度等历史悠久国家的民俗资料、美术品及出土文物。在中国展室可看到许多中国古玩字画,这些器物多是英法联军、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时掠夺的。其东方艺术馆的藏品绝大多数是中国文物,达两万多件。其馆藏最著名的中国名画是传为东晋大画家顾恺之所作《女史箴图》。

其图书馆以丰富的馆藏闻名于世,英国的每种书在此都有保存,事实上,国家所有的出版发行物你都能在此找到。这里是马克思为他的不朽之作——《资本论》收集资料和写作的主要场所,许多参观者来寻找马克思当年常坐的座位。大英图书馆的藏书中,中国古籍达六万多种,内有中国波罗蜜佛经的最早版本,《永乐大典》45卷,中国历代宫廷档案、竹简、刻本等,还有敦煌写本一万余件。

大英博物馆入场免费

开放时间:

* 博物馆开放时间
星期六至星期三:10:00 - 18:00
星期四和星期五:10:00 - 20:30

* 广场开放时间
星期一:09:00 - 18:00
星期二和星期三:09:00 - 21:00
星期四至星期六:09:00 - 23:00
星期日:09:00 - 21:00

交通
Great Russell Street London WC1B 3DG 乘坐伦敦地铁在Holborn,Tottenham Court Road,Goodge Street或Russell Square下车。

大英博物馆历史

不列颠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建于1753年,是在私人收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当时,有一个富裕的英国医生汉斯•斯隆尼爵士,他是英国国王乔治二世的私人医生,又是一位古董爱好者和鉴赏家,他一生酷爱收藏文物古玩。1753年去世前,他决定把自己毕生收藏的7.9575万件物品卖给王室,开价2万英镑,所得款项作为遗产留给两位女儿。在遗嘱里,他指定了多位“托管人”来帮他管理这些藏品。1753年1月,斯隆尼爵士去世,两个星期后,34位托管人开了一个会,提出用这些东西来建一个国家博物馆的建议。3月,英国议会接受了他们的提议并做出决定:筹资兴建一座国家博物馆,来保存和利用这些文物,在通过公众彩票筹集到资金建造大英博物馆后,这些藏品最终转交给了国会。位于伦敦桥旁,建于17世纪晚期的蒙塔古大厦由托管会购得作为博物馆,最初馆址规模很小,是一座两层楼的法国式建筑,原是一座贵族的私人宅邸。托管会的董事长是坎特伯雷大教堂的大主教。为了保证博物馆的正常运转,英国议会专门制定了《英国博物馆法》。

蒙塔古大厦

大英博物馆于1759年1月15日对公众开放,是为所谓“好学和好奇人士”开放的,当时参观是免费的,但是要获得参观券却颇费周折,而且进馆后还得由导游带领方可参观。

随着18世纪日不落帝国在世界范围的扩张,大英博物馆的藏品也日见丰富,到了19世纪初,蒙塔古大厦已经明显太小了,这不仅仅是因为文物藏品在迅速增加,自然历史标本和图书馆也使空间问题变得更加突出。此外,不断增加的参观者也带来了压力。1814年,前来博物馆的参观者在2.8~3万人次之间。1823年,国王乔治四世将其父亲约有8.5万件藏品的图书馆捐赠给大英博物馆,空间问题因而越发成了燃眉之急。

一年后,英国议会决定在蒙塔古大厦的背面建一座新馆。新馆坐落在伦敦市中心,由于入口处的不断扩展,因此蒙塔古大厦不得不拆掉。到了1850年,大英博物馆看上去基本就是今天的样子了。1857年著名的圆形阅览室对读者开放。关于自然历史藏品的问题,最后托管会决定将它们与人工制品分开,1880年这些自然历史藏品被运到伦敦西部的南肯辛顿。

圆形阅览室

依据1753年议会法案创建的大英博物馆是同类博物馆中最早的国立博物馆。很多人把它看成是古文物和历史博物馆的榜样。到2007年为止,大英博物馆就已经有了254周年的辉煌历史。

250周年纪念

大英博物馆建筑

大英博物馆位于伦敦市中心的罗素广场(Russell Square),现有建筑为19世纪中叶所建。博物馆的主楼是古希腊式的建筑——由44根爱奥尼亚式的大理石柱组成的围廊建在台基上,正门的两旁各有8根又粗又高的罗马式圆柱,每根圆柱上端是一个三角顶,上面刻着一幅巨大的浮雕。博物馆的建筑已有一两个世纪的历史,不少的构件已经发黑,有的地方已经剥落。大英博物馆虽然陈旧,但却有一种独特的气派,那擎天的石柱,那装饰着三角形山花的高浮雕,那历经沧桑的灰黑色石质,无不显示出一种庄严、高贵、矜持的气派。整个建筑气魄雄伟,蔚为壮观,共有IOO多个陈列室,面积六七万平方米,共藏有展品400多万件。

