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What is 博物馆文化平权?——听听英国博物馆的经验

news_publish_date: 
2016-10-18 15:04
news_author: 
来源:弘博网
Body: 

  所谓“博物馆文化平权”其实就是博物馆努力让不同群体(尤其是弱势群体)都能有平等机会享受博物馆的各项服务。这其中包括安装无障碍设施、在展示与活动设计上兼顾不同观众需求、为残障人士提供专属服务等等。在文化平权方面,英国博物馆有很多成熟的做法,值得国内博物馆参考。

  最近在台南台湾历史博物馆举办的两场讲座上,来自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和V&A博物馆“无障碍与文化平权”部门的专业人员分享了他们的经验。

  讲座一 Best practice in UK museums: the case of access 讲者: Jane Samuels

  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Natural History Museum)无障碍与文化平权部门经理(Access &Equality Manager)

  Jane自2015年到自然历史博物馆工作,在此之前,她曾在大英博物馆任职12年。讲座中她分享了两所博物馆对文化平权工作的看法与做法,内容十分丰富。

  焦点一:无障碍(access)的定义

  Jane将无障碍分为感官(sensory)、实体环境(physical)、智识(intellectual)、情绪与态度(emotional & attitudinal)四个方面。四个方面互有交集。

  ●感官无障碍:博物馆要为观众提供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的多种感官体验,使观众能够通过多重感官了解展览内容。

  ●实体环境无障碍:安装无障碍设施,以及在展品设置或解说牌高度等方面充分考虑残障人士需求。

  ●智识无障碍:博物馆要通过不同的服务手段使每种残障观众都能通过其他方式轻松了解展览内容,参与到博物馆的活动中来。

  ●情绪与态度无障碍:博物馆需在各种软、硬件服务上表现出对残障人士的友善。

  焦点二:《平等法》(Equality Act)

  英国政府在2010年开始推行的《平等法》是博物馆推行无障碍工作的法律基础。该项法律由此前的《种族关系法》(Race Relations Act)、《性别歧视法》(Sec Discrimination Act)、《伤残歧视法》(Disability Discrimination Act)整合而成,意在更有效地处理弱势群体与歧视问题。

  《平等法》规定,年长者、残障者、变性者、不同性取向者、孕妇及哺乳期妇女、不同种族的人群、不同宗教信仰的人群、不同性别的人群……都受到法律保护。另外,该法还规定公立机构有“尽全力”(due regard)满足残障人士需求的责任。

  Jane还提出,据官方统计英国目前的残障人口数为总人口的19%,这还不包括暂时性的残障人士、尚未被诊断出的残障人士、即将步入高领的人群、有年幼孩童的家长、还有来自境外的观众……如此看来,残障者并不是一个小群体,就算是身体健康的观众,在参观博物馆时也可能出现临时不适的情形,博物馆真的很有需要提供无障碍相关服务。

  焦点三:英国博物馆无障碍工作的具体做法

  Jane依照前面所说的无障碍的四个方面,分别介绍了英国博物馆的一些具体做法。

  感官无障碍:提供触摸式导览(touch tours)、为影片配字幕、提供使用嗅觉或味觉的机会……

  实体环境无障碍:安排轮椅路线、设置清晰的路标、配置高度合适的解说牌、餐厅与洗手间的无障碍设计……

  智识无障碍:增加盲文服务、提供触觉式影像(Tactile images)、提供手语服务、提供“听觉描述”设备(Audio description,是专为听障人士设计、屏幕上能够实时显示讲解员话语的手持设备)、印制加大字号的宣传折页、对特殊团体提前开放展厅……

  情绪与态度无障碍:博物馆网站上提供丰富全面的资讯、提供连贯的轮椅路线、增加所有员工对残障人士的了解、提供态度友善的服务、设置专门的无障碍接洽服务窗口……

  讲座最后,Jane特别强调,博物馆若想做好无障碍工作,则务必设置专门的无障碍部门或无障碍专责人员。博物馆所有部门的工作其实都会涉及到无障碍服务,只有配备无障碍专责人员,才能敦促所有部门在工作中充分考虑残障者的感受,做好博物馆文化平权。

  普拉多博物馆首次为视障人士举办展览(网络图)

  讲座二Accessing the V&A for people who are elderly or have a disability  讲者: Barry Ginley 

  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Victoria & Albert Museum)无障碍与文化平权部门顾问(Equality & Access Advisor)

  自Barry走上讲台之后才知道他是视障人士。从主持人的介绍得知,Barry到博物馆应聘的过程中,从未因视障身份而受到任何非议,而且在工作时,他与他的导盲犬在博物馆也能够行动自如。由此不禁佩服V&A博物馆,不仅能够雇用残障人士作为文化平权工作顾问,而且在无障碍设施改造方面也非常用心。

  Barry在2002年到V&A工作前,也曾在其他机构从事文化平权相关工作,经验丰富。他此次分享了V&A近年在无障碍方面所做的努力。

  V&A博物馆在2004年开始订立《无障碍行动计划》(The Disability Action Plan)。计划以四年为一阶段,内容包括对员工的调整、对环境设施的改造等。

  在该计划指导下,V&A对于入口、展厅、咖啡厅、公园等公共空间进行了改造,在馆内与馆外均设置了方便轮椅通行的路径。同时,也对员工进行了提供无障碍服务的相关培训。加强员工对残障人士的认知,增进员工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并鼓励员工学习手语、学习提供触摸式导览。另外,V&A也持续对特殊人群提供教育活动,并重点为阿尔兹海默病群体提供专门服务。

  Barry在讲座中特别强调,提高博物馆员工对残障人士的认知,消除偏见是无障碍服务的关键。只有在心理上将残障人士平等看待,才能在行动中做到真正的文化平权。

  听完两场讲座,顿时强烈感受到英国博物馆对无障碍工作的高度投入,还有对弱势群体无微不至的关心。敦促公立机构设置文化平权专责部门,证明政府对无障碍工作的高度重视;而真正聘请残障人士作为无障碍工作顾问,则体现了博物馆制度的完善和社会的包容。通过两位讲者的讲述其实可以很明确的感受到,无障碍工作决不只是冷冰冰的轮椅通道,更多是体现在工作人员的友善态度,以及真诚与残障人士沟通的满满爱心。希望英国经验可以成为国内博物馆的参考,也期盼更多博物馆能够切实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让所有群体都能平等接近与享受文化服务。

  本文作者:彭洁薇