大英博物馆建筑

大英博物馆浮雕

大英博物馆雕塑及内景

大英博物馆房顶

大英博物馆大中庭(Great Court)位于大英博物馆中心,由伦敦建筑师诺曼• 福斯特设计,于2000年12月建成开放,耗资1亿英镑,是目前欧洲最大的有顶广场。广场的顶部是用1656块形状奇特的玻璃片组成,整个广场以白色作为颜色基调,用明亮的玻璃当作屋顶,并以线条优美的钢架营造出现代感的设计风格,天气好的时候阳光透过玻璃屋顶洒满整个地面,映照出屋顶钢架的弧形线条。

大英博物馆大中庭

在大中庭中央的圆形白色建筑是“阅览室”(Reading Room),对公众开放。这里原本是大英图书馆的一部分,在大英图书馆扩充另址新建之后,这里成为专门收藏与世界文化有关的参考书籍,游客进入阅览室可以欣赏玻璃圆顶,环形墙壁的藏书架。

阅览室

阅览室内景

大英博物馆展馆

大英博物馆目前分为10个分馆:古近东馆、硬币和纪念币馆、古代埃及馆、民族馆、希腊罗马艺术馆、日本馆、中世纪及近代欧洲馆、古代东方馆、史前及早期欧洲、版画和素描馆以及古代西亚馆。其中以埃及文物馆、希腊罗马文物馆和东方艺术文物馆藏品最引人注目。

古代埃及馆是大英博物馆最大的陈列馆之一,也是最精彩的部分。它包括一楼的北侧厅和二楼的东厅两部分,陈列品达7万多件。从大型的人兽石雕、庙宇建筑和碑文壁画,到大量的木乃伊和金玉器皿。该部门最初由汉斯•斯隆尼爵士收藏的150件小型埃及文物构成。大规模的收藏是在1801年以后,英国击败拿破仑取得了埃及的控制权。大英博物馆就约有7万多件古代埃及藏品,仅次于埃及开罗博物馆。

古代埃及馆

希腊罗马艺术馆是大英博物馆又一座令世人瞩目的宝库,设有22个陈列室,涵盖了公元前2000年的米开尼时期,到公元5世纪的希腊文明。这里有数不胜数的古代希腊的艺术珍品,包括雕刻、花瓶、青铜器、陶器、瓷器、金银器等等。其中8展室的来自雅典帕特农神庙的埃尔金大理石雕,自1816年进入大英博物馆起就是该馆的镇馆之宝。最早的藏品是汉斯•斯隆尼爵士的一些收藏。1799年,叶尔金爵士出任君士坦丁堡的驻土耳其大使,他发现土耳其一般人对雅典雕刻的破坏毫不在意,于是,他出资整理这些文物,并以把这些文物搬到“非常安全的场所”为由,经官方认可,将这些巴特农神殿雕塑运往英国,后由英国议会收购,其中的大部分被收藏在博物馆的陈列室。

希腊罗马艺术馆

古代东方馆堆满了奇珍异宝。在“印度”展区,有由印度的甘达拉、阿福卡尼斯坦、哈达、阿玛拉瓦等等等佛教美术之乡出产的极为丰富灿烂的佛教美术珍品——石刻的浮雕、装饰板、佛立像、佛坐像、菩萨立像、佛雕柱头、门柱、壁柱、佛塔、舍利容器及圣饰品、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柱的残片等等。

古代东方馆

这里除少量是中亚、南亚和日本的文物外,大部分是中国历代的稀世珍品,为数达两万多件,且绝大多数是无价之宝。在“中国”展区,从石器时代的石器、彩陶,到清代的官窑瓷器,中国几千年的艺术珍品在这里一应俱全,不但种类齐备,而且相当精美。不少文物在中国国内都难得一见。而在存世的中国文物中绝无仅有的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以及被英国斯坦因掠走的敦煌藏经洞的古代文献、绘画等罕见文物都没有陈列出来。

大英图书馆的前身是大英博物馆图书馆。大英博物馆图书馆的前身为科顿博物馆,以斯隆(Sir Hans Sloane)的收藏品为基础成立于1753年。同时获得牛津伯爵(第一)和科顿男爵等人的手稿(多为盎格鲁-撒克逊和拉丁手抄本)。珍贵的藏品中包括4册手抄本《盎格鲁萨克逊编年史》(共有6册)、《林笛斯法内的福音书》,还有2部1215年的《大宪章》。1757年乔治二世将英格兰国王的皇家图书馆赠予该馆,其中包括5世纪的希腊文圣经手抄本,使该馆有权免费获得全国所有出版书籍一份。1823年该馆从乔治四世手中购得第二个皇家图书馆(原属乔治三世),馆中乔治三世创立“皇家音乐图书馆”,收藏着亨德尔亲笔的和印刷的乐谱,及莫扎特、舒伯特、海登的早期作品手稿。馆中纯粹意义上的图书约有600万册到700万册。

大英图书馆

1857年建成的拱形屋顶阅览室是图书馆建筑史上的杰作。圆形阅览室高32.3米,直径43米,有19排长条阅览桌,可供302名读者在此读书。在这个圆形圆顶的主阅览室里,曾有这些著名的读者:卡尔•马克思、列宁、查尔斯•狄更斯、弗吉尼亚•伍尔芙等。

1973年,博物馆再次重新划分,将书籍、手稿等内容分离组成新的大英图书馆,另建新馆,而圆形阅览室则成为大英博物馆的图书阅览室。

大英博物馆著名收藏

埃及罗塞塔碑(Rosetta Stone,拿破仑在埃及溃败后英国获得的一批埃及文物中最珍贵的一个)为埃及馆中最有历史价值的石碑,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块,堪称镇馆之宝。略呈长方形但实际上缺了许多边角的平面石碑,大理石材质制造,重约762公斤。大理石的黑色表面上刻有涂上白漆的文字,石碑的两侧刻有后人加上的文字,其中左侧为“1801年时由英军在埃及获得”(Captured in Egypt by the British Army in 1801),右侧则为“国王乔治三世捐赠”(Presented by King George III),虽然这块石碑曾在1998年时由大英博物馆的古物维护专家以现代化的手法清理干还原其原貌,但上述的刻字由于也是近代人类文明事迹的见证之一,因此被保留了下来。除此之外,石碑底部左侧也有一个小角落蓄意被保留而没有清理,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对照,让人们知道清理前与清理后的差异。

埃及罗塞塔碑

公元前196年
石碑
  高约114.4厘米、宽72.3厘米、厚27.9厘米

这块黑色的石碑是古埃及普陀迈奥斯王朝的国王普陀迈奥斯五世于公元前196年所下的敕令,上面分三段刻有三种文字:古埃及象形文(神圣文字)、俗体文和希腊文,其中的象形文字是古代埃及人最早使用的文字,形成于公元前3000多年。在古埃及,只有神庙的祭司等少数人看得懂象形文字,古埃及灭亡后,象形文字慢慢就无人会看了。19世纪时,由法国学者商博良(J.F Champollion,1790—1832)破译出这些象形文字,突破了解读古代埃及文明的关键,从而奠定了埃及学的基础。

商博良头像

 

拉美西斯二世石像

古埃及第19王朝
石雕
高4米

《拉美西斯二世像》是古代埃及馆里最引人注目的。这座巨大石雕像的主人公拉美西斯二世是古埃及第19朝的法老(约公元前1317—约公元前1251),他当政60多年,活到90岁,在古代埃及的国王中是罕见的,有“王中之王”之称。

大英博物馆收藏的拉美西斯二世的石像,原来是在埃及底比斯的拉美西斯二世的神庙中(19世纪时在卢克苏尔河西岸出土,由英国驻埃及的总领事亨利•索尔特带回英国)。石像连底座高达4米,以红色的花岗岩雕凿。人像的面部轮廓分明,其装扮是古埃及国王特有的——头上戴着绾髻,前额上有眼镜蛇状的王家守护神,下巴戴着假胡子,一派威严华贵。

 

巴特农神庙雕刻

公元前5世纪
石雕

“巴特农神庙雕刻”陈列是“古代希腊”馆中最著名的部分。建于公元前5世纪的巴特农神庙(Parthenon)位于希腊雅典的卫城,是古希腊建筑、雕刻艺术的经典。巴特农神庙中的雕刻出自希腊“古典时期”最杰出的雕刻家菲狄亚斯(Phidias,活跃于公元前448—前432年)及门徒之手,是古希腊最光辉的艺术品。后来,由于兵燹祸乱,神庙及其雕刻遭到严重的毁损。1802年,英国驻土耳其的大使叶尔金(Lord Elgin)对神庙进行了清理,并将庙里残存的雕刻运回了英国,卖给了大英博物馆。

叶尔金弄回大英博物馆的雕刻有巴特农神庙的圆雕18尊,浮雕板15块,浮雕饰板56面。这些巴特农神庙雕刻的精华,安置在大英博物馆的一个宏达的展厅里,按照原来的方向陈列:东面是酒神狄奥尼索斯、农神戴宓嗒和她的女儿帕赛风妮、青春之神海蓓,以及依偎在一起的“三女神”。与这组雕刻遥遥相对的是西面象征伊利索斯河的男子裸体像和女神伊莉斯。东、西面的两组人物雕刻,虽然残破,缺头少臂,但其优美动人的形体仍历历